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 733103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反映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如何能够高效得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 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十分卖力地讲,讲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驻。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的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初一时,学生们刚接触文言文,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排课本剧,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学生们很感兴趣,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好学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从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会给予表扬、鼓励。我会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手把手地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而教学效果并不好。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弛,张弛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地一浪推一浪地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论文作者:甘永莲 苏万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就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