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主义”的解构与重构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论“人本主义”的解构与重构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人类论文,主义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 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 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 ”。

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 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 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因而借用结构主义哲学的“解构”和“重构”两 个概念,写成此文,求教于同仁。

人类中心主义:一个价值命题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 的生命过程服从于自然规律,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人类 是 自然的最高产物,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提供的现成条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是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去改造自然条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通过实践把周围的自然物变成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这一切自 然 物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两重性,导致了两条哲学路线:一个是仅仅着眼于人类 与自然的自然关系,从生物学意义上界定人类,必然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自然的物质 性,以自然为中心,突出物与物的自然关系以及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是机械唯物主义;一个 是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从社会实践上界定人类,必然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于 人类的实践活动,以人类为中心,突出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关系以及人类的社会属性,这是实 践唯物主义。

显然,我们应当坚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去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马克思 说:“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即是说,与人类无关的自 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无意义的。

以上两条哲学路线,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个哲学命题作出了两种诠释。一是从人类与自 然的自然关系的角度,即本体论的角度,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本体论命题。它认为 ,人类在本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围绕着人类这个中心而展开, 人类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是中心与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二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对象 性 关系的角度,即价值论的角度,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论命题。它认为,人类总 是根据自己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只有人类才可能与自 然结成对象性关系,才是自然价值的主体;所谓人类“中心”实际上就是指人类在自然万事 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人类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归根结底是为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

显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这两种诠释是完全不同的。然而许多论者往往把它们混为一 谈,因而引起了极大的逻辑混乱。我们在有关环境伦理学问题的讨论中,应当而且必须在价 值论的严格意义上使用“人类中心主义”这个命题。

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类能够与自然建立起对象性关系。因为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 自然条件,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人类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能动地改造自然条件, 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动物彼此之间只有自然关系,人类在本质上则是“社会关系的 总和”,离开社会关系的自觉调节,人既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再有,动物无意识或无高 级意识,生活无理想无目的,人类则是自为的存在,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对 外 部世界进行改造,使外部世界的属性及其变化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在与自然建立起对象性关系的同时,成为了自然和历史的主体。人类的认识范围和实 践范围是以人类为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的,人类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始终要受人类的感性 直观和思维理性的制约。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觉选择和建构的,内含着人的主 体性 意蕴。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不断设计、选择和创造新的需要和新的生活方式 。因此,人类不仅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

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必须遵循或依据两个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但是,真理尺 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以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实践结果是否符 合客观规律,而且要看是否达到了人们的价值目标。人类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实质上就是价 值关系,理所当然要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原则和最高原 则 。

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原则和最高的价值原则。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

马克思曾经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原始的社会形态、建立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以 及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对抗性的社会形态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这种学说在科学 地揭示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类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依据马克思这 个思想,我们可以相应地把“人类中心主义”区分为三种形态。

一是“原始统一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以群体活动 方式同自然发生关系,原始个体的主体性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群”是原始主体的惟一存 在形式,个体与群体天然融为一体,而“群”主体意识使群体每个成员表现为群体中心,当 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群”主体的中心地位时,以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念随之产生。这就是原 始人类中心主义。

二是“分裂对抗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 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实践中,日益确立了自己的主 体地位。但由于生产资料被分配到不同人群的身上,社会主体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不同阶 级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又分裂为不同利益的个体。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活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人类中心主义具体表现为形形色色的群体中心主义, 而统治阶级往往以全社会的代理人的面貌出现,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群体中 心主义。

三是“高级统一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消灭了阶级和三大差别,群体与群体 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将结束分裂的状态,人类将 结成统一的主体。人类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将联合起来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交换,保护自然、引导自然的进化。这就是真正的自觉的人类中心主义。

上述人类中心主义的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实际上早已消亡;第三种形态是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价值观;第二种形态是传统社会和现实社会人们所实际奉行的价值观,可以称之为“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尽管形态各异,但是具有两个共同的特征。第一,人类主体的分裂和对 立。传统社会的人类一直分裂为两大对抗阶级,不同阶级又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 利益集团又分裂为不同的利益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以及个体、集团与社 会之间存在尖锐的对抗。因此,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不可能是人类整体,而只能是不同 的利益集团。“人类”在这里不过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第二,人类与自然的分裂与 对立。自然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要求人类进行一元化的协作。但在传统社会里,不 同 的利益集团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导致对自然生态的多元化立场和态 度。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企图通过占有自然资源来控制和奴役 另一部分人。生态危机正是人类主体的这种分裂和对立的结果;生态危机表明人类与自然的 关系本身也是分裂和对抗的。

顾名思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应当是“人类”,是泛指的全人类。但从人类5000年文明 史看,人类从来未曾联合起来,以“类”主体的身份共同对待自然界。从人类的幼年时期一 直到当代的多元化社会,人们实行的只能是“群体中心主义”或“个体中心主义”。因此, “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上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解释也是不清楚的。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代,一 直有两条路线: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表述为自然主体,认为人和自 然是“齐一”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表述为意识主体,认为人的理 性和灵魂不是从肉体的纯自然活动中得来的。前者坚持精神和肉体的统一性,把人提高到自 然界最高的地位并由此取消了神,但却忽视了人所特有的精神能动性和意志自由,把人完全 消融在自然界之中;后者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能动性和人的意志自由,但是又无法说明它们 的根源。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论者始终未能科学地说明人的主体性的本质。

有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凸现人的主体性,片面张扬人的能动性,客观上助长了人类 对自然界不顾后果的掠夺、征服。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误解。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体 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类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和认识 自 然,而且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受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的主体性也不仅表现在 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而且表现在保护自然的实践中。片面地按照人的需要去改造自然界,那 不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是人的主观盲目性,是唯意志论。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的实践活动还不足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 破坏,因而人们还未能认识到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在哪里;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一度被 自己的能动性所陶醉,以为自己的力量所向无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唯意志论。这正是传统 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主体性的佯谬之处。

综上所述,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确实不是一个科学的价值命题。但是,它包含着一些合理的 内核。它的各种形态都承认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的一 种理论假设;都承认人是“万物之灵”,在宇宙中处于优越的地位;都承认人的利益和发展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对人类运用理性力量、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认识自然 和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我们建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宝贵 的思想资料。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阶级或阶层, 无论具有什么千差万别的特殊信仰和特殊利益,在对待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有着共同 的利害关系。如果说,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采取不同的“群体中心主义” 价值观、以不同群体主体的身份去对待自然界,那么21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地区、 不同社团的人们,应该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采取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以“人 类”主体的身份,即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思考和安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内核,重构现代人类 中心主义就成为现实时代的客观要求。

笔者认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价值命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人类主体。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群体”的人,更不是“个 体”的人;是“整个地球”上的人类,而不是“个别区域”或“某些区域”的人类;不仅指 “当代”的人类,而且包括“后代”的人类。这就是“人类主体”的含义。已被全球大多数 国家所认同并采纳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在全球及各个区域的协调发 展,就是意味着人类主体、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三者的协调共生。

二是人类主体性。根据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主体性必须包括如下四方面:1.人类自 身结构规定性——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由个性和整体人性的发展等;2.人类认识和改造 自然,是为着自身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3.在人类与自然的对 象性关系中,人类是首动者、主动者、能动者、独立者,是惟一的单方面的沟通者;4.在人 类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同时又受自然规律和 历史条件的制约。总之,人类在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一方面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 物化、凝聚在自然物中,并通过自己目的、能力和力量的对象化,确证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另一方面又占有、吸收自己活动的成果,把自然物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提 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三是人类主体实践。首先,其价值目标是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不是多数人的群体利益,也 不是少数人的群体利益,更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价值。其次,其实践将 把自然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来认识和处理,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各种自然物在自 然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来研究和安排自然物 的开发问题。再次,其实践手段与实践目的是直接同一的。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既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为了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

要实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必须消除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 利益,寻求和扩大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并以之作为联结不同群体、形成人类主体的基础。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已经开始为人类整体利益的形成和整合、进而把人类联结 成一个整体,提出客观要求。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有待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 发展,有待于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有待于人类社会的整合成熟。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行,还有赖于人类思想和意志的统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当代 和未来的人类的最高价值观,需要被全体人类所逐步接纳和实行。当代的全球性问题--生态 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与能源危机问题以及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问题,无论是 由谁造成的,也无论从哪里开始,都会殃及整个地球,任何国家、任何群体的经济成功最终 都将失去意义。因此,当代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强权政治或武力,甚至 也不能光依靠科技,而必须依靠人类的理性。不同群体的人们只有通过理性的对话,达成共 识,形成共同的意志,才能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上对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自然资源。

最后还要建设全球性法规和全球性伦理。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 的发展,许多规范不同国家和不同群体人们经济文化活动的全球性法规和全球性伦理,已经 产生并日益成为全世界人民经济文化活动的共同准则。尽管这些法规和伦理的实施是有条件 的,其作用也很有限,但是毕竟标志着全世界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们已经开始认同、开拓 、发展和维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世界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 展,这种全球性法规和全球性伦理将会与日俱增,人们将日益自觉地调节自己与自然的对象 性关系。到了那时,马克思100多年前的预言就会变为现实:“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 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 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 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标签:;  ;  ;  ;  

论“人本主义”的解构与重构_人类中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