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捉意外资源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对于一些本身能促进教学和一些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教师要能及时捕捉、慧眼识别,使其成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位学生画好后,突然冒出一句:要是再画一条线,就变成了一个有三个角的图形了!这位同学的发现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老师见到这个情形,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案,引导学生试一试,并让学生把画出的三个角的图形展示出来,结果学生一下开拓了思路,依次展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图形。
当课堂意外不期而至时,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那些可能被我们简单否定的平凡而有价值的想法或建议,并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一起探索、研究,不仅能挖掘学生在这种想法背后所隐藏的智慧,而且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会故意回避,视而不见,有的则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否定。殊不知,若及时抓住这一“错误”,追根溯源或顺势引导,不仅可以使错者本人理清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使其余学生感觉海阔天空。
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中,我设计了一道“连一连,找朋友”的反馈练习题:
22+54 21+32 44+29 39+47
86 76 53 73
我随机抽取了3份作品到展示台上展示。其中有两份作品都把39+47和76相连,(可见是受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假思索就将剩余的算式与剩余的得数相连)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把课堂的舞台交给了学生。
“对于这3位学生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
“39+47是进位加法,和应该是86而不是76。”
“对啊,39+47是没有朋友的,不用连线,是出题的老师故意给我们设的陷阱。”
“我们以后做题一定要认真、仔细,千万不要象他们俩一样掉进陷阱里。”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但是画错的两个同学却一脸沮丧,小脸通红,我灵机一动,把他们的作品重新放到了展示台上。
“同学们,如果这题的得数就是76,你能当当小老师修改一下这道题目吗?”
小朋友们一听,兴致高昂的展开了讨论:
“老师,把39改成29,不就行了吗?”
“我把第2个加数47改成37。”
“我把两个加数都改了,改成31+45。”
┅┅
“大家说得真好,多亏**同学给我们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才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新的数学知识,我们该感谢他们才对啊!”
两位同学的脸上又重新洋起了笑容。
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错误或产生了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除了要正视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就能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三、研究疑点资源
课堂上,教师总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课前预设,引领学生将预案中的问题各个击破,所谓师生配合滴水不漏,那么这节课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好课。而对于学生在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往往不敢直面。在听课中我们常可以听到教师用“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解决好吗?”这句话进行简单搪塞与回避,而把学生可贵的质疑精神在顷刻间给扼杀了。如果我们能从容面对学生的质疑,不难发现此时其实正是激发学生探索欲,让学生的疑惑“柳暗花明”的最佳时机。
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掌握56—16的笔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56—18的笔算方法,此时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异常激动地说:“既然56—16可以从十位算起,那么56—18也可以从十位算起。”
看着学生振振有辞的神情,我心想:好机会呀!于是我也非常欣喜地说:“提得好!谢谢你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当时我再环视一下班上其余的学生,有的一脸疑惑,显然,他们心中也有同样的想法;有的跃跃欲试,显然是想明白了;还有的似乎正处于半明白半困惑的状态┅┅此时,我也故意装出一脸困惑的样子说:“对呀,看来56—18也能从十位算起呢!”没等我说完,早有几只小手高高举起。我说:“这样吧,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好吗?”于是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很投入地展开了讨论。学生心中的疑惑就在自己的深入探究中得到解释,本课也就在这一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走向了最高潮。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真正体验到了探索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疑问,形成认知冲突,这是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萌芽,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资源,及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拔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四、放大闪光资源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飞扬着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智慧灵动闪烁之时,有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匆匆过场;还有的教师却能将这些“闪光点”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重新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催生新的课程资源。
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体验并理解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然后又出示了一个立体的五角星: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的分数,这个立体五角星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呢?”
“1/10。”
“1/5。”
“1/2。”
“老师,我还看到了2/5。”
好家伙!不仅发现了几分之一,还发现了几分之几,学生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赞叹,但上课教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追问道:“哦?2/5,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五角星的2个角占整个五角星的2/5。”
“那么2/5里面有几个1/5呢?”
“2/5里面有2个1/5。”
“老师,我还发现了3/5,3/5里面有3个1/5。”
“还有4/5,4/5里面有4个1/5。”
“还有5/5呢,5/5就是整个五角星了。”
“是啊,5/5就表示1个五角星,所以5/5=1。”
┅┅
当学生出现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在关键时刻让学生的发现再次“升值”,巧妙地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搭设了脚手架。面对学生的思维之光,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地发现这些“闪光点”背后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价值,并合理地对此进行深度挖掘,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光芒,课堂生命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
教学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要使上述这些教学资源“显而易见”地为我所用,关键咱们在教学中应用心观察,慧眼识别,及时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并巧妙转化,有效利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尽“材”源滚滚来。
论文作者:方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错误论文; 资源论文; 思维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