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英,陈群娣,阳梅[1](2022)在《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博罗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早产儿共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早产儿实施常规的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早产儿实施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支持,收集对比两组早产儿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实施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指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赵怡然,付洪涛,张芳,孙小亮,王彤[2](2021)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体内环境、生长发育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体内环境、生长发育及肠道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2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39例在常规对症干预基础上仅予以早期静脉营养(对照组),63例在常规对症干预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观察组)。记录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4 d机体内环境指标(T–BIL、TC、TG、BUN和SCr),生长发育指标[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al index, PDI)、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 MDI)、头围增长速度(head circumference growth rate, HCGR)、身长增长速度(length increase rate, LIR)、体质量增长速度(body mass increase rate, BMIR)],肠道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D–乳酸],喂养并发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TC、TG、BUN和SCr均显着升高,T–BIL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干预后T–BIL、TC、TG、BUN和SC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1.74±23.86)μmol/L比(186.67±28.57)μmol/L,(1.37±0.49)mmol/L比(1.58±0.50)mmol/L,(0.26±0.09)mmol/L比(0.36±0.11)mmol/L,(4.33±0.64)mmol/L比(6.54±0.73)mmol/L,(56.61±4.77)μmol/L比(73.57±4.8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DI、MDI、HCGR、LIR和BMIR显着高于对照组[(105.13±10.35)分比(92.73±11.33)分,(104.85±10.65)分比(93.66±10.67)分,(0.62±0.22)cm/周比(0.41±0.23)cm/周,(1.23±0.26)cm/周比(0.80±0.30)cm/周,(20.81±5.33)g/d比(16.44±3.65)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干预后内毒素、DAO、D–乳酸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干预后内毒素、DAO、D–乳酸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14)ng/L比(0.47±0.20)ng/L,(4.11±0.45)U/L比(7.13±0.75)U/L,(3.95±0.55)mg/L比(6.01±0.6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11.1%比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日龄和光疗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10.05±2.25)d比(12.68±2.53)d,(50.43±5.75)h比(65.38±10.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机体内环境和肠道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喂养并发症低,黄疸消退日龄及光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丹,郭庆玲,毛青[3](2021)在《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科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20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则分为脐静脉组98例和BD组102例,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血培养阳性发生率、住院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结果脐静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BD组,血培养阳性率、喂养不耐受、渗出、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D组;脐静脉组留置时间、住院时间长于BD组,住院费用高于BD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肠外营养时间短于BD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但脐静脉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肠外营养时间短,患儿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血培养阳性率低,脐静脉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可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闫素芹,姚彦丽[4](2021)在《西宁地区脐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西宁地区脐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静脉穿刺60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脐静脉置管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手触股动脉穿刺法。静脉输液常规选择周围静脉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寻找穿刺点、抽血及压迫凝血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穿刺成功率95.667%,高于对照组的54.000%(P <0.05);观察组患儿寻找穿刺点、抽血及压迫凝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333%,低于对照组的45.667%(P<0.05)。结论:采用脐静脉置管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了工作时间,减轻了患儿痛苦,家长乐意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景宇[5](2021)在《脐血检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及目的1.1研究背景医源性失血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住院期间,其输血率最高可达70%。尽管输血能有效纠正贫血,但可能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有关。目前,有研究表明脐血可用于入院时全血细胞计数、血培养、血气分析等检查,是一种可以减少医源性失血的方法,但对VLBWI的影响尚未明确。1.2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与使用外周血完善入院检查的VLBWI相比,来判断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对VLBWI住院期间医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输血及并发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诊疗思路。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入科日龄均在生后第1天内。2.2研究方法根据患儿是否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血常规+CRP和/或血培养),将其分为实验组(n=117)和对照组(n=104)。收集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记录入院后第1、3、7、14、21天医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以及输血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在医源性失血、输血率、首次输血时间、输血次数、输血总量、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24小时内扩容及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静脉营养时间之间有无差异。3.研究结果3.1两组患儿医源性失血情况在生后第1、3、7、14、21天,实验组患儿医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生后第3天,实验组患儿血红蛋白M(P25,P75)为163.0(151.5-178.5)g/L,红细胞压积平均值为49.8%,对照组血红蛋白为155.0(140.0-168.0)g/L,红细胞压积为47.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27)。在生后第1、7、14天,两组患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3两组患儿输血情况实验组患儿输血率、首次输血时间、输血总量、输血次数、1周及2周内输血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3周内输血率为17.1%,对照组为28.8%,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37)。3.4两组患儿并发症及其他住院情况实验组患儿静脉营养时间M(P25,P75)为27(21.8-34.5)天,对照组为31(23.3-46)天,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5)。在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生后24小时内扩容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患儿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4.1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可减少VLBWI住院期间医源性失血量。4.2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可提高VLBWI生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对3天后无影响。4.3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对VLBWI住院期间输血率、首次输血时间、输血总量、输血次数无影响,但可降低3周内输血率。4.4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可减少VLBWI住院期间静脉营养时间,对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生后24小时内扩容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无影响。
曹婧,熊月娥,高喜容,吴运芹,庄严,王芝兰,周钝敏[6](2021)在《脐静脉置管序贯PICC置管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按入院后静脉通路的建立是否按照UVC后序贯PICC置管分为序贯组和非序贯组。序贯组在入院后直接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3~14 d)后,评估患儿至少还需7 d静脉输液治疗的继续予以行PICC穿刺术,拍片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后拔除脐静脉导管,给予经PICC导管静脉输液;非序贯组患儿入院时由于脐静脉置管条件或家长拒绝置管等原因采用外周静脉穿刺或予以PICC置管进行静脉输液。分析两组患儿整个住院过程中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没有置管或是需要开放另一通路情况下的静脉留置针(BD)使用个数、输液并发症发生率、静脉营养(TPN)使用天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差异。结果:序贯组与非序贯组比较:在出生体重更轻的情况下[(1 047.4±191.5)g与(1 201.9±173.3)g],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89.0%与67.8%),BD使用个数少[(15.3±8.6)个与(25.0±13.4)个],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8.2%与28.0%),TPN使用时间短[(41.3±11.6)d与(44.9±11.0)d],血培养阳性率低(6.8%与16.9%),住院时间缩短[(72.2±23.3)d与(82.1±24.0)d],住院费用减少[(11.9±4.0)万元与(15.2±5.9)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发生率(2.7%与7.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及时给予UVC序贯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减少外周静脉的留置,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少因输液引起的相关并发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可以更快地达到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减少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从而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但是序贯置管对NEC的发生率没有太大影响。
陈曦[7](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王晓燕[8](2020)在《不同口腔涂抹剂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个月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比较亲母初乳、捐献母乳、生理盐水三种口腔涂抹剂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改善临床结局的效果,分析比较亲母初乳、捐献母乳、生理盐水三种口腔涂抹剂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矫正月龄6个月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亲母初乳组,捐献母乳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2例。住院期间,三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均在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亲母初乳、捐献母乳、生理盐水口腔涂抹,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每天评估三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观察并记录三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和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计算喂养进程;每天测量体重,每周测量身长及头围,并记录三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和住院时间。出院前,建立早产儿出院随访登记表,并进行出院随访监测指导。出院后,对三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喂养、发展促进随访监测与指导,追踪随访监测至矫正月龄6个月,随访监测记录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第42天、矫正3月龄、6月龄体格和神经智能的发育情况。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追踪随访监测至矫正月龄6个月,共失访9例,最终完成随访87例,其中生理盐水组29例,捐献母乳组30例,亲母初乳组28例。87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胎龄(32.04±1.69)周;平均体重(1.35±0.13)kg,平均身长(39.16±3.00)cm,平均头围(27.92±1.88)cm,Apgar评分1分钟(8.53±1.25)分,5分钟(9.49±0.73)分。男49例(56.3%),女38例(43.7%)。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29.95±4.98)岁。2.干预结果2.1干预前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口腔涂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体重、身长、头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干预后(1)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在入院第1天,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第7天,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口腔反射维度得分高于生理盐水组口腔涂抹者(P<0.05);在入院第14天,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总分及口腔反射、非营养性吸吮维度得分均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均少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和生理盐水口腔涂抹(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喂养进程少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均少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2)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相关并发症比较: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HB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EC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比较: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短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更短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及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与生理盐口腔涂抹者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P=0.048;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无统计学差异(P=0.550,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短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更短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22;P<0.05),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无统计学差异(P=0.898,P>0.05)。(4)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1)体重:三组不同口腔涂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体重出生后第4、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母初乳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体重在出生后第14天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第42天、矫正3月龄、6月龄时的体重高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均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2)身长:三组不同口腔涂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身长在出生后第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第42天、矫正3月龄、6月龄时的身长高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均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3)头围:三组不同口腔涂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头围在出生后第7天、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第42天、矫正3月龄、6月龄时的头围高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均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5)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矫正6月龄内生长发育指标Z评分的比较:(1)体重: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Z评分在出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3月龄时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Z评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6月龄时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Z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身长: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身长Z评分在出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3月龄、6月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头围: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头围Z评分在出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3月龄、6月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矫正6月龄内神经智能指标的比较:三组不同口腔涂抹剂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42天、矫正3月龄、6月龄神经智能发育正常、可疑、异常+无法解释的人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均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且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对提高经口喂养的效果优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更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还可缩短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2.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均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同时均可缩短住院时间。3.对亲母初乳口腔涂抹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喂养、发展促进指导和随访监测,均可有效促进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并使其体重、身长、头围在矫正6月龄时追赶性生长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庄方莉,刘永兴,黄晓展[9](2019)在《早期中心静脉营养联合早期肠内母乳喂养在早产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中心静脉营养联合早期肠内母乳喂养在早产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9例早产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5例)和试验组(34例),常规组给予外周静脉联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试验组给予早期中心静脉营养联合早期肠内母乳喂养。比较两组体重增长量、住院时间及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体重增长量低于试验组,住院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常规组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早期中心静脉营养联合早期肠内母乳喂养用于早产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能有效保证其体重增长、减少喂养并发症、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健康生长。
葛丽丽[10](2019)在《“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由营养科配制的“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住院期间营养素及热卡摄入、体重增长、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并发症、治疗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82例出生体重<1500g、胎龄<37周的早产VLBWI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其中对照组120例,由NICU实施营养管理,研究组62例,由营养科实施营养管理;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产前孕母一般情况,生后第7、14、21天肠内及肠外营养素及热卡摄入情况,体重增长速率,生后第1、7、14、21天及出院前生化指标,生后一周内及两周末免疫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转归情况、以体重评价的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总结“特配液”对早产VLBWI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结果:(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宫内感染性肺炎、产时窒息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两组产前孕母一般情况比较:孕母年龄、剖宫产、产前使用激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前胆汁淤积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营养情况比较:生后第7、14天,两组营养素及热卡摄入差异均不显着(P>0.05);生后第21天,研究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营养素及热卡摄入均低于对照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营养素及热卡摄入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体重增长情况比较: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半量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而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5)两组生化指标比较:①肝功能指标:生后第1天,两组间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14、21天及出院前,研究组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LT于生后第7、14、21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出院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②蛋白质指标:两组患儿生后第1天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天,研究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球蛋白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生后第14、21天及出院前,研究组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电解质指标:生后第1天两组血Na+、K+、Ca2+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14、21天及出院前,两组血N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而研究组血Ca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K+于生后第7、14天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后第21天及出院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指标比较:①体液免疫指标:生后一周内,两组新生儿的C3、C4、IgM、IgG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两周末,研究组C3、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4、IgM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②细胞免疫指标:生后一周内,两组间CD3+、CD4+、CD8+、CD4+/CD8+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两周末,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8+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7)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研究组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低血糖、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of prematurity,ROP)、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贫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8)两组临床治疗结局情况比较:两组间临床治愈率及好转率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EUGR发生率明显低、住院时间明显短,而住院费用高(P<0.05)。结论:(1)营养科配制的“特配液”能够最大限度促进早产VLBWI生长发育,提升体重增长速率,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半量、全量肠内营养时间。(2)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静脉营养方案能够优化生化指标,改善肝功能,补充蛋白质,平衡电解质。(3)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静脉营养方案对体液免疫影响较小,能改善细胞免疫,有助于提升早产VLBWI的免疫功能。(4)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可以降低PNAC、NEC、BPD、低血糖、ROP、晚发型败血症、BIPI的发生率,安全性好,同时可以降低EUGR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二、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
2.2 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2)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体内环境、生长发育及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1. 对照组: |
2. 观察组: |
3. 观察指标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的比较 |
二、机体内环境指标的比较 |
三、生长发育指标的比较 |
四、肠道功能指标的比较 |
五、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及治疗情况的比较 |
讨论 |
(3)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穿刺方法 |
1.2.1 BD组 |
1.2.2脐静脉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
2.2 两组患儿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4)西宁地区脐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操作方法 |
2.1置管前 |
2.2置管中 |
2.3置管后 |
2.4拔管护理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 |
2两组患儿寻找穿刺点时间、抽血时间及压迫凝血时间比较 |
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讨论 |
(5)脐血检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情况 |
1.4 资料收集 |
1.5 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及定义 |
1.6 脐血管采血步骤 |
1.7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包括人口分布学特征) |
2.2 两组患儿医源性失血情况 |
2.3 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 |
2.4 两组患儿输血情况 |
2.5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治疗情况 |
3.讨论 |
3.1 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对VLBWI医源性失血的影响 |
3.2 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对VLBWI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
3.3 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对VLBWI输血的影响 |
3.4 使用脐血完善入院检查对VLBWI并发症的影响 |
3.5 VLBWI输血相关因素 |
3.6 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
3.7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词 |
综述 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输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脐静脉置管序贯PICC置管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分组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收集资料 |
2.2.2 监测方法 |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
2.2.5 分组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
2.5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
3.5 药敏结果分析 |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
3.7 多因素分析 |
3.8 结局 |
第4章 讨论 |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
4.4.3 肠外营养时间 |
4.4.4 住院时间 |
4.5 预防措施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不同口腔涂抹剂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个月内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早期中心静脉营养联合早期肠内母乳喂养在早产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早产低或极低体重儿的体重增长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早产低或极低体重儿的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相关诊断或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产前孕母一般情况比较 |
3. 两组间营养情况比较 |
3.1 两组间PN和EN的营养素、热卡摄入比较 |
3.2 两组间体重增长、静脉营养时间比较 |
4. 两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
4.1 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 |
4.2 两组间蛋白质相关指标比较 |
4.3 两组间电解质指标比较 |
5. 两组间免疫指标比较 |
5.1 两组间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
5.2 两组间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
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7. 两组临床治疗结局比较 |
讨论 |
1.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概述 |
2. 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生长发育的影响 |
3、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对早产VLBWI肝功能的影响 |
3.2 对早产VLBWI蛋白质水平的影响 |
3.3 对早产VLBWI电解质的影响 |
4、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免疫功能的影响 |
5、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并发症的影响 |
6、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临床治疗结局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
1. 新生儿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析 |
1.1 T淋巴细胞分析 |
1.2 细胞因子及相关因素 |
2. 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系统分析 |
3. 红细胞免疫系统 |
4. 新生儿免疫功能的保护与促进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影响[J]. 张天英,陈群娣,阳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22(01)
- [2]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体内环境、生长发育及肠道功能的影响[J]. 赵怡然,付洪涛,张芳,孙小亮,王彤. 北京医学, 2021(11)
- [3]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黄丹,郭庆玲,毛青.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7)
- [4]西宁地区脐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J]. 闫素芹,姚彦丽. 青海医药杂志, 2021(08)
- [5]脐血检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管理中应用的研究[D]. 宋景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6]脐静脉置管序贯PICC置管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J]. 曹婧,熊月娥,高喜容,吴运芹,庄严,王芝兰,周钝敏. 全科护理, 2021(08)
- [7]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8]不同口腔涂抹剂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个月内生长发育的影响[D]. 王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早期中心静脉营养联合早期肠内母乳喂养在早产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J]. 庄方莉,刘永兴,黄晓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1)
- [10]“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D]. 葛丽丽.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