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海、山东、广东四省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山东论文,广东论文,上海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江苏工业经济虽然持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江苏工业发展则存在某些不足。事实上,目前江苏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与上海、山东、广东等发达省市之间的竞争,深入比较分析这些发达省市的发展状况,做到“知己知彼”,对于江苏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殆”之地,十分必要。
一、江苏工业主要指标与上海、山东、广东比较
1.生产:总量仍然低于广东省,差距有所扩大,位次不变,仍居全国第二
1999年,江苏全部国有工业以及年销售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与三省市比较, 江苏生产总量自1997年首次被广东省超出以后,1999年继续低于广东,且总量差距扩大到521亿元。但仍高于山东的2028亿元、上海的1759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从增加值增长速度上看,四省市中,山东最高为13.1%,其次是广东省12.5%,我省居第三,上海为9.6%。
2.销售:增幅居前,总量仍然落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
1999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各地销售增幅普遍回升,相对而言我省产品销售收入增幅较高,较上年增长13.9%;山东其次,增长12.8%;广东增长9.2,居第三;上海殿后,增长6.6%。再看产品销售收入总量,1997年还低于我省60多亿元的广东省后来居上,1998、1999连续两年超过我省,1999年已达到9678亿元,比我省的8343亿元高1336亿元,居全国第一,而我省退居第二。山东省销售收入总量6559亿元,比我省低1784亿元,居全国第三,上海为4987亿元。
3.效益:利润总额低于广东、山东和上海,居全国第四, 利税低于广东、山东,居全国第三
1999年,江苏工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改善,实现利润250.9亿元, 实现利税642.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3%和26.8%。与上海、山东、广东三省市相比,江苏两项指标增幅均为最高,但实现利润总额仍低于广东、山东和上海,居全国第四,而实现利税仅低于广东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上海、山东、广东三省市位次发生很大变化,总的是广东、山东位置挪前,上海后移,广东省1999年利润、利税分别为308和669亿元;山东省分别为285和652亿元;上海市1996年以前利润、利税均是全国第一,1999年利润退居第三,利税退居第四,分别为258和540亿元。从相对指标看,1998年(1999年资料缺)江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9.3,广东、山东均为103,上海109,其中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运用一定社会资源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江苏为8.39%,高于上海的6.93%和广东的7.57%,但低于山东的9.34%;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支出一定成本费用而创造的效益,江苏为2.38%,低于广东的2.65%、上海的3.58%和山东的4.1%。
4.企业亏损:山东总体情况较好,江苏与上海情况相近,广东亏损较为严重
1999年工业企业亏损状况较上年有明显好转。江苏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87.65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18.4%; 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亏损企业亏损额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比重)分别为23.8%和25.9%。与其他三省市比较,情况最好的是山东省,其亏损额少、亏损面小、亏损率低,分别为52亿元、15.6%和15.4%。上海市亏损额84.7亿元,亏损面24.1%,亏损率24.7%,总体情况与江苏接近,稍差于山东。广东省企业亏损状况较为严重,亏损面34.9%,亏损额191亿元,亏损率达到38.2%,即过三分之一的盈利企业盈利额被亏损企业“吃掉”。然而, 让广东自慰的是,他们亏的多,盈的更多,以致净盈利额全国最大。优胜劣汰,符合市场法则;胜者多、汰者少,符合发展要求。
5.外贸出口:增幅较高,总量全国第三,仍居广东、上海之后
1999年,我省外贸出口总额18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 与另外三省市相比,我省出口增幅略低于上海的17.8%,但高于山东的11.8%和广东的2.7%;出口总额广东最高,达到776.82亿美元, 上海列全国第二,为188亿美元,江苏居第三,山东为115.8亿美元。
二、对江苏三大总量指标落后于广东、山东的原因分析
分析表明,在近几年充满困难和矛盾的经济发展中,江苏工业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仍居全国前列,保持了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但与上海、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江苏在三大总量指标上存在差距,一是反映生产总规模的工业总产值;二是反映市场占有总份额的销售收入;三是反映经济效益总量的利润、利税。差距的主要对象是广东和山东。这些差距的暴露是在这两年,而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量变过程。
1.建立在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基础工业、发达农业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分配上的低工资政策,是山东省工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总量超出江苏的主要源泉。
——山东是个资源大省,其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资源均较为丰富,几十年来,山东省依托这一优势建立了较为雄厚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如以兖州矿业集团为龙头的鲁南煤炭基地,以胜利油田为依托,包括齐鲁石化和鲁北化工集团在内的集石油开采加工为一体的鲁北石化基地,以招远金矿为中心的莱州湾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和加工基地,以胶东半岛和鲁中为辐射带的非金属矿开采加工基地,以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为依托的星罗棋布的发供电网络。基础工业一直是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优先发展的行业,前几年国家调价政策也明显向基础工业产品倾斜,山东省基础工业生产,特别是效益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1997年,山东省采掘工业创造利润31.4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的14.3%,其中煤炭采选17.9亿元,石油开采3.57亿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业7.44亿元。反观江苏,由于受资源限制,这些行业规模非常小,几乎没有利润,由此造成的利润差距是整个工业利润差距的重要一块。
山东省自然资源的优势,不仅使其基础工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同时也对石油加工、炼焦、化学原料、黑色金属冶炼等原材料工业形成了较大的推动,特别是由于电力工业建立在丰富的煤油资源基础上,电价较低,使整个工业受益不浅。据1997年上半年测算,当时山东省平均电价比我省低0.138元/千瓦小时,由此相对全年少付60亿元电费。
——山东省还是个农业大省,多年来,其粮食、棉花、油料、畜牧产量稳步增长,不仅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而且便于就地加工增值,为降低成本费用, 增加企业盈利创造了条件。1997年,山东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创造利润66.39亿元, 占全部工业利润的30.3%,比江苏高出26.04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业13.81亿元,比江苏高11.09亿元,烟草制造业8.92亿元,比江苏高5.7亿元,造纸业11.32亿元,江苏为亏损1.6亿元。
——企业利润是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额,人工工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物质消耗条件下,工资水平越低,生产经营成本就越低,利润则越高,反之利润则降低。比较山东省与全国、与江苏的职工工资水平,山东省明显偏低。仍以1997年为例,全国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933元,江苏为6318元,而山东仅为5252元,不仅低于江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仅由于职工年平均工资低于江苏1066元,使之成本相应降低或者说利润相应增加40多亿元。
2.迅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从无到有的石油开采业,以及非竞争性的电力、自来水工业,是广东省工业经济后来居上的主要增长点。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广东省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最具优势的行业,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利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天然地理优势,抓住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大的机遇,将电子工业摆在支柱产业的突出位置给予大力扶持,从而使电子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80年代末,电子工业还是该省的第五大行业,在全国低于江苏排列第二,而目前已发展成为该省最大的行业、全国最大的生产地区。1997年,其电子工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15.3%,比作为第二大行业的电气机械制造业高出7个百分点; 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收入的32.3%,比排列全国第二的江苏高21个百分点,几乎所有列入统计的电子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电子工业给广东创造的利润更是惊人,以其占全部工业15.3%的销售,实现了占全部工业24.8%的利润,总量达到75.38亿元,比江苏高61亿元。
——石油开采业在80年代末基本上还是广东的缺门行业,但自从南海石油进入实际开采,其石油开采业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1991年原油产量153万吨,1995年已经是650.97万吨,至1997 年已进一步增加到1418.07万吨,在全国仅次于黑龙江、山东、新疆、辽宁, 是第五大原油产区。石油开采给广东创造的产值、销售虽然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不大,却带来了丰硕的利润,1997年其利润总额达到34.53亿元, 占全部工业利润的12.7%。
——电力工业也是广东省发展快,并带来巨大利润的行业。同全国各地一样,电力工业曾是广东的“瓶颈”产业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广东省加强了能源工业的投入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等一批电力企业相继并网发电,整个电力工业迅速发展。1992年广东省的发电量仅是459 亿千瓦小时,至1997年已达到981.15亿千瓦小时,5年翻了一番多。 产量的快速增长,加上其“以电养电”政策下电价相对较高,电力工业经济效益很好,1997年所创利润达到75.93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的28%,是广东省最大的盈利行业。
——自来水行业在全国多数地区是个微利甚至亏损的行业,但在广东由于实施“以水养水”政策,加上香港、澳门的供水市场全由广东包揽,自来水工业因而也是高盈利行业。1997年广东省自来水工业实现利润19.8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的7.3%。
3.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支柱产业不很突出,企业规模比较小,是江苏工业经济总量位次退后、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
——传统产业由于市场空间窄、科技含量低、企业间竞争激烈,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多,因而其速度相对缓慢、效益水平也比较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较弱。一个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必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行业在东南沿海地区都曾经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工业发展阶段的递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积极推进结构升级,传统行业比重明显下降,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取而代之。如广东省在“七五”期间,食品、饮料、纺织还是第一、二大行业,而如今已让位于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新兴行业。江苏经过持续的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普遍得到改造提高,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也大大降低,但相对于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于当前的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态势,传统行业的比重仍然明显偏高。1997年,江苏纺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13.9%,仍为江苏最大的行业,比排列第二的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高5个百分点, 但其实现利润仅占全部工业利润的6.0%;黑色、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比重5.7%,利润仅占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即建材工业产值比重也达到5.0%,利润也仅占1.1%。
——与传统产业比重大相对应、相关联的是江苏新兴支柱行业不突出。新兴支柱产业由于其技术含量高、增值大、市场空间广阔,因而具有发展快、效益好的特征。如江苏电子工业产值占5.7%,利润却占8.5%,电气机械及电器制造业产值比重6.7%, 利润比重却达到11.8%。江苏将电子、机械、石化、汽车四个行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这几年发展确实比较快,在整个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不很突出,对整个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也就有限。按照国际分类,如今没有一个大类行业产值比重超过10%,更没有超出传统支柱行业纺织业,最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仅占8.9%,其中还包括相当比重的化肥、农药等传统工业。 电子行业在江苏有非常好的基础,它作为现代工业的先导行业,更应当是江苏的第一支柱产业,但实际上其产值比重仅为5.7%,是41 大类行业中的第五大行业。
——由于江苏乡办工业发展快,加工工业比重大,地方投资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小型化、分散化特征极为显著。这不仅使企业生产规模不经济,无法形成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而且在以大集团、大公司为主体、综合实力较量为内容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97年,江苏大型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27.9%,而利润占55.5%,表明大型企业效益大大好于中小型企业,但问题是大型企业在整个工业中的份量偏低,对整个工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大。同年,广东省大型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3.0%,山东省为38.9%,江苏比山东、广东分别低5.1和11个百分点,大型企业明显偏少。 江苏产值比重相对较高的是不大不小的中型企业,而全国及多数省市统计数据表明,中型企业是规模分类中效益最差的企业。化肥和水泥是江苏与山东省竞争激烈、而江苏处于劣势地位的两个产品,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江苏68个小氮肥厂生产能力180万吨,平均每厂2.6万吨,而山东省平均每厂在4.5万吨以上,是江苏的近两倍, 他们许多所谓“小尿素”实际都超过中型,甚至达到大型。江苏徐州地区水泥生产企业有160多家,平均每家仅6万多吨,而山东毗邻地区的沂州水泥集团、鲁南水泥厂能力分别达到160万吨和100万吨,枣庄中区水泥厂能力也达到85万吨。
三、几点启迪与思考
1.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江苏工业再造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以上分析表明,由种种因素造成的省际结构差异以及江苏的结构矛盾,是近几年来江苏工业总量优势削弱的重要原因。兄弟省市某些由资源条件决定的产业优势自然是江苏无法攀比的,而江苏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则是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波特教授曾经指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即你一旦选定某产业则实际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换句话说,若进入的产业本身属于衰退性产业的话,那些企业“后天”经营管理再努力也很难成功。波特教授这里讲的是企业,其实对于一个地区也是这样,一个地区兴旺与否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先天”,即其产业等级决定的,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势,如果主要的生产要素被大量配置在市场前景狭窄的产业或产品,而代表产业制高点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却无“重兵”把守,那么经济工作中的任何努力都难以从根本上奏效。因此,江苏工业再造新优势,首先必须解决产业等级不高的矛盾,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势在必行、势在快行。
2.占领主导产业制高点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
主导产业是在整体经济中占有一定主体地位并且代表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它应有别于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而对整体经济起较强支撑作用的产业。依此理解,纺织、冶金、建材应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但不宜作为主导产业,汽车行业不是江苏当前的支柱产业而应当是主导产业,电子、石化、机械既是我省当前的支柱产业,也应当作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包容了更多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吸纳了更多的现代科技,总体科技含量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强,因而是整个产业的制高点,占领了这个制高点,就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我省在结构调整和优先中应把加强和发展主导产业作为首要任务。发展主导产业,一是要“优”,即产业的科技水平要高,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不断的技术改造,使之技术领先而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二是要有“势”,即要形成规模,既要有相对合理的个体规模,使之生产经营最“经济”,又要有大的总量规模,使之在整个产业中高度突出,形成群体的集聚效应。有“优”有“势”,方能形成江苏主导产业的绝对优势。
3.培育新增长点、扶优扶强,是抢占主导产业制高点的切入点
加强和发展主导产业须从具体的产品和企业入手,要以培育新增长点和扶持主导产业的优强企业为切入点。新增长点是主导产业的后续力量,必须从其项目立项、建设施工及投产运行全过程,进行周密规划、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大力扶持,在当前尤其是要指导帮助新增长点顺利渡过投产初期的市场开拓关、资金配套关和经营管理关,使之迅速达产增效、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现有的优强企业则是主体力量,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鼓励其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通过兼并、收购和自我积累做大规模,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
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江苏要实现从经济总量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对于上海、广东、山东要更重一些,更艰巨一些。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可以说,全省上下关于调整和优化结构的认识已高度一致,指导思想已经明确,部分政策措施也已经出台,目前的关键是要落实措施,加大措施实施力度,通过几个大动作,在某些关键方面取得突破,带动整个结构调整工作快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