幼师一年级《钢琴演奏之力度变化与处理》教案论文_马乐佳

浙江省缙云县教师进修学校 321400

一、学生情况分析

幼师一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5、16岁左右,身体虽然还在成长发育时期,骨骼也基本上未定型,但已超过了最佳的学琴年龄了,但是幼师的学生现在很多是来自县城以下的乡镇、农村,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钢琴这种乐器。键盘的学习,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外,对手指头的灵活性有较高的要求,而本校钢琴学习的周期为一周一课时,每节课15人,集体授课,因而学起钢琴来总是显得指关节有些僵硬,乐感不强,松弛、舒缓不够。

从幼师学生学习钢琴的心理看,她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十分刻苦用功,但由于基础较差,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又由于弹奏的协调性不好,往往过多地追求演奏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音乐本身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内在的审美体验价值。

二、教材分析

1.《湖上天鹅》

主要是体现湖面上天鹅的层次,也就是音乐的强弱明暗。节拍上采用3/4拍,通过mf、p、f、pp、mp等的力度变化,体现不同形态、不同场景下的天鹅形象。全曲分为四句,主题8小节用模进的方式展现。这一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3次,第一次出现用中强,第二次出现用弱,第三次再现用中弱,最后用速度渐慢(rit)来结束。

2.《拜厄》第57条

主要是练习右手小线条落滚,也是一首三拍子作品,全曲分为四句a、b、c、a`,其中的第四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通过小线条的连续落滚,和每句中不同力度的处理,来表现基本节奏型“xx x -”下的音乐形象变化。

3.《圆圈舞》

是一首3/4拍子的儿童歌曲,C大调,全曲分为a、b、a`、c四句,其中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变化反复。

三、教学目标

1.力度记号的掌握及实际演奏中的效果。

2.细心体会力量的转移与力度的控制、手指的弹奏与手臂的放松。

3.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与想象能力,发挥多种感官的协调与配合能力。

4.培养团结协作感与创新精神,了解与乐队合作时钢琴演奏的力度处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力度记号在不同乐曲中的掌握。

2.个体各种感官的协调能力培养。

3.在集体演奏中团结协作感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聆听与感受

闭眼聆听海顿《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感受乐曲中通过什么变化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1)《惊愕》作品简介。

(2)不同的力度变化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首先要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变化。海顿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是同一主题主要用力度的变化来进行变奏,使人产生一惊一乍的心理变化。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会不同的力度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乐曲《湖上天鹅》

(1)聆听范奏,想象音乐的意境及天鹅在湖面的形态。

(2)不同力度的变化能够体现音乐的层次感。书中六处术语:

(3)分组视唱乐曲。主题出现三次:第一次,中强;第二次,弱;第三次:中弱。

(4)按照心里想象的画面,通过耳朵的聆听与手指力度的掌握来控制音量演奏。

(5)结束句:rit (ritardando)渐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力度变化,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天鹅形象,大的、小的、近处的、远处的、阳光下的、树荫下的、渐渐远去的……手指力度的掌控结合音乐形象的理解,弹奏出的音色才会使人有美的感受。

3.练习曲《拜厄NO.57》

(1)观看视频范奏。

(2)谱例:琶音分解和弦音型。

(3)连线:落下、提起,顺着走。

(4)力度的对比:f、p。

(5)想象作品所表现出的意境,并试着演奏。

(6)速度:Allegretto 小快板,

设计意图:相同乐汇的反复突出力度的变化,通过聆听感受手指、手腕、大臂关节对于演奏力度的把控,使演奏的力度与音乐形象的把握相协调,锻炼手的灵活性与对音乐形象的表达能力。

4.幼儿歌曲《圆圈舞》的即兴伴奏与小合奏

(1)选择乐器:双响筒、碰铃、沙球、三角铁等分组练习。①选择三拍子合适的节奏型。②打击乐器的使用技巧。③钢琴作为主奏乐器与打击乐伴奏乐器演奏时力度的协调处理。

(2)展示所编排的小合奏。

(3)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把已学的节奏型、力度处理、和声编配知识运用到乐曲合奏中去,为今后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打下基础。

论文作者:马乐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  ;  ;  ;  ;  ;  ;  ;  

幼师一年级《钢琴演奏之力度变化与处理》教案论文_马乐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