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珍凤 福建省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366200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研究性阅读文章的习惯?这要求语文老师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深入解读文本,读出文本字里行间的真正意蕴和情趣
福建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在《以专业视角去读懂课文,为学习语言而取舍内容》中指出:“阅读教学,是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学习阅读,包括习得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练就阅读能力,获得审美体验……”
例如教学《麦哨》一课,我在备课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定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等八个生字。
2.阅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乡村孩子欢快、优美的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学写排比句子。
在这一节的课文教学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幸福的童年生活和习得语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阶段的阅读教学,我分三个层次展开。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围绕字词展开。
第一,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语。
第二,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孩子们乡村生活的有关内容名称。经过阅读和讨论,学生找出了“吹麦哨”“采茅茅针”“草地游戏”“田野风光”。这一步的阅读很重要,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经过阅读和思考,要有一个概括的过程,即对每段课文内容的提炼和小结。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于是我让学生学会从每一个自然段去寻找。
第三,按活动内容分段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表现这个内容的词语,并把它圈画出来。
第二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语段来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例如,品读“吹麦哨”语段,先让学生读课文,圈画出形容麦哨声的词语。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圈画出“呜卟”“一声呼,一声应”“此起彼落”“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如何让学生记住“一声呼,一声应,此起彼落,你呼我应,忽高忽低”这些词语呢?找出这些词语后我问学生:“吹麦哨”这个内容,核心词语是什么?经过分辨,学生说就是“呜卟”的麦哨声。于是我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呜卟”(吹麦哨):老师(声音柔美)读:“呜——卟——”学生(欢快高兴)读:“呜——卟——”老师(伴用手势,边指挥边说一声呼):“呜卟——呜卟呜卟!”(老师用手势边指挥学生边说一声应):“呜卟——呜卟呜卟!”用同样的方法理解“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忽高忽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有声词“呜卟”的声音,用画面训练的方式体验怎样的状态是“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忽高忽低”的。通过“呜卟”这一词作为媒介,让学生体会到一系列词语的含义。让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带给我们的情趣和快乐。在品读“采茅茅针”这一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先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品尝茅茅针”的词语,找到后自己多读几遍。然后课件聚焦“嚼嚼”“吮吮”两个词,先让学生对着两个词语做“吃”的动作。最后,我让学生起来,问:你在“吃什么”?我让学生先用嘴表演词语的动作,然后告诉大家在吃什么。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纷纷举手。一位学生大幅嚼动嘴吧,老师问:“你在嚼什么?”他答:“我在嚼饺子!”老师问:“为什么要这么用力嚼?”学生答:“好吃!”老师问:“饺子里有什么呀,嚼得这么劲?”学生答:“有肉有菜,很好吃!”有的学生在“嚼”泡泡糖,有的在“嚼”肉、“嚼”饭……“吮吮”这个词,学生对读音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有意识地给正音。在理解这个词语时,采用的方式与“嚼”相同,只是我让学生想想:吃什么时用“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很快说出“吮”是要用嘴唇抿紧才能“吮”。老师补充说:“吮”常常与“吸”组合在一起,组成“吮吸”“吮咂”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候,老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平时在吃什么时是先“嚼”后“吮”的?学生想了想,很快想出“吃甘蔗”时就是先“嚼嚼”后“吮吮”的。老师这时就引导学生回味读本,体会乡村孩子品尝茅茅针的情景。品味词语后让学生再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二、学习文本语言形式,揣摩文本的表达范式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平时我们的阅读教学,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内容,偶尔关注涵义,甚至对人文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对文章的形式关注不够。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中得意。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表达形式,关注文章的写法,教学过程体现以读学写、读写结合。
例如在《麦哨》一课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学生从书面语表达学习语言表达,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切入点选在哪里?经过反复揣摩,我选定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语言结构来进行。第四段的内容如下: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第一个层次,体会表达方法。找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课文写了几种植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了排比句,先认识植物“油菜花、蚕豆花、萝卜花”,知道“油菜花对嫩荚”“蚕豆花对豆荚”“萝卜花对种子”。熟读这个排比句,读出节奏美。
第二个层次,学习运用语言。这个环节教学用半扶半放的形势,用看图说句子的方式进行:□□□□的□□□□谢了,结出了□□□□的□□□□□。这个阶段的训练,图片的选择先从课文内容提供的三个植物开始,往生活中的内容拓展,比如南瓜花和南瓜、茄子花和茄子、蕃茄花和蕃茄,让学生学会用形容花的颜色的词到形容果实的颜色的词,并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说一句完整的内容。
第三个层次,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习用课文排比句的方式,任意选择三种植物说(写)一个排比句。
如一年级《四季》一课,在指导之后,老师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依照书中的语言说话。学生说得很不错:桃花红了,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她大肚子一挺说:“我是夏天。”黄叶飘飘,她跳起舞说:“我是秋天。”北风呼呼,他对孩子们说:“我是冬天。”
学习《荷叶圆圆》一课,学生通过图画理解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圆圆的荷叶的喜爱,我以“荷叶是我的……”为题,让学生画画写写。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画了圆圆的荷叶上躺着一只小老鼠,写着“荷叶是我的小床”;有的画个小孩头顶荷叶,写着“荷叶是我的帽子”……孩子们的每一张作品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难怪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在他们脑袋里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
三、超越文本,开拓视野,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如果只注重词句而忽略了篇章解读的教学会,导致学生不能获得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超越文本”就是要开拓文本阅读视野,从单篇走向群文,从阅读走向表达。
例如,在教学《麦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学习《麦哨》时用“圈关键字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后面的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让学生在学习完《麦哨》后快速浏览《可爱的草塘》中的文章片段:冬天更好玩啦!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天气越冷越好,冻得野鸡连眼睛也睁不开。它冷极了就把头往雪地里扎,你走到它跟前,像拔萝卜似的,一下子就把它拔出来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圈出关键词“拔”野鸡,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还有一个课文片段:往前没走多远,就听到小丽喊:“快来呀,姐夫。”我跑到跟前,扒开草丛一看,是个不大的水泡子,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用水瓢舀起鱼来。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舀便是一条,连同塘水一起往岸上抛。小丽不住地往篮子里拾。我舀着舀着,忽然哗啦啦一阵水点儿落在我的身上和脸上。下雨了吗?我抬头一看,是小丽捣的鬼!她淘气地笑着说:“你真是贪心不足哇,篮子都满了,再往哪儿装啊!” 让学生快速阅读,圈出两个字“舀鱼”。作者通过围绕一个关键词把一件事情写得最清楚。写文章就是要把最独特的事情写得最清楚,这就是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抓住课文结构中的反复,延伸学习了具有同样结构特色的文章《乌龟赴婚礼》《风》。教学中安排了一个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环节,让学生模仿写语言。这是叶圣陶的诗: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基本把握了诗的句型,学生们说:树梢向你招手的时候;小草弯腰向你嬉笑的时候;花儿起舞的时候;红旗飘扬的时候;湖水荡漾、杨柳依依的时候……学生们通过运用“反复”这一文章结构,明白了各段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有些学生围绕“四季”主题,有的学生围绕“快乐”主题,句式结构基本相同,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论文作者:傅珍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词语论文; 一声论文; 内容论文; 老师论文; 语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