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带来革新,军人成为网络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行为中,军人不仅体现社会群体的普遍性特点,还有其身份特殊性与社会影响力。军人群体在融入网络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力。如何使军人群体更好地融入到网络社会,如何使网络社会为军人与军队的发展提供正向引导并发挥军人群体在网络社会中应有的作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社会、社会群体、军人群体
一、军人群体在网络社会中的形成与发展
军人在军队和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军人跟大众群体一样,适应、并融入网络技术带来的革新与变化。网络技术提升、网络服务丰富、网络社会完善,而智能终端普及、流量成本降低使得接入网络更方便快捷、门槛更低。
与一般大众不同的是,军人与网络相融合的过程经历了“堵”、“管”、“导”三个主要阶段。受到“网络威胁论”影响,加之军队内部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条令与规范,早期军队中对网络持拒绝否定的态度。随着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军队也逐步建立起内部网络以方便军人处理内部信息,很好地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绝,一定程度防止了失密窃密的情况发生。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军人在军队环境中接入互联网的态度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条令条例关于军人网络行为方面不断完善,形成“网络使用十不准”“军人微信使用十不准”等规范,都对前期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网络社会中的军人群体也逐渐壮大起来。
二、网络社会中军人群体的特点
网络社会中的军人群体具有群体的基本特点。由于网络社会去中心化,其信息传播能力远超于其他形式的媒介,网络群体出现了隐匿性强的特点。同时由于军人身份、社会的影响力与特殊性,使得网络军人群体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
图1. 社会群体的基本特点
(一)特殊性
军人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力量的代表性。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赋予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群体之间、信息之间的独立性被大大削弱。现阶段为了保密工作,在激烈的信息网络战场的交锋中,军人必须在网络行为中保持高度的隐匿性。与网络去中心化、接入门槛低导致的隐匿性不同,军人的隐匿性是具有政治背景、战斗性质的。而这正体现了网络社会中军人群体的特殊性。
(二)影响力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崇高的职业。”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习主席明确提出军人的社会定位。军人在促进社会发展、巩固国家国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众多优良的精神品质,感染着社会群众,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力。而这样的影响力会渗透到网络社会中,成为群众的期待。这预示着在网络社会中,军人群体仍旧发扬着传承的精神品质。
(三)凝聚力
军人是国家力量体系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力的群体。信仰、爱国、荣誉等,都是汇聚军人力量的重要因素。在军队文化的熏陶之下,这些因素深刻于军人的情感之中。在网络社会中,这些热烈的情感,也同样成为汇聚军人群体力量的重要因素。
三、军人群体在网络社会中遇到的阻力
(一)缺乏军民融合契合点
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将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进行重新整合、将资源信息进行重新分配。这一趋势必然要求军人群体在融入网络社会中时必须走军民密切融合的路子。而在现实社会中,军队与大众是有一定的独立性的。这种独立性影响大众对军队的认识全面与否。不可否认,现阶段,军民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而这也导致网络媒体上军民融合的契合点相对比较缺乏。
(二)负面信息易激发无意识的群体情绪化
网络社会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由于网络发挥着媒介的作用,负面信息对军人将造成负面影响。网络军人群体身处在大流量、高流速的信息时代,无意识人格会因为大脑处理能力受限而省略理性分析的过程,全盘接受或否定信息的有效性,并在不知不觉中被负面信息麻痹、蚕食意识。此外,由于军人群体在网络行为中还表现出高于群众的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会放大群体心理情感的传染性、暗示性,造成错误的舆论走向,甚至可能会有损军人形象。
四、处理好军人群体与网络社会的关系
(一)网络教育,筑牢思想
打好思想基础是根本。单一的灌输“填鸭式”的思想教育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的军人的思想教育的需求。基层网络思想教育还应回归到网络,以网络社会为背景、以网络媒体为方式、以亲身网络行为为案例开展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形式,采取显性授课、隐性引导的方式真正让网络安全、军人网络行为规范入脑入心。
此外,在明确规范的同时,要引导军人群体在使用网络的时候提高独立思想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克制意气用事,规避军人群体在网络社会出现极端行为事件。军人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可以为网络社会带来强大的正能量。在正确的舆论走向的引导下,军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发挥其正效能,反作用于舆论。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的气质。
(二)媒体交互,军民融合
军民团结融合,才能互相促进,营造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针对民众对军队缺乏了解,可以通过设置军民对接的窗口,通过网络平台,利用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向民众展示军营生活、军人形象。此外,利用群体领袖、权威的作用,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功能,设立军队话语代表,为民众答疑释惑,为军民融合创造条件。以此,可以将现实社会中的军人形象、精神品质等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延伸,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军民关系统一起来。
(三)依法治理、有力监管
建立完善的网络社会法律体系、规范的网络事件处理流程是依法治网的重要保证。同时,提升网络监管力度与技术水平,建立大数据的整合、分析系统,对网络社会进行宏观把握,对于出现的不良苗头、负面言论,进行及时的依法处置。依法治网、管网,不仅使网络社会风气正规化,更是在法律层面保障、保护网络社会中军人群体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7.
2.刘辰.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研究[J].视听:新闻与传播,2018(11):152-153.
3.黄斌.网络时代的舆论安全与政治安全.[J].广东社会科学,2018(06):20-26.
4.郑雪.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新闻论法:新媒视角,2018(05):56-59.
论文作者:王彦博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军人论文; 网络论文; 社会论文; 群体论文; 军民论文; 军队论文; 特殊性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