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马克思主义具体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明确界限_马克思主义论文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马克思主义具体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明确界限_马克思主义论文

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多元论论文,界限论文,化与论文,正确认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与马克思主义“危机论”、“过时论”并存的有一种马克思主义“多元论”。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理论特征集中到一点,就是认为“没有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而只有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其行动特征是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解释、改造和重构马克思主义,结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连许多大相径庭的理论都一概地标榜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说”。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流行,似乎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的发展中获得根据,以为“各国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结果正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多元的”。按照这种“多元”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于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它把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完全相对化了、取消了。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事实。这样,理论上就产生一个如何划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界限问题。这个界限不清,就不能够回答什么是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力图回答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区别,即从一个特殊角度回答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一、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多元论”是一个虚假命题

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产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就意识形态原因来说,资产阶级学者鼓吹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目的是为了削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多元解释是其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一般的认识原因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者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个其理论、观点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而把它看作是个别理论、观点的偶然堆积,并认为这些个别理论、观点可以从这个整体中任意抽取出来而不失去其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们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察的整体性眼光,也不能正确理解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道理。所以,要正确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的关系,进而正确回答怎样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必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性质。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思想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其理论、观点、命题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思想整体。这个整体由具体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又不是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彼此独立和偶然的堆积。进步的实践、科学的世界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是把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内在地联系起来并规定其性质的基础。所以,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只要还保留其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就不能与这个整体相脱离,而一旦从这个整体脱离开来,它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了。当然,按照学科划分,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可以被划分为哲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因而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不同学科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同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完全割裂开来,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理解,都要既在它们之间的联系中,更要在与其所属的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联系中才能达到。离开这个整体,就不能达到对它们的真正的理解。这是从静态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从动态意义上理解,就是我们既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原本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意义的理解,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整体联系起来,又要把对原本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各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形态或阶段的理解,同马克思主义整体联系起来,即从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解其各个阶段、形态的意义。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整体观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法的总体性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凡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任一组成部分如果同该整体独立或分割开来,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因而实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这些被分割出去的部分,即它的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也就同时失去其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这种割裂是“多元论”马克思主义制造者的基本手法。

2.马克思主义是在具体化民族化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客观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和由此决定的无产阶级的实践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据。列宁指出,一定时期“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实践的主题决定理论的主题。而一定的理论主题的解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定水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主题的不断解决中获得发展的,列宁把这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其实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其理论应用中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国各民族的实践结合中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总是通过它的不断的具体化民族化的形式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有其实践成果,也有其理论成果。理论成果在一定的综合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定的具体理论形态,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的综合,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定的阶段,它可能以某一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理论形态为标志,但又不仅仅是这一理论形态,而是各个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总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或高度综合的理论成果,如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事实和规律性表现,决定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历史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现突出的两种密切联系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形式或态度。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两种倾向作斗争,他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现也主要是同这两种倾向斗争的结果。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它们是事物的两种不同性质或不同状态。而开放总是同历史的进步的事物相联系的,因为它不仅是一定进步事物的一种性质或状态,也是其发展进步的条件。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现实状态。这种性质和状态有两方面的意义:纵向意义上的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性质,是说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停留于现在的发展水平而止步不前,它是与时俱进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封闭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的可能性。横向意义上的开放,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其他不同思想体系的一种态度,即它把一切历史的或同时存在着的其他进步思想体系或一般思想体系所包含的进步的科学的因素,看作是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可以借鉴的思想材料,是可以被马克思主义加以批判吸收和继承发扬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就是最大限度地把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吸收进来,使之成为自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积极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今日发展,也是其在与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体系的碰撞、交流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每一具体理论形态都不只是一定国家民族的自己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文化交融的结果。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中,马克思主义既不会失去它的主体地位,失去自我,也不会从中衍生出与其他思想体系结合的“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变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为“多元”。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一元性与形态的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多元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和开放性为借口,歪曲、否定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上的敌人。它的理论的和方法的错误主要在于:

第一,它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的多样性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多元性”。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解释,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事实和必然性之所在”,甚至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陷于“重复、制订和拓宽这些哲学天才的天才成就”的教条化独断化,由此倡导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多元发展”。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章、著作及其理论、范畴,包含着不同的理解、解释的可能,这是由理解者、解释者所处的不同环境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理论、观点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随意理解、解释的,也不意味着学者们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永远不能取得一致或基本一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解释永远是相对的、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永远不可捉摸。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以某种精心制作的形式”或仅“以建议和手稿的形式存在”,而是一个内涵、本质和方法具有内在的根本一致性的科学理论体系。那些在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基础上产生的所谓“重大转变和新思潮”,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

第二,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发展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我们承认任何理论都应该是“有独立见解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但是怎样实现这个创造呢?马克思主义主张,并且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它的创造性不是“处于纯理论活动中的”、不是“只能以同样的方式加以阐述”的纯粹文本的演化,而是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实践,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的。但是,这种发展决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的趋势和过程,而是一元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多样化的趋势和过程。“多元”是指彼此独立而并存的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状态,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整体的一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形态,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毫无联系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现象,不是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其他的独立的“一元”,而是同源共生、一脉相承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每一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定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自诩为“新潮的马克思主义”,或是部分或是全部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它们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因此,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常常看到引自马克思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的不对头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马克思主义“多元论”是一种意识形态,其目的和功能是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因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群众中由于不能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元性与其多样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不能被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特别是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一种意识形态。

二、以史为鉴:基本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经验和光辉范例。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形势紧迫,面临的情况异常复杂。正当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苦苦求索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新中国的开拓者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但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使之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运用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革命实践中,经过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多次反复,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懂得了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具体化为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概括地说,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是这样去实践自己的理论的,并在其过程中产生了她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首先提供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经验。

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基本含义。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完全意义和实质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遍原理具体化。而具体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运用中创新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包含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两个过程,而是一个过程。正是从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刘少奇正确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指出,正因为毛泽东“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够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历史上,我们党和国家经历过的一些挫折和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经历的近20年的曲折,理论上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不能从我国实际出发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前2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0年的经验教训,强调不能教条主义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要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结合中,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国内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上新的台阶。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问题,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发展,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强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明确地提出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在总结我们党80多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由此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证明,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研究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而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提供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鲜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它所提供的经验就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经验。因此,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党的十七大上作出的经验总结,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三、继往开来:在具体化民族化进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正是在始终坚持一元论前提下,以具体化民族化的形式进行的,始终是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贯彻并体现着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国各民族的具体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具体化民族化的过程。但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的问题从来不是抽象提出的,它也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理论问题,一个纯粹学理化的过程,而是在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将其基本原理转化为对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它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并吸收和借鉴当代文明发展成果,产生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过程。

1.把握实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元性前提与多样性道路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在一元性前提下通过民族化的方式不断发展,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所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无不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和普遍性,无不深刻蕴涵和体现着这种统一。任何普遍性的原理都是在特殊性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具有特殊性的要求。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在其普遍性(统一性)与特殊性(多样性)的统一中把握其理论实质,具体地说,就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之间的关系。这是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的前提。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发展中的时代内涵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任何发展都不会是脱离时代、超越历史的抽象理论过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既属于某个民族、国家,也属于某个时代。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一定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永远直面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分析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并在其过程中获得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这一时代的继续,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时代和时代主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基础。所以,关于时代和时代主题的正确把握,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没有这个认识,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行动就没有方向,理论就不可能与时俱进。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也需要主观条件,除了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要有对时代和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并有根据这种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化为指导具体实践的具体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3.坚定立场,认清本质,在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文明的大道。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多元性”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多元性”的根据。面对历史的和现存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各种各样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要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清哪些是健康的进步的文化、思潮,哪些是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思潮。对于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和思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批判,要同其进行斗争。列宁指出:“不是闭起眼睛,不看资产阶级的科学。而是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但“不放弃自己完整的明确的世界观”。列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文化、思潮的一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在社会主义国家,同错误的落后的文化、思潮作斗争的问题,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而其理论意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当前,我们从国外引进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和其他文化著作,网上也充斥着大量的外来文化。一方面,这些外来文化在繁荣我国文化和科学事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群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起了干扰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其实,这些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我们自己对待这些引进的文化产品缺乏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造成的,这种态度和方式就是科学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总之,只有深刻了解历史,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现实;只有立足于现实,才能在发展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各民族的具体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

标签:;  ;  ;  ;  ;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马克思主义具体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明确界限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