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道车站内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地下铁道车站内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邓勇庆[1]2001年在《地下铁道车站内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地下铁道正日益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之一。地下铁道车站除各站出入口和通风道口与大气沟通外,基本与大气隔绝,列车运行、建筑材料、装潢材料、乘客等都会散发大量空气污染物质,同时由于地铁车站及车厢本身的特点可能对从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国外学者对此已有多篇论述,而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较全面地调查了上海地铁二号线各站站台和站厅的空气质量,同时对二个车站的甲醛、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人体健康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有关部门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共分以下四个部分。一 根据国家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对地铁二号线沿线12个车站的站台和站厅进行微小气候、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调查。二 对人民公园站和龙阳路站站台和站厅的甲醛、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进行全面连续跟踪测定,分析甲醛、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叁 用模糊数学法、专家评价法等对地铁二号线的12个车站的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四 对公园、地下超市、隧道以及地铁车站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调查。结论:上海地铁二号线地下车站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符合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

杨伟超[2]2009年在《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市内交通运输压力的不断增加,地铁的客流量逐年提高,并日益呈现出高速化的趋势。地铁客流量和行车速度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铁内空气品质下降问题,部分地铁在运营过程中已经多次出现了乘客在车厢内晕倒等现象。对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进行研究,可为提高地铁的运行效率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提高车厢内的空气品质和乘坐环境舒适性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和数值仿真等手段,根据空气在地铁内的流动过程,对地铁站厅、站台、区间隧道和车厢内污染物浓度的演化过程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运行时的车体压力变化,探讨了车体压力、车辆通风和车厢内污染物浓度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理论分析和现场测试等手段,根据空气在地铁内的流动过程,建立了基于外部大气、站厅、站台、区间隧道和车厢内的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模型;以CO2为示踪气体,对外部大气、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车厢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现场同步测试研究,分析了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过程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内空气的CO2浓度水平与周围乘客人数是直接相关的,客流高峰时段的车厢和区间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水平较高。(2)建立地铁区间隧道——列车相对运动的数值仿真模型,模拟列车在区间隧道内的实际运动过程,分析了地铁条件下车体压力的分布特性、变化机理。根据地铁的特点,探讨了影响车体压力的区间隧道通风方式、地铁内附属结构物、列车速度和列车车型等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经验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的阻塞比一般在0.48-0.56之间,表现出较显着的活塞运动特性。地铁区间长度不利于降低车体压力。减小竖井面积面积、增加竖井数量和打开风阀有利于降低车体压力。区间隧道通风可同时改变车体压力的最高和最低压力峰值,对车体压力幅度的影响较小。(3)以地铁车厢为研究对象,将车体压力、车辆通风和空气质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从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行驶时车体表面压力的变化过程出发,结合车辆的密封条件、车辆风机性能曲线、管网特性曲线和地铁内外污染物演化计算公式,建立了车体压力、通风量和污染物演化的统一计算模型。(4)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了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软件,软件实现了参数化输入,具有集总参数分析和模块化调用的功能,并结合广州地铁2、3号线的6个车站和3个区间段的实际情况,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在地铁内污染物浓度计算中的应用。(5)根据列车在区间隧道内运动时车体压力的变化过程,结合车厢密封性,同时对车厢内外压力差、车厢漏风量、车辆风机风量和车厢内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6)基于车厢内污染物浓度水平,对影响车厢空气质量的列车速度、车厢密封性、区间隧道通风、附属结构物和风机风压等因素进行分析,为现有地铁线路的运营和未来的地铁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低速条件下车厢内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不显着,污染物浓度可看作是恒定的。高速条件下密封车辆车厢内的总进风量是减小;非密封车辆车厢内的总进风量是增大的,提速应注意对密封车辆通风和车厢空气质量的影响。开启风阀和选用高压力车辆风机有助于提高密封车厢内的送风量,降低车厢内污染物浓度。

魏鹂[3]2010年在《杭州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条带状空间叁维结构物,涉及面广,其施工和运营都会对沿线和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地铁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尽量避免地铁交通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实现地铁沿线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地铁交通叁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杭州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对其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地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框架体系和技术路线图。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调查拟建工程所涉及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建筑物分布、环境功能要求和既有污染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地铁工程的潜在环境影响,借鉴既有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的经验教训,以沿线城市生态、声环境、振动环境为重点,就城市生态、声环境、振动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固体废物等不同环境要素分施工期和运营期预测工程对沿线区域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提出应在工程设计中采取的环保措施进行分析,并对未能满足环境要求的工程活动提出替代方案或污染防治措施。

刘垚[4]2007年在《南京地铁BAS初期在线运行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机动车数量激增与城市道路建设空间紧张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地铁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地下公共交通工具,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地铁逐渐成为城市交通重要设施的同时,其运行能耗巨大与运行费用偏高的问题显现出来,如何实现节能运行已成为地铁运营过程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BAS作为最为重要的地铁运营系统之一,其运行能耗占地铁运营总能耗的较大比例,是地铁节能运行的重点研究对象。在传统手动控制模式下,往往造成机电设备开启数量过多、运行时间过长、无明确控制目标等能源浪费现象。自动控制模式将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地铁BAS在线运行与优化将直接影响地铁运营总体节能效果。本文以南京地铁一号线BAS初期在线运行与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托南京地铁业主与BAS承包商提供的实践平台,紧密结合南京地铁BAS设备与软件的安装、调试与维保工作,针对南京地铁初期运营真实数据记录与设备运行情况,运用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将车站全年温度控制标准、通风空调变频技术、通风空调优化控制模式、冷水系统优化控制模式等一系列节能措施应用于南京地铁实际工程,对BAS初期在线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优化,并在全年运行能耗数据统计基础上,对南京地铁BAS节能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本文对南京地铁BAS初期在线运行与节能优化的研究,可获得丰富的地铁BAS运行与节能等方面的实际记录数据,分析并总结实际工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可为国内其他地铁BAS的系统设计与控制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刘冰玉[5]2016年在《地铁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交通拥堵问题的出现,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出行选择,据调查约有60%以上的北京市民出行依靠公共交通工具,而轨道交通以其自身的优点受到青睐。在地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交通出行方式时,人们乘坐地铁的时间长度也随之增长,地铁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启动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订工作,但是因为车内空气污染研究存在很多的技术难题,因此至今国内外都没有一部类似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客观科学的评价地铁车厢环境空气质量对保障乘用者身体健康及提高地铁运营公司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选取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代表性的5条线路的列车车厢以及换乘车站,对车厢、站台和室外的空气状况进行了监测研究。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资料,选取车厢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碳(CO_2)、挥发性有机物(VOC)、可入肺颗粒物(PM2.5)和一氧化碳(CO)通过空气监测仪对其车厢、站台和站台外大气中浓度进行测量分析,以期阐明地铁车厢内空气污染物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25],[38]。研究选择北京市地铁内5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及车站站台和站台外,在不同时段、不同拥挤程度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可入肺颗粒物和一氧化碳作为监测指标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得到拥挤程度对车厢内各种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对车厢、站台及站台外空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对比分析,对车厢内的各种空气污染物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地铁车厢内空气污染物普遍存在车厢内的污染物浓度早晚高峰时期较高,中午时段浓度较低这一特点[8]。在早晚高峰时段各种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较为严重[37];通过对地铁车厢内污染物进行分析,发现地铁内污染物浓度与地铁内拥挤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41],四种测量的空气污染物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研究将车厢内拥挤程度分为空闲状态、有座状态、无座但不拥挤状态、拥挤状态、重度拥挤状态5类,建立了基于车厢内拥挤程度的地铁车厢内空气质量分级标准:对人体无影响、对人体有轻微影响和对人体有较大影响。建议地铁运营管理者考综合虑空气质量敏感人群及拥挤程度对车厢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应对措施提高地铁车厢内空气质量、保障乘用者身体健康。

翟维丽[6]2007年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技术经济分析。得出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并系统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区别于其他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以及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得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必须发展城市交通一体化的战略,并具体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城市交通形成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论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各种方式(地铁,轻轨等)的特点和技术经济特性,得出城市如何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策略;并结合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的具体项目,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指地铁)的关键技术:车辆和供电系统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模拟仿真试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车辆和供电技术方面的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显着性特点。并重点对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国产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论文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网规划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和模型,并结合南京地铁项目进行了实证,得出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最后论文分析了实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工程除要研究和探讨关键技术外,还要就其所带来的外部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所带来的噪声和振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结合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总之论文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技术上创新,尤其分析特定轨道交通方式的技术构成和经济价值,以技术创新来突破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本持高不下的瓶颈。并对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进行详尽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出相应的策略。

刘畅[7]2013年在《沈阳地铁人因问题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铁道交通不但可以节省宝贵的地上空间和资源,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它运行速度快,运量大,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沈阳地铁的建设,标志着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力,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在全运会即将到来之际,沈阳市将向全国人民展现老工业基地全新的城市风貌和精神。沈阳地铁将是展现城市风采的重要窗口。然而,透过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案例研究发现,目前沈阳地铁运营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不仅降低了地铁运营公司的服务水平,同时也影响了沈阳的城市形象。其中,地铁设施不完善,标识设计不合理直接影响地铁使用的舒适性、便利性;地铁电扶梯摔伤事件更折射出人机安全问题;地铁站内空气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以人机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理论为基础,以人体尺度理论分析地铁设施问题;以视觉特征属性分析地铁的标识设计问题;以人机安全理论分析地铁扶梯的客伤事件及安全门与列车之间缝隙的安全隐患问题;以环保理论分析地铁站内的空气污染问题,进而给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亲身经历和所收集的相关材料作为案例;第二部分用人机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理论找出案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包括地铁设施不完善、标识设计不合理、人机配合不协调、空间环境不环保;第叁部分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相应对策,建议改善设施建设、优化标识设计、规范人机关系、营建绿色地铁空间等。第四部分,通过对沈阳地铁人因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总结了不足之处。

罗娜[8]2015年在《基于地铁交错车站的大空间建筑火灾防排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下大空间建筑迅速发展,给火灾防排烟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地铁车站多建于地下,属于特殊的人员密集地下大空间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地下车站内的烟气往往难以快速有效排除,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关于地铁车站等地下大空间的烟气控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西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空间交错车站(该站由四部分层组成:穹顶、地下一层站厅、地下二层站台、地下叁层站台,站厅层和站台层公共区的面积分别达3240m2、2520m2),深入研究了地下大空间火灾防排烟控制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地下建筑的火灾烟气可通过楼梯间向上层扩散,使上层充满烟气影响人员疏散,阻碍了人员逃生及救援。针对这一现象,在楼梯间进口处采用了单层单吹式空气幕和挡烟垂壁两种挡烟方案,对比分析了其防烟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单层单吹式空气幕的防烟效果较好,分析了各参数对空气幕防烟效果的影响,并对单层单吹式空气幕进行了改进。基于改进的多层式和对吹式空气幕,深入分析了烟气流动控制特性和防烟效果。其次,站台层着火时,楼层间的压力差会加速烟气在楼层间的扩散速度。为有效地排除烟气,提出了“自然补风+机械通风”方式。车站出入口可作为自然补风风口,机械通风分别采用了叁种不同的模式:(1)地下二层机械排烟(ME);(2)地下二层机械排烟及地下一层机械送风(USME);(3)地下二层机械排烟地下一层和地下叁层同时机械送风(USMEBS)。分析对比了各通风方式对防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然补风+USME”具有较好的排烟效果,并对其风口布置、通风量等参数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站厅层着火时的排烟方式,提出利用穹顶采用复合通风的方式进行排烟。将自然通风和不同模式的机械通风相结合,找到一种效果最佳的复合通风方式,并讨论各参数对排烟性能的影响,将其进行了优化研究。该研究为铁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站及其它在建车站的防火排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林琳[9]2010年在《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模拟及排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人口逐渐上升,交通问题也日趋严重。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地铁因其安全、舒适、载客量大、快速、准点、低耗能、少污染的特点,被称为“绿色交通”,越来越受到青睐。正因如此,地铁成为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在上下班的出行高峰期,人员密度高,而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为出入口,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不仅火势蔓延快,而且积聚的高温浓烟很难自然排除,严重威胁乘客、地铁职工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经调查表明地铁发生火灾时造成的人员伤亡,绝大多数是因为烟气中毒和窒息所致。因此,地铁站内合理有效的通风排烟设置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受限空间火灾的研究,主要有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两者相比,数值模拟研究具有投资小,周期短,可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在火灾烟气流动的模拟研究方面比较占优势的,就是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本文就是利用CFD软件之一——FLUENT软件对烟气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FLUENT可用于计算流体的流动、传质传热、燃烧等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具有网格自适应功能,还可简单地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因此在各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地铁火灾中烟气的流动属于叁维非稳态的湍流流动过程。本文在对地铁站台火灾的可能性及可燃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地铁站台火灾中烟气流动模拟的数学模型。并以天津某岛式地铁站台为研究对象,根据站台的实际尺寸建立了地铁站台的物理几何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分别对站台内不同着火点及火源强度、不同的通风排烟模式下的火灾烟气流动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站台中央或一端着火时,烟气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温度情况,以及烟气的浓度分布。最后利用tecplot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后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可以降低烟气的温度和扩散速度,有助于站台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韩孟微[10]2014年在《昆明地铁安全门高度对车站气流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各大的城市的地铁系统发展迅速,具备大运量运输能力的地铁在人口膨胀及土地紧张的北上广及香港等国际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昆明市规划将建成“叁主叁辅”放射性交通线网,六条线网总长约162.6km,设计核心区内线网密度为1.22km/km2,在建成并投入运营后日均客运量将超过叁百七十万人次,为现有公共交通运量的1.6倍。如此高速高密度的地铁建设能够有效减缓城市的交通压力,但同时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的要求较一般交通系统要高。由于昆明地区的气候特殊,初步设计中的地铁站台门采用安全门系统,车站公共区无空调仅安装机械通风系统,这样将难以避免隧道活塞风夹带隧道内热量与劣质污染空气由安全门系统进入车站环境中,进而导致车站环境质量下降并影响车站乘客及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站台安全门系统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车站环境质量,本论文就以安全门高度系统为关键点,通过FLUENT软件对不同安全门高度情况下活塞风对站台影响情况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地铁通风与空调系统出发,在单线列车进站且有安全门系统工况条件下,根据地铁隧道活塞风基本特性并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地铁活塞风、安全门及车站系统进行简化叁维建模,然后采用FLUENT软件对其活塞风对站台环境温度场及速度场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仅就温度场和速度场大小分布情况来看,半高安全门亦适用于昆明开式地铁系统,总体全高安全门系统由于另外两种半高安全门系统的结论,即全高安全门系统相对半高安全门系统更适合昆明地铁实际环境情况,此结论为地铁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地下铁道车站内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D]. 邓勇庆. 第二军医大学. 2001

[2]. 运营地铁内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杨伟超. 中南大学. 2009

[3]. 杭州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 魏鹂. 浙江工业大学. 2010

[4]. 南京地铁BAS初期在线运行与优化研究[D]. 刘垚. 清华大学. 2007

[5]. 地铁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研究[D]. 刘冰玉.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2016

[6].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D]. 翟维丽. 吉林大学. 2007

[7]. 沈阳地铁人因问题案例研究[D]. 刘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8]. 基于地铁交错车站的大空间建筑火灾防排烟技术研究[D]. 罗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9]. 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模拟及排烟研究[D]. 林琳. 大连交通大学. 2010

[10]. 昆明地铁安全门高度对车站气流影响的模拟研究[D]. 韩孟微.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地下铁道车站内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