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长将进入20%左右的适度区间_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增长将进入20%左右的适度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偏弱及外贸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控制投资反弹,又要避免投资下滑速度过快。保持投资适度稳定增长,对于2006年及整个“十一五”就业矛盾的缓解以及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至关重要。

“微调”政策有利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首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2006年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将继续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将采取更加灵活的预调和微调措施,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和“微调”将有利于2006年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其次,政府投资重点的适当转移有利于投资的稳定增长。继续控制投资规模增长,特别是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必然会使20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及整个“十一五”政府投资的重点将向农村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倾斜,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大开发,并保证这些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财政将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同时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等等,这些领域投资增加将是整个投资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力保证。

其三,当前我国正处于“内生性”的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其中装备工业及汽车工业等加快发展成为一种内在趋势,企业需要大量增加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发支出。同时,城市化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住房需求将持续增加,随着今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大量增加,房地产投资将会继续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较快增长(如15%左右的增长水平)。而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作支撑。这些都是投资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根本动力。此外,今年作为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一些跨五年计划的大项目及新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或逐步开工,奥运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为2006年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

其四,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力度,对2006年投资增长继续形成有力支撑。今年预计继续增发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比2005年减少2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有可能略有增加。总的来看,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总规模比2005年有所减少,但如果加上2005年结转到今年的国债资金,财政总盘子并没有减少,反而会比2005年有所增加,这对今年整个投资增长继续形成有力的支持作用。货币信贷方面,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特征非常明显,今年将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预计货币供应量M1和M2分别增长15%和16%;信贷方面资金供给非常充裕,截至11月末金融机构存贷差达9.2万亿元,这将有利于加大对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以及中部崛起的信贷支持。此外,今年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

其五,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的意识强烈,政府主导性投资将会继续增加,但由于周期性因素影响,实际拉动作用并不一定很强。近期从地方政府编制“十一五”规划所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各地“十一五”GDP增长预期目标普遍在两位数以上,地方加快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

产能过剩不良后果日益显露

总体来看,2006年投资增长的宏观环境依然向好,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

今年投资政策继续偏紧以及前期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将影响投资增长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回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防止投资反弹是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国家将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有关部门明确表示,今年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将继续控制在2005年从紧的水平上;房地产方面将继续停止别墅类用地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土地供应,这将从根本上控制了投资的扩张。信贷方面,在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新形势下仍将会继续坚持稳中趋紧的政策,2005年前11个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2.2万亿元,今年预计很难有大的突破。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从今年开始,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在上述投资政策依然偏紧及前期宏观调控效果继续显现的共同作用下,今年投资增长将会适度回落。

产能过剩所导致的企业亏损将进一步加剧,将降低企业投资的能力和信心。2005年以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日益显露,由此导致钢铁等原材料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明显增加。估计2006年、2007年产能过剩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剧。一是从投资周期算,明后两年多数重化工业领域的产能将进入集中释放期;二是此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基本已经过去,对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三是房地产投资受到土地和资金两方面强有力的约束,对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减少。汽车消费已进入平稳增长期,汽车行业在产能本身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对其产业链上产品的需求也将明显减弱。产能过剩加剧必然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企业亏损增加,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最终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再次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对此必须要高度重视。

出口增幅回落和利用外资增势继续减缓对今年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近年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国内投资的增长。但2006年我国面临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外贸出口有可能大幅回落。一是近来国际组织普遍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比2005年有所放慢,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今年经济也很难出现明显回升,这对我国出口以及利用外资增长将会构成一定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特别是2005年以来纺织品贸易所引发的种种争端),预示着今后商品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将给国内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从而削弱企业的自主投资能力。四是出口退税率调整使一些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受以上因素影响,2006年出口增长有可能出现大幅回落。此外,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呈明显减缓趋势。今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外资流入速度很难有大的提高。外贸出口增长可能明显放慢及外资增长的继续低迷,必然会影响整个投资增长速度放慢。

消费增长难以突破目前平台,进一步带动投资增长的作用较为有限。新一轮投资扩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住房、汽车为代表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所带动的。但从今年来看,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民增收面临较大的困难,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短期内难有大的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深层次问题尚得不到根本性缓解,汽车和住房相继由爆发式增长转为平稳增长,这些都将会制约消费需求很难突破目前的增长平台,我们预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左右,名义增长率比2005年回落0.5个百分点。在市场供大于求、又无大的新消费热点的条件下,企业投资预期将趋于下降。

附图

不同投资领域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单位:%

2004年1-11月 2005年1-11月

比去年同期增长 比重 比去年同期增长 比重

第一产业 24.0 1.1 24.1 1.0

第二产业 40.539.9 36.442.4

第三产业 22.259.0 22.156.5

制造业39.225.7 38.027.6

交通运输设备 43.7 1.7 55.2 2.0

电力、燃气及水47.2 9.7 31.8 9.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20.911.5 26.111.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0.5 2.5 -4.0 1.9

房地产业 29.224.2 23.623.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18.5 8.2 24.2 7.9

教育 27.2 2.9 13.1 2.6

卫生、社保和福利业29.1 0.7 41.0 0.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1 4.0 -0.5 3.1

将进入适度增长区间

(一)2006年投资增长趋势预测

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2006年投资增长将继续回落,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20%,比2005年增速回落5-7个百分点,进入适度增长区间,宏观调控目标有望实现。

今年中央政府投资在国债项目和预算内资金共同拉动下继续稳定增长,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落实,政府投资增加对整个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将会明显增强。民营投资将继续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内宏观环境依然偏紧、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的影响,估计今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从地区增长格局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将进一步放慢,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对政府投资的依赖度非常大,在国债资金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也将随之放慢;东部沿海地区受出口和外资回落影响投资增势将会有所减弱;中部地区投资有望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将继续惯性下滑,增长15%左右。

(二)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在消费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偏弱及外贸出口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控制投资反弹,又要避免投资下滑速度过快。促使投资持续稳定适度增长,对于2006年及整个“十一五”就业矛盾的缓解以及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至关重要。

1.继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使投资在结构优化中合理增长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土地调控政策,继续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停止别墅类和高档娱乐设施、形象工程建设的土地供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支持有利于结构调整的项目建设用地,从源头上继续遏制投资过快增长。信贷供给要体现结构优化导向,从两个层面做到“有保有压”,一是对产能已经过剩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要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力度,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要采取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二是对过热行业中有利于内部结构优化的土地和信贷供给均要适当放松,如对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给和资金需求要尽可能满足。

2.加大中央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为了使新农村建设有个良好的开端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建议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可考虑适当增加中央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安排。重点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水、气、路、电等。今年财政要拿出足够的资金下大力气解决农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中西部偏远山区学校校舍以及乡村卫生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3.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对就业和消费的拉动。

一要努力促进服务业投资增长,提高投资对就业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信息服务、旅游、餐饮、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增长。二要扩大财政对公共品的投入,促进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公共品供给短缺是影响近年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继续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速度,继续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改变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标签:;  ;  ;  ;  ;  ;  ;  

投资增长将进入20%左右的适度区间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