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深处营造健康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走进心灵深处营造健康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走进心灵深处 营造健康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灵深处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氛围论文,体系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良好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也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高校每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重任。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党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1月12日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为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针对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应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营造心理健康氛围,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管见。

一、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为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健康意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可开设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应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适应学习的辅导。如学习环境的熟悉、学习任务要求的了解、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考技能的掌握、应考心态的调整、学习疲劳和两极分化的预防等。2.人际交往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同学关系以及与社会上其他人员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发展交往技能,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等。3.做人辅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如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规范、他人要求、社会公德的关系,处理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等。4.个性辅导。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独立性、成就动机,使其能够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等。5.智能辅导。要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注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6.社会意识辅导。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奉献感、竞争和合作精神等。7.创造意识和能力辅导。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愿望,使其认识自己的创造潜能,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8.生活辅导。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如生活环境的熟悉、生活内容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技能的掌握、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合理应对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矛盾和烦恼等。9.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辅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环境或遭遇,不同的人的情绪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同样面对失恋,有的大学生终日抑郁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而有的大学生却振作精神,立志成才。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如果单纯围绕情绪活动来分析,很难找到答案,只能到各自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中去寻找,而正确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取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他们在社会变革时代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不会产生情绪困扰。另外,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使其能坚定信念,在困难、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0.青春期卫生知识辅导。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青春期男女身体发育变化、青春期应怎样注意自我保健等知识。尤其应指出的是,大学生因恋爱问题产生的挫折心理和消极行为越来越不容忽视,我们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11.职业选择辅导。职业选择辅导内容的要点是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了解工作特性,获得有关就业、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择业决策的技巧,正确处理个人的择业心态、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我国各高校要吸收外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合理成分,借鉴国内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的兄弟高校的宝贵经验,并在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渐完善各自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一般说来,人的认识是起点,情意是中介,行为是归宿。人只有知道了怎么行动和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心理咨询过程应该重视在转变咨询对象的认识方面下功夫,做到晓之以理。只有积极的感情与意志,才能使认识顺利地转化为行为。我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只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就要“导之以行”。这对于心理咨询也有同样意义。“心痛还需心来医”,高校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龙头,在教务处和学生工作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教师要善于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接纳性原则。心理咨询教师要热情接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态度要温和,能接纳学生的情绪,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要让他们把话讲完。在这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始终要以关心、亲切的态度相待,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如果心理咨询教师不认真倾听来访学生的诉说,面部表情冷漠或武断地打断学生谈话,简单否定,常常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影响疏导效果。重视个体学生的心理治疗,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它要求师生双方有良好的辅导关系,只有在愉悦、和谐、互感的情感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治疗功能,而这种环境只能由心理咨询教师来创造。心理咨询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对待来访学生要真诚、理解与尊重。真诚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要坦诚如实;理解是教育辅导的开端,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尊重是无条件接受对方,是情感沟通的最佳渠道。2.掌握基本的辅导技术,如接纳技术、发问技术、聆听技术、疏导技术等,要学会点头、微笑与关注。3.对来访学生进行辅导,要运用情感沟通、引导宣泄、情绪调节、调查测试、行为矫正等手段,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教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要以平等和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诉说,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理忧难,开发身心潜能,使其有效地适应环境,完善人格。要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行为过程中,一方面确定最佳目标,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减少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心理障碍产生后,减少以至消除在心理障碍中的消极行为。

二是保密性原则。为了消除诉说学生的各种心理顾虑,心理咨询教师必须以保密来做保证。这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原则,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最怕教师、同学议论他的弱点,最怕被人看不起。因此,心理咨询教师对此类来访学生更需予以同情和关心,使他们感到跟老师谈心事有安全、信赖的感觉。心理咨询教师应不在任何场合谈论来访学生的隐私,除非征得来访学生的同意,不向来访学生的院系领导、教师、同学、父母等谈及其隐私;一般情况下,应不允许除心理咨询教师以外的任何人查阅心理咨询档案。只有这样,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更大胆地倾吐内心的矛盾和苦恼;只有这样,心理咨询教师才能更好地疏导来访学生。

三是支持性原则。心理咨询教师对能大胆倾诉自己想法的学生要加以肯定,语词要热忱、慎重,使学生能感受到强大的心理支持力量。在对话中,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要反复强调诉说学生的真诚行动;要向学生说明:我一定会支持你,你一定会好起来,且加以举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心理咨询教师支持来访学生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时的语调要坚持慎重、亲切可信、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绪感染作用,使求治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力。这对胆怯、忧郁的学生尤为重要。

在心理咨询的方法上,除了个别咨询外,高校可尝试小组咨询法、网络咨询法和伙伴咨询法。

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光顾心理咨询门诊。在大学生中一般存在这样的认识,即个人的问题是个人的事,而且也没有严重到非得请别人帮忙的地步。这实际上是对心理咨询的一种误解。不论其问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当然,有很多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己也能解决,但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咨询只是帮助求询者认清他们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只起到一种建议、指导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如果自己感到难于处理或不好解决,都可以接受心理健康咨询。高校还要帮学生解除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偏见,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到本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去咨询。目前,不少高校很多大学生宁愿跑很远的路到校外的咨询门诊救助,也不愿在本校的咨询中心求助,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曾接受过心理健康咨询,仿佛接受了心理健康咨询的人都会戴上一顶“不正常”、“有问题”、“不光彩”的帽子。其实心理障碍也与感冒、头痛一样是一种疾病,对它也应与其他疾病一视同仁。存在心理障碍的人不应觉得自己的问题是羞于启齿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都应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帮助。

无论是集体辅导、讲座,还是个别咨询、小组咨询、网络咨询、伙伴咨询,笔者始终认为预防与发展最为重要,高校不可能帮助学生应付解决每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也无法为学生准备好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百宝箱”,但高校可以通过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各种心理准备,帮助学生具备解决生活上、学习上、交往上、情感上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提高学生心理的应付素质、适应素质、受挫素质、自调素质,防患于未然。

三、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体系,更应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因为任何知识不为人们所需要、利用、充实、发展,它只是废纸一张、垃圾一堆;只有当它被人们所认同、利用,并内化成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一种生存素质时,才能真正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引力,能吸引一种思想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如:曾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韩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政府没有制定任何硬性政策,只是利用电视节目,通过各种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宣传少生优生的好处,经过十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并付诸行动。又如:有一部动画片中的大力水手,一吃蔬菜就力大无比。一时间小孩子改掉了不吃蔬菜的毛病。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一个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高校应调动电视、电台、因特网、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力量,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实施大众化教育。总之,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好学、上进的特点,通过大众传媒经常开展一些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努力帮助大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势。有意识教育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接受某种教育,如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道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等,从而达到受益的目的。无意识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电视歌手大奖赛、报纸和杂志征文大赛、网上阅读竞赛等,使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某种教育和启迪,或者受到情操的陶冶,得到某种情感的满足,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这就需要高校的校、院、系领导,共青团委,班主任、班干部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大众传媒,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逐渐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势。

四、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练,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要他们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从而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让学生能够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身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大学生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日本教育也规定:要创造机会把孩子投入艰苦环境中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据说在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门口,有一块水池,学生每天脱下木屐从水中走进校园,即使寒冷的冬天,也从不在教师面前喊冷。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新时期,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进行挫折教育。一是要开设有关青年挫折心理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心理咨询毕竟只能处理个人的心理问题,而且一般来讲是在有了问题之后才去咨询。要使广大的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挫折的相关知识(如挫折认知、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提高挫折意识,必须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是举办专门的讲座。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挫折磨练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丰富学生的挫折经验,提高其战胜挫折的能力,最后还必须开展多种多样的挫折磨练活动。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已经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远足拉练、军事训练、野外生活、青年长征、下乡“留学”等等。当前的问题是要使这样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成为高校正规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之举。三是当大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四是要对学生进行负面教育。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此外,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为高校逆境教育提供支持。如可通过大众传媒,展示现实社会问题与困境,诸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粮食短缺、经济危机、人口问题等等,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可通过大众传媒举办讲演、辩论、参观、考察等系列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并提出自己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案,培养其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要求大学生参加一定时期的社会服务活动,并把它作为大学毕业的一项“指标”。

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所不能做到的。倘若能全面实施,则学生无时不在教师的关注、协助、引导之下,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所以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可从教材中确定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自觉地在学科内容中发现和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从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让学生形成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学科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可以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了解学科资料时了解社会现状,获得与社会交往的体验。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教育具有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培育人格的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值得信赖的,他们往往把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作为模仿的楷模。所以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影响极大,比如教师敬业乐业,对工作高度负责任,热爱学生,必然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一个不负责任,对学生冷酷无情的教师无疑会摧残学生的心灵。教师的性格是稳重还是暴躁,精神是振作还是沮丧,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情绪是高涨还是低沉,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意志是坚强、果断还是懦弱、犹豫,生活是有条不紊还是杂乱无章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正、反不同的作用,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语言、眼神、一举一动都牵动学生的心,真是一言一行总关情。对此,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注:本文系2002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02ZC89)的成果之一

标签:;  ;  ;  ;  ;  ;  ;  ;  ;  

走进心灵深处营造健康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