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论文_杨伟

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论文_杨伟

杨伟(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三初级中学校 四川 米易 617200)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以疑为线索,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激起课堂千层浪。但如果设疑不当,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

关键词:求异;思疑;反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177-01

常言道:疑则思,新则趣,励则进。激疑即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提问,诱发、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问题的提出和发现,决不应由我们老师全盘包办,必须落实到使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疑善问的能力上来,并尊重他们的质疑,让他们思考、质疑、碰撞,这样他们的语文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1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疑,才有思,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质疑创造氛围。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活动。提倡讨论、辩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平等、安心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2“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主体,寓喻于真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中的生疑、还是时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提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的小问题,而且一问一答使学生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燥,教学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教师也被动的处于冷场的局面。

我想若要打破这种僵局,教师就要善于归纳(课前从学生的预习中已有所掌握)和提出问题(也要关注一些深层性的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且问题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内含几个小问题,辐射教学的重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学生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并在双方交战中学生通过思维激烈碰撞而形成两派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认为“搬家”更具有眼光和魄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见解不乏新意,但是我适当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应结合该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形象也有客观的认识,文章主旨也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可以说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造成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了一种多元充满朝气的交流对话,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简要实践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必要前提。初中生既生动活泼又乐思好想,然而许多人尤其是中等生和潜能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质疑意识,往往在课堂内外不敢或不愿意提问,只是被动式应答。因此,教师要“瞅准时机,抓住问题,主动出击”,就是要用有趣而难度适当的问题来努力“撬开”嘴巴,让他们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从中取得“亲师信道,引而不发”的效果。如在教学《十三岁的机遇》时,笔者先是让学生阅读文本,由于“同龄同心”的缘故,在通篇阅读后学生多显现出激动、钦佩和向往的神情;然后激励他们“应该说些什么或者问些什么”;最后笔者抓住了“13岁怎么可能就进了北大?”“人的信念能有这么大作用吗?这两个问题虽显稚嫩,又带些疑惑,却由两个“胆小”学生发出的,又是教育学生的绝好话题。笔者首先用作者的实际经历回答了第一问;然后转抛第二问,让全班借助事实共同讨论作答。发问者既感意外又觉兴奋,逐步产生了质疑问难的意识情趣,并在全班赢得良好的辐射效应。

其次,要让学生“善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许多学生并非不敢问和不愿问,根本在于不会问和不善问。因此,“无疑者须教有疑”是培养问题意识能力的关键。一是在预习中质疑问难。就是激励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质疑,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留到课堂教学中解决。二是在精读中质疑问难。教师应从字词句段、重难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引导发问。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先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让学生精读文本并提问。所提问题比较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父亲,而是用“背影”来表达父爱?“背影”给作者留下了什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三是在总结中质疑问难。学完后对课文知之较多,也知之较深,此时提问最具开放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再次,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保证。“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是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容的教学环境,并且采取相应的激励性机制,让更多的学生举起手来。

4结语

对于学生的质疑,能让别的同学帮助释疑的尽量在同学之间进行,其他同学也不能释疑的,老师可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从而解决问题。释疑后,让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当时自己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自己没有考虑好。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谢红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12.

[2]曹祥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2(35):76-77.

[3]胡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都市家教月刊,2013(12):115.

论文作者:杨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论文_杨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