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经骨穿确诊黑热病的学习与思考论文_范琳,程绍云通讯作者

1例经骨穿确诊黑热病的学习与思考论文_范琳,程绍云通讯作者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黑热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致病力较强,很少能自愈。在我国,黑热病曾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但目前绝大部分黑热病流行区基本灭绝。

【关键字】 黑热病 利什曼原虫 动基体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77-01

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全国出现黑热病散发病例。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利什曼原虫属于动基体目,锥虫科,利什曼属。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白蛉是传播媒介,白蛉叮咬被利杜体感染的人或动物而发病。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无鞭毛体在白蛉胃内经3天后发育成为成熟的前鞭毛体,约7天后,前鞭毛体集中于白蛉口腔并进入咀部,当白蛉再叮咬人或动物时,前鞭毛体即侵人受叮咬者皮下组织,然后鞭毛体脱落,成无鞭毛体即利杜体,利杜体不仅能够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繁殖,而且在破坏巨噬细胞后,又被吞噬,如此反复,导致机体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巨噬细胞破裂而出现不规则发烧、内脏病变、肝、肾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出现白球比倒置现象;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和黄疸;全血细胞减少致使个体免疫力低下;凝血、止血功能降低,易并发其它感染而死亡。因此,骨髓涂片单核吞噬细胞或细胞外找到利什曼原虫即可确诊。

一.临床资料

患者老年男性,山西人,因不明原因发热及血象低前来就诊。临床表现为:近期体重下降5kg,间断双下肢水肿5个月左右,血尿半月,工作场所蚊虫较多。慢性病容,睑结膜苍白,心腹(-),呼吸、心跳、血压均正常,脾肿大。气管隆突下淋巴结肿大,患者本次以夜间平卧后憋气、活动后气短起病,病程中出现水肿、血尿、血肌酐升高,考虑患者有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不除外。肾脏方面:患者原发内脏利什曼病可引起肾脏损伤,以肾间质小管损伤多见,也可引起肾小球损伤。小球性肾损伤以IgA等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见,多与感染相关,可行肾脏穿刺明确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2.18×109/L,单核细胞10.2% ,余正常 ,红细胞 2.71×1012/L,血红蛋白 69g/L,血小板95×109/L, 血沉> 140mm/h,凝血正常;总蛋白94g/L,白蛋白32g/L,A/G 0.5,前白蛋白145mg/L,降钙素原0.11ng/ml总胆红素9.3umol/L,直接胆红素3.0umol/L ,谷丙转氨酶18U/L,谷草转氨酶18U/L,乳酸脱氢酶300U/L,尿素14.94mmol/L,葡萄糖11.4mmol/L,超敏C反应蛋白9.08mg/L, 补体3 0.728g/L,肌酐218umol/L,Fer489ng/ml,铁56.8g/dl,转铁蛋白1.62g/L,总铁结合力18ug/dl,转铁蛋白饱和度24.9%,铁蛋白576ng/ml,B型钠尿肽前体218ng/L,糖化血红蛋白6.3%,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免疫球蛋白IgG42g/L,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肥达外斐反应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尿常规+沉渣:BLD 200Cells/μl,RBC 2299.5/μL,尿糖:trace,尿蛋白:trace。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增生活跃,粒=46%,红=34%,粒:红=1.35: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正常。红细胞形态正常,呈“缗钱”状排列。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形态正常。浆细胞比例增高,形态大致正常。吞噬细胞内可见大量利什曼原虫,部分利什曼原虫片中散在分布。

三、讨论

骨髓涂片找到利什曼原虫及动基体,即可确诊黑热病。由于该患者肌酐较高,故行肾脏穿刺,穿刺结果倾向于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黑热病原发病致病可能。临床给予特效药葡萄糖酸锑钠先给予0.2克,最后逐渐加大至0.6克。一个月后复查,未找到利杜体。此病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90%多,经过临床给予特效药锑剂痊愈率会非常高。由于近几年有散发病例,即使不是来自黑热病的流行区域,也要考虑到是否曾经前往,或来自该区。故临床上有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应考虑到此病,及早进行骨髓穿刺术,以便获得早期诊断、治疗。目前为止,骨髓穿刺术是黑热病病原体检查最为常用的,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诊断依据,但是由于穿刺部位及实验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常易漏检,因此建议在不同时期,可以采取多部位穿刺,最好反复阅片以提高阳性率。

血细胞三系减少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Evan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脾功能亢进、放化疗后、严重感染等等。从形态角度上来讲,要与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鉴定。瑞氏染色后,在光镜下,利什曼原虫的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内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深紫色,在虫体腹面有一个细小杆状的动基体,呈深紫色。荚膜组织胞浆菌外膜较厚,菌体无特定构造,胞壁常因染色后收缩在菌体周围出现一层未着色的空晕。马尔尼菲青霉菌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横隔的细胞,在巨噬细胞内聚集成桑葚状或葡萄串状。

参考文献

(1)柳玮华,周小鸽,张淑红. 骨髓穿刺诊断黑热病3例及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9):767-769

(2)蔺金军,梁丰鹏 .10 例黑热病患者骨髓细胞组织形态和临床特点[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9(3):211-212

(3)邱迟娥 姜志民. 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1例.中国医药指南[J].2016:14(12)207-209

(4)桂希恩,管立人.内脏利什曼病、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及马内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和鉴别[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论文作者:范琳,程绍云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7

标签:;  ;  ;  ;  ;  ;  ;  ;  

1例经骨穿确诊黑热病的学习与思考论文_范琳,程绍云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