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急诊科 四川 成都 610081)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先转移后治疗,观察组采用先治疗后转移,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左心衰竭确诊后,需要先给予患者治疗,然后进行转移,从而有效地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该种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034-02
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之一,其是由于心脏瓣膜病、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左室前后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心肌收缩力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排血量下降,从而导致肺循环淤血为主的缺血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1]。急性肺水肿就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可能会使得患者的心源性休克或者心脏脉搏骤然停止[2]。该种疾病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是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表现,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临床治疗中,及早给予处理是关键。因此,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性左心衰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院前急救主要具有两种模式:先治疗后转移和先转移后治疗[4]。这两种模式的临床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其安全性与疗效进行分析。我院结合临床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46~74岁,平均(43.25±6.12)岁。其中,29例患者心功能分级是III级,21例患者心功能分级是IV级;12例患者具有高血压心脏病、16例患者有扩张性心肌病、22例患者有冠心病。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8岁,平均(45.45±6.93)岁。其中,27例患者心功能分级是III级,23例患者心功能分级是IV级;15例患者具有高血压心脏病、16例患者有扩张性心肌病、19例患者有冠心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先转移后治疗的急救模式。在现场给予患者基本的急救措施后,就将患者转移到救护车,并且在转移过程中,给予对应的治疗。
1.2.2观察组 使用先治疗后转移的急救模式。医护人员在进入现场后,就对患者展开治疗,在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有所缓解后,再安排转移至救护车。
在整个过程中,两组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患者去取头高脚低位。首先使用高流量的鼻导管给予患者吸氧,或者面罩吸氧。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静脉滴注0.2~0.4mg的去乙酰毛花苷丙注射液给予强心治疗,静脉滴注20~40mg的呋塞米,患者舌下含服1~2片硝酸甘油片以扩血管,静脉注射0.25~0.5g氨茶碱。如果患者具有胸疼或者烦躁等现象,还需要给予一定的盐酸吗啡。
1.3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逐渐恢复至1级或者2级;有效: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没有改善甚至出现了恶化的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的21例无效中,还有5例患者存在恶化的状况。详见下表。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由于患者的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后,左心室舒张压力扩大、心排出量骤减,肺循环存在淤血的状况[5]。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存在呼吸困难、缺血缺氧、肺水肿等,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和心脏骤停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极大。急性左心衰竭需要得到及时的救治,才能有效地保证患者的健康[6]。而院前急救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直接治疗关系到其后期状况的缓解。院前急救也就是危重症患者入院前进行的医疗救治,而急性左心衰竭本身的突发性较强,发病机制相对特殊,一旦患者发病,就可能会导致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采取适当的院前救治,是保证其生命安全的必然措施。在先转运后治疗中,患者可能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而发病过于突然,从而导致生命消失。而在先治疗后转运中,会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与处理,从而使得患者的状况得到最大化的缓解。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保证。
院前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是指在现场给予吸氧、强心、扩血管和利尿等多方面的治疗,从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在稳定之后,再送入医院的机制。该种模式试剂上就是将院内急救快速有效地运用在院前急救之中,对于发病机制较强的病症来说,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根据临床调查,很多病患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先转移后治疗的模式,其在搬运至救护车上后,容易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现象,从而使得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可以看出,先转运后治疗的模式虽然也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但是,其针对病情不同。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度相对较低。那么其在临床中,很容易控制病情。使用先转运后治疗的方式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如果患者本身状况就不好,还不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对其进行搬运等,会使得其身体的各个指标恶化,从而导致其整个身体的状况先对严重,就算后期进入医院进行治疗,也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间。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院前急救对于患者而言影响十分不同。无论是先治疗后转运还是先转运后治疗,其都存在自身的原理与考虑,临床上,不可对其进行直接否定。而应该根据实际病情而言来判断。就急性左心衰竭来说,先治疗后转运更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可在临床加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钟伟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1:132-133.
[2]王艳英,鞠智卿,黄贤胜.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 2015,08:1487-1490.
[3]陈坚.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5,16:50-51.
[4]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2:137-138.
[5]欧传杰,廖湘斌.两种不同院前急救模式救治40例急性左心衰竭疗效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36.
[6]严智勇.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比较[J]. 医药论坛杂志,2011,23:56-58.
论文作者:邓霞,谢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模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状况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