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论文_陈锦艳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论文_陈锦艳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536000)

【摘要】近年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在脑卒中疾病中占有0.51%左右,由于发病原因很多,病理较为复杂,因此,很容易漏诊或是误诊,延误患者的病情。如若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威胁生命安全甚至致死。在我国医疗影像学技术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治疗方法也开始改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已经降低到5%到10%左右,当前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抗凝方式与溶栓方式,并且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然而,采用介入治疗方式的病例很少,尚未完全掌握具体的适应症,针对于此,下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552-0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一定影响,死亡率仍然无法降到最低。因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临床症状与发病特点筛选最佳的治疗方式,遵循以患者为本的原则,将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主要的方式,提升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1]。由于内科保守治疗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应对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与探索。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已经开始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可以发现其治疗效果高于内科保守治疗法,但是仍需要进行验证。通常情况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在脑血管造影分析的情况下,结合动脉与静脉的循环时间延长情况,了解皮层与头皮静脉以及相关静脉窦的充盈状况,在对病程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之后,明确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2]。例如:颈内动脉溶栓治疗方法、静脉窦内接触类型、机械静脉窦类型的溶栓治疗方法,也可以选择将几种方式有机整合,提升治疗效果。

1 静脉窦内接触类型的溶栓治疗

此类方式适合应用在急性发作且病程为一周之内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治疗中,不可以应用在静脉窦狭窄的患者治疗中。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加快闭塞血管的再通速度,使得血液循环功能得到恢复,与传统的抗凝治疗方式相比较,出血量较少,并发症问题很少,有时甚至不会出现并发症[3]。多数报道中已经提出了在局部静脉窦接触类型溶栓治疗之后,可以提升安全性,加快康复速度。但是,当前在溶栓与抗凝两种治疗方式方面,还未通过对照研究合理的证实其安全性。在治疗期间,主要是在血栓之内置入微导管,向其中注入高浓度的溶栓药物,与此同时,使用脉冲类型的尿激酶喷射方式,可以促进血栓与尿激酶的全面接触,以此提升再通率[4]。对于一些血栓难以消融并且形成时间很长的患者,能够在血栓远端的位置置入微导管,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减慢治疗速度,能够促进再通率的提升。对于尿激酶而言,属于当前诊疗中常见的溶栓药物,但是,尚未明确具体的剂量,应根据临床症状对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5]。

此类治疗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虽然可以提升再通率,但是,由于窦前皮质引流静脉会呈现出锐角汇入其中,导致治疗难度较大,且深静脉血栓患者,例如:大脑之内的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期间导管很难一次性准确到位,很容易导致血管壁出现损伤的现象,诱发出血问题,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在选择治疗方式的过程中,需要谨慎的进行分析与探究[6]。

2 动脉介入方面的溶栓治疗

此类治疗方式适合应用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皮层血栓患者的治疗中,也可以应用在静脉血栓接触溶栓微导管不能到位治疗的患者中。虽然采用静脉血栓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可以促进静脉窦主干血流的恢复,但是,会导致皮层血栓或是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患者的治疗受到局限[7-8]。在生理学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动脉顺行溶栓治疗方式,可以全面提升皮层血栓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静脉窦主干区域有部分再通,在血液循环前,只在动脉之内对溶栓药物进行灌注,不能保证药物顺利的到达病变部位,因此,无法促进溶栓效果的全面提升。而在静脉窦闭塞部分再通之后,静脉窦的栓塞部分就会出现循环通路,用于治疗溶栓的药物就可以顺利的利用微循环功能到达血栓病变位置,提升治疗效果。所以,在使用静脉介入治疗方式之前,需要进行动静脉溶栓处理,而静脉介入治疗属于动静脉溶栓治疗的补充。对于此类治疗方式而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血液微循环功能,使得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顺利到达皮质静脉与深静脉血栓病变位置,达到良好的溶栓治疗效果。且在皮质层以及深静脉部分血栓溶解之后,神经系统也会快速的恢复,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提升生存质量。

3 机械类型的血栓破碎治疗措施

此类治疗方式适合应用在尿激酶治疗效果较低、颅内出血、血栓疾病发病时间长亦或是尿激酶药物的使用存在限制患者治疗中。在治疗期间可以使用微小圈套器或者是塑形的微导丝,对血栓进行机械破碎处理,以此促进血栓与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充分接触,提升治疗效果,促进再通[9]。目前在实际诊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将机械类型血栓破碎治疗与接触类型的溶栓治疗整合在一起,可以全面提升治疗效果。建议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轻柔的进行导管以及导丝的进出动作,预防因为动作过猛导致静脉窦受到破坏。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在皮层静脉置入导管与导丝,预防穿孔问题,提升整体治疗工作的安全性[10]。

4 导管清除术

此类治疗方式与机械类型血栓破碎治疗法的适应症相同,可以结合血栓消除系统的应用,采取非手术方法,对血栓进行安全的清除,以此形成血栓块的治疗模式。在使用血栓消除系统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良好的证实,可以应用在静脉窦血管形成治疗中,也可以对静脉窦闭塞患者进行治疗。在该装置应用的过程中,主要由盐水喷射真空装置以及双腔导管装置组合而成,双腔导管是两个直径为3.5F的导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在血栓之内置入导管,将一根导管与真空装置连接在一起,使其可以高速的喷射肝素化盐水,对血栓具有一定的击碎作用,使其可以形成碎片,然后另一根导管与囊袋相互连接,血栓碎片从其中流出。此类装置有利于对大块血栓进行快速的清除处理[11]。某专家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100例使用内科保守治疗方式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导管血栓清除治疗法,在治疗之后发现完全再通率可以达到81%左右,部分再通率可以达到19%左右,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问题,可以证实此类方式在炉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优势。因此,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化的治疗原则,合理的使用导管清除术方式,在明确患者静脉血栓发病特点之后,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了解患者的发病特点与实际情况,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导管清除术的治疗工作,以免对患者的血管壁造成破坏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导管清除术治疗方式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导管的选择[1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 球囊扩张血管治疗方式

此类治疗方法适合应用在发病时间超过一个月且血栓钙化、采用机械类型血栓破碎治疗法效果较低的患者中,也可以应用在静脉窦狭窄的治疗中。当前,球囊扩张治疗法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报道,某专家曾在研究中分析接触类型溶栓治疗法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治疗法的应用效果,发现在手术之后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没有发生不良反应问题,远期的随访过程中,未见复发[13]。对于球囊扩张而言,具有较高的血栓松动效果,与机械类型血栓破碎治疗法相比较效果较好,经常与其联合使用。在手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在扩张的同时缓慢增加压力,直到球囊完全扩张,不可以使用过高的压力,以免出现静脉窦破损的现象。由于上矢状窦使用球囊扩张治疗很容易出现回流皮层静脉的现象,因此,需要结合实际症状进行调整,预防回流问题引发的脑梗死。

6 支架辅助治疗

此类治疗法适合应用在发病时间超过六个月且静脉窦较为狭窄、使用破碎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中,也可以应用在局限性静脉狭窄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手术之前应全面分析患者是否因为颅内压力升高导致的病症,也要分析是否存在局限性的静脉窦狭窄病症,如若静脉窦两侧的压力已经高于16cm h2o,就可以进行支架辅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在血管之内植入支架进行辅助治疗。目前关于此类治疗方式的研究很少,但是已经有报道指出支架辅助治疗可以加快难治性颅内高压的康复速度,部分报道指出经皮窦内支架植入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在静脉窦部分重新创建系统,快速的恢复神经功能[14]。此类治疗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支架的选择与植入,主要因为患者的颈部静脉球具有迂回复杂的特点,存在窦汇,因此,在选择支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其足够柔软,还需使得直径、长度与患者颈部静脉球相互适应。对于颅内静脉窦形成治疗而言,支架植入治疗法的远期效果还是存在较多争议,一些专家认为支架在静脉窦之内长时间留置,很容易出现血栓,引发再次血栓与静脉窦闭塞问题,因此,在手术之后应当合理的配合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患者的复发问题,改善预后。且在使用支架辅助治疗方式的过程中,如若患者的血管壁较为脆弱,或是很容易形成血栓,那么可以淘汰塑形支架,选择使用药物支架进行植入治疗。通过药物支架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改善预后,预防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15]。

7 讨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脑部静脉血液的循环,减少颅内压力,促进闭塞部分的再通。因此,应结合发病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因素,对症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法,可以单一的选择一种治疗方式,也可以将几种治疗方式有机整合,以最快的速度促进血管闭塞的再通[16]。且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还需结合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方式进行辅助,结合临床症状与患者的诊疗需求,统一标准进行药物与内科介入治疗,遵循科学化的诊疗原则,在科学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利用正确的方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有机整合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法,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周厂保, 李林繁, 程江波,等. 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7):25-28.

[2]王金成, 蔡竹茵.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5(2):35-36.

[3]杨勇, 于临源. 颅内静脉窦血栓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5):98-99.

[4]郭新宾, 范一木, 管生. 介入微导管窦内溶栓治疗产后重症静脉窦血栓[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4):271-273.

[5]孟利军, 孟胜君, 黄捷,等.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 河北医药, 2014(1):35-37.

[6]谭显红.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J]. 检验医学, 2016(b09):302-304.

[7]李晓腾, 张晓敏, 董艳,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治疗进展[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8(2):188-192.

[8]闵强.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大会. 2014.

[9]孙成梅, 居克举, 曹化.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治[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48(3):435-436.

[10]武国德, 张振昶, 李鑫,等.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6):971-973.

[11]You-Quan G U, Liu N, Chen J,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2011.

[12]Guo-De W U, Zhang Z C, Xin L I,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thrombosis of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J]. Journal of China Clinic Medical Imaging, 2012.

[13]Zhen Y, Wang S X, Liang H E, et al.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severe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Journal of Apoplexy & Nervous Diseases, 2014.

[14] 黄普艳.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14):67-69.

[15]Feng H, Lv-Li L I, Neurology D O. Research Progress in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Medical Recapitulate, 2014.

[16]Penghao Z, Cunhe Z, Jianghua Y, et al. Efficacy of systemic anticoagulation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17, 14(11):594-598.

论文作者:陈锦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  ;  ;  ;  ;  ;  ;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论文_陈锦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