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期#183;迈尔 谈“第三条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条论文,道路论文,迈尔论文,托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9月21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艾伯特基金会政治教育部主任、德国基根大学和多特蒙德大学政治系教授托马斯·迈尔应邀在北京就当前引人注目的欧洲“第三条道路”问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较系统地阐述了“第三条道路”。
迈尔教授说,今天欧洲提出和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已经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要了解今天欧洲“第三条道路”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就必须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发展谈起。战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1975年,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各社会民主党主要实行由民族国家主导下的福利国家原则。欧洲各社会民主党的价值观虽然有区别,但也有共性,它们大多数是奉行德国式的政治哲学。德国式的政治哲学有5个支柱或者说有5个特点:第一,以人权和民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第二,混合型的经济体制;第三,国家要使每一个人都处于安全状态,要富有人权的生活,也就是说注重福利;第四,经济上出现危机应采取凯恩斯主义加以处理;第五,强调社会公正。正是这5个特点贯穿于欧洲各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和政策之中,并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之在这个时期主宰了整个欧洲。
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90年代中期,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危机时期。其基本表现是社会民主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国家经济效率低、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且贫富差距也在拉大,许多社会民主党因在选举中失去多数而下野,新自由主义获得胜利,社会民主主义让位于新自由主义等。迈尔教授认为,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发生危机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在这个时期有人显著的发展,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凯恩斯主义这把处理经济问题的利剑变钝了;第二,经济全球化导致大规模失业,给国家创造财富交钱的人少了,而要国家养活的人多了,加之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越来越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制度给财政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第三,意识形态影响的变化,使社会民主党的选民减少。过去人们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而现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却变得苍白,年青人不愿参加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大型政治组织,只愿意参加一些小型的、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组织,如环保组织等。此外,社会的组成越来越复杂化,以前是由阶级组成的,而现在是由各种群体组成的,例如德国就有10个群体,而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和追求又是不一样的。社会民主党过去在选举中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但由于生产性行业的萎缩和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就业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德国的农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5%,而工人占就业人口的6%,工人阶级的人数显著减少。社会民主党现在必须依靠社会群体,但在社会民主党必须依靠的群体中,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因而造成社会民主党的选民越来越少,致使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不能获得多数。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欧盟15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获胜而上台执政。
迈尔教授认为,正是由于第二阶段危机的出现,使社会民主党开始寻找走出危机的道路,寻找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夺回自己的多数的新办法,于是,开始了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和讨论。布莱尔、施罗德和若斯潘的成功,证明了通过新的办法,即通过“第三条道路”来重新获得多数是可能的。今天欧洲“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都是有实权的人物,如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理若斯潘等。因此,当前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在世界上非常引人注目。
关于“第三条道路”的含义和内容问题,迈尔教授说,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曾有各种各样的含义,现在已被人们遗忘,但作为学者是不能忘记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人们所说的“第三条道路”是指“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潮,它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一种思潮。
人们在1956年和1957年时所说的“第三条道路”,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一条道路。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追求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这也是介于社会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而今天欧洲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是指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坚持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思想,同时又接受了自由主义的某些思想。
今天欧洲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对全球化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出回答。由于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各国所走的“第三条道路”也各具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模式。例如,以协商解决矛盾为特点的荷兰模式,以依靠市场为特点的英国模式,以改革福利制度为特点的瑞典模式等等。虽然欧洲各国所探索的“第三条道路”由于各国的情况不一而各具特点,但其主题都包括以下4个基本内容:即新经济、新福利、新执政行为、新政策。
所谓新经济,其核心就是探索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经济的增长,答案有4个:一是通过国家,通过职业培训提高经济的革新能力;二是通过国家的支持,建立越来越多的有灵活反应能力并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小企业,这是社会民主党迈出的一大步;三是实行部分时间工作,使有限的工作时间更灵活化;四是创造低收入的就业岗位,国家再给予补贴,使之达到相应的水平。此外,是否通过跨国家的协调和合作来发展经济还存在争议。
所谓新福利,就是革新福利体制。高福利国家中,某些人滥用福利的现象比较严重,要减少这种滥用福利的可能性,不要使人产生寄生性,改社会福利国家原则为社会投资国家原则。不能把钱用于长期失业者身上,要对失业者进行新的职业培训,提倡自助精神,发生问题时不要首先想到依靠国家解决,而首先是要依靠自己。
所谓新的执政行为,就是要找到制定和达到目标的新渠道和新模式,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集权性很强,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失效。新的渠道和模式是国家制定目标后,交给社会去完成或交给私人去完成。比如荷兰是采取协商的做法,由国家组织和参与谈判,然后由各谈判者去实施。荷兰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所谓新政策,就是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新的战略来保证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获得多数票和通过新的政策来保证社会的团结。要在新形势下获得多数票,就必须满足社会各群体的要求,获得多个群体的支持。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要在选举中获得多数,就必须在德国10个群体中至少要获得工人群体、计算机行业群体和小业主群体这3个群体的支持。这3个群体中缺一不能构成政治多数。而保证社会的团结一般说来有两个渠道,一是靠暴力,二是靠实现社会公正。通过暴力只能短期性地保持社会的团结。因此,社会民主党不能通过暴力来保证社会团结,而只能通过实现社会公正来保证。而要实现社会公正,就要有具体的政策,要向社会有说服力地说明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公正观。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公正观就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形式上的公正,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参与作决定的机遇。
第二,一个社会应有很强的包容性,使每个人都能纳入社会的发展中来,从内心产生对社会负责的心理。
第三,应该允许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现象存在,这与社会公正不矛盾,这是功能性不平等,允许这种功能性的不平等存在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在底层的人的提高。
第四,社会公正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一个政治目标。
第五,一个人不管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但他的人道的尊严必须保证,只有每个人都保证有人道尊严时,这个社会才是公正的。公正的社会才能保证社会的团结。
迈尔教授还认为,欧洲大多数社会民主党之所以在90年代中期以后能够重新上台执政,与“第三条道路”的探索讨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第三条道路”还仅仅是一个纲领,要使之具体化,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今天,欧洲“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和讨论在世界上引起的关注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