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公路施工质量控制论文_金代俊

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公路施工质量控制论文_金代俊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也在加快。而要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要进行必要的交通建设,因此青藏公路和新疆公路等工程相继发展,加强了西部与外界的联系,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在高原地区的公路建设中,一般是以沥青路面为主的。而在高原地区建设公路,由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危害到公路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本文主要对高原地区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其中的施工难点,以及容易产生的病害及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公路施工;质量控制;难点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推动西部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该地区的环境恶劣加大了施工难度,而沥青路面在该地区公路建设中具有很好的优势,其本身风噪声音小、抗压性优良、对地基要求小、适应性强,且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车子抓地力,是高原地区建设公路的主要方式。在实际建设中,却会由于一些因素影响而达不到理想效果,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1 高原地区环境特点和施工技术难点

1.1高原地区的环境特点

(1)高原地区的海拔高、气温低,一般处于中低纬度的寒冷区域,冬季时间比较长;(2)由于高原地区的海拔较高,因此其阳光照射强度较大,紫外线强度大而辐射量大;(3)在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较快,且容易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冰雹、霜冻和雪灾等,且会伴随着大风天气,加大了施工难度。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持续时间较长,会造成施工进度拖延的问题,也会危害到施工质量;(4)降水量较大,在高原地区地形条件、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其降水量比较大,且时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月份到9月份;(5)温差比较大,高原地区的平均日温差在15℃以上,白天路面受热大,而夜间则极为寒冷,对公路路面的耐久性有很高的要求。

1.2高原地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难点

1.2.1沥青材料容易老化

高原地区的海拔平均在4000m以上,这里气温低、温差大而紫外线强,会加快沥青的老化速度。同时,沥青本身具有低温脆性的特点,在高原环境的影响下,其流变性和粘附性会降低,容易使路面产生病害。

1.2.2沥青路面的施工性能较差

一般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要将其温度控制在160℃作用,当期温度下降了30℃到40℃时便可进行摊铺和碾压作业。而高原地区的温度低,会加快沥青混合料温度下降的速度,加大了施工控制难度,无法确保在规范的温度范围中进行摊铺碾压施工。而温度太低会损害到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这两方面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质量和性能,使得路面容易出现一些病害。

1.2.3沥青路面的裂缝问题

高原地区的温度较低且昼夜温差大,会直接影响到沥青的流变性,容易产生裂缝问题,包括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等,进而使路面产生不同程度的性能下降,危害到公路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1.2.4沥青路面的温度性和耐冻融性能

高原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的特性,受低温影响会在沥青路面空隙中进入雨雪杂质,将路面的内部结构破坏出现病害。此外,进入沥青路面内部的雨雪结冰在气温升高时又会融化,而高原地区的温差又比较大,在冻融循环中路面结构会被严重破坏。

2 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容易产生的病害及原因

首先是裂缝问题,这是沥青路面的一种常见病害,一般会在道路使用的3~5年后出现局部裂缝,通常表现为细线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裂缝的密度和宽度影响着危害程度,这种裂缝一般都是由于基层和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质量控制不严格或者局部材料存在质量问题等原因引起的;

其次高原地区沥青路面也容易出现车辙病害,这是道路横断面上过往车辆的轮胎重复行驶而产生的,是一种路面沉陷不平的问题。公路施工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混合料级配,或者面层施工压实度不足等也会产生这一现象:

最后是波浪问题,在纵坡段会因为高温环境而出现,也会由于路面组成材料设计存在缺陷、摊铺速度控制不科学、夯锤频率不匹配等原因引发,使得路面材料无法有效抵抗车轮水平力作用。另外,路基压实度不足、排水不完善等则会引发路面沉降,特别是在高填方和压实难度大的路段更易出现。

3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和措施

3.1原材料质量控制

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其原材料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耐久性,因此必须采用优质的粗集料、矿粉和沥青等。在检测沥青和集料的粘附性方面,由于在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不宜采用水煮法,而应该将其送检到具备相关资质的检测中心进行评定。

细集料要选择干净。干燥、无杂质、颗粒级配合适的碎石进行加固,且其质量要符合技术规范;矿粉需采用石灰岩挥着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在生产中要控制好含水量、细度、亲水系数等;沥青选择方面要考虑到公路使用要求等,比如高度公路和山区段汽车荷载剪应力较大的层次需采用稠度较大沥青;寒冷地区可选择稠度小、低温延度大的沥青。具体应用时要检测低温延度等相关指标,确保其符合技术要求。

3.2配合比设计

沥青路面施工中采用的配合比设计,也会关系到路面性能,因此配合比设计要根据公路等级、使用要求和交通量等进行设计。对于夏季持续高温的重交通路段,宜采用粗型密集配的混合料,载重小的路段和大型桥面施工中可选用细型密集配混合料,且要将孔隙率控制在较低范围。在配合比设计中适当减少工程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以及减少部分0.6mm以下的细粉量,会加大中等粒径集料比重,空隙率设计在中等或偏高范围内,可以使路面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密水性和抗滑性,使其高温抗车辙能力和低温抗裂性能有效提高。

3.3机械设备选择

实际高原地区沥青路面施工中,要重视对机械设备的选择,考虑到其空气稀薄和气候寒冷的问题,尽量选择性能良好的设备,确保其故障率较低。因为在高原地区进行机械设备维修时,其耗费的时间较长,会放缓施工进度。施工人员也要注意选择身体素质良好的人员,避免出现不适应高原环境的问题。

4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严格进行原材料和混合料检测工作

施工中要经过业主批准采购原材料,料源要统一而不可随意更换,进料时要严格进行抽检,发现不合格时需及时反馈,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场;进行沥青拌合时需要对其进行监控,特别是混合料的温度、混合料均匀性和计量的准确度等,并及时检测车辙、空隙率和冻融劈裂等,如果检测结果异常要及时反馈和分析,确保其技术指标等符合设计要求;实验室要委派专人检测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等,对其采取跟踪检测的方式,试验数字要上传到相关管理平台,便于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4.2加强后期质量管理工作

在沥青路面施工完成后,要先封闭交通,当路面冷却到50℃以下且超过24小时后才可以通车。沥青路面施工完成后,不宜进行大面积的路基施工,高温时间段内大型施工车辆不可原地掉头,避免破坏路面。施工中机械要采取防漏油措施,防止将油料洒在沥青路面上。

结束语:

在高原地区进行沥青路面施工时,要控制各项施工环节、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从施工材料、机械设备和材料检验等方面控制好质量问题,避免出现车辙和裂缝等问题,使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得以保证,推动西部开发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关秀丽.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公路施工质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7,(35):235-236.

[2]杨柳.浅析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公路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四川水泥,2017,(2):26.

论文作者:金代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公路施工质量控制论文_金代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