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阶段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灌输、引导,进而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完整的阶段,它一个周期连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体现出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的周期性;从微观上看,它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阶段有机组成的具体过程,各个阶段错落有致,相互关联,循序渐进,体现出过程的完整性和阶段的独立性。其过程基本是由问题、准备、沟通、启发、转化、提高、解决、评价等阶段构成,这一系列阶段有机地结合,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用彻底的、辨证的认识论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揭示其客观规律,分析其基本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把握规律性,突出科学性,增强实效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若干阶段给以阐述和分析,以求引起同志们的重视。
一、问题阶段
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问题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其具体过程是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上看,受教育者是具体的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的思想品德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与科学、技术、艺术方面的问题有较大差别,具有内在、复杂、多变等特征。如果没有问题的介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集中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已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也就是直接、现实的问题;二是受教育者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也就是间接、潜在的问题。这两方面问题是密切相联的,直接问题是间接问题的具体表现,间接问题是直接问题产生的基础。爱因斯坦说得好:“正确地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问题入手,注重对问题的区分,认真分析研究问题的性质,正确把握问题阶段的特征,使思想教育确定立足点,找准着眼点,形成良好的工作开端,逐步深入地进行思想教育。
二、准备阶段
“不打无准备之仗”。问题明确之后,就进入了准备阶段。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了了解和分析,因而准备阶段是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阶段。虽然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涉及方面很多,但都是围绕着问题而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员的准备。指根据问题的性质、程度、类别等因素的要求,确定由哪些人员参与思想教育过程中来。其二,材料的准备。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材料的准备也就是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问题,从多方面收集、掌握相关信息,积累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性质选择一些理论材料和知识书籍,以助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其三,方法的准备。在思想教育中,人员的操作、材料的使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来完成,方法准备是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何时、何地、何种方式等等。因此,准备阶段要实事求是,努力把人员、材料、方法统一协调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也不要机械地为达到某一标准而不顾其它方面的现实可能性,而应统筹兼顾,确保准备工作充分、务实、稳妥。
三、沟通阶段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都是序曲的话,那么到了沟通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才正式开始实施。从这一阶段开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就开始了信息、思想、情感等内容的交流。以此达到彼此互通信息的目的。思想教育过程贯穿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一方面,教育者首先必须学习和熟悉社会思想品德规范,必须对受教育者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查,然后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手段,向受教育者传递具有正确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具有主动意识,将自己的思想品德问题向教育者坦白陈述,使教育者能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动态。在双方的沟通中,应侧重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使沟通具有针对性;也要把教育者的思想意图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确保沟通的效果。沟通阶段要做到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即使被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很严重,教育者也不要损害他们的尊严,让他们能积极地参与沟通,便于教育者详细了解情况。一旦沟通进行得不顺利,那么下一阶段的任务就不能顺利完成。
四、启发阶段
沟通阶段往往并不是你打我通、你说我听的简单状况,经常是呈现出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斗争,这就明显地预示着沟通阶段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由一个新的阶段来承担所存在的矛盾,这个阶段就是启发阶段。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功能。启发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交锋,表现为双方的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教育者是启发性阶段的主导方面,其作用表现为通过耐心细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情理交融的教育,将受教育者存在问题的是非、利害、曲直讲明白,引导受教育者端正自我认识,使他们萌动心弦,有所醒悟,使其自我意识的观点与教育者的观点相同或相近,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品德意识,由客体向主体转变。在启发阶段中,教育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作法,而要灵活多变,因人而宜,其基本要求是让受教育者心有所动,情有所转,思有所变,从而引起主体内部各种思想矛盾运动、变化,向正确的方向转移,为思想矛盾的转化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转化阶段
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转变到预期的良好水平上来。对受教育者来讲,启发阶段只是其思想变化的开端,而真正实现思想变化必须经历转化阶段,这是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人的思想变化,是由意识主体内部矛盾斗争引起的。在转化阶段中,矛盾双方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育者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转为次要方面,受教育者由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各自发挥特有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转化阶段的作用机制来说,受教育者的思想转化有一个由量到质的渐进过程,教育者作为外在的因素,发挥着疏导的功能,使受教育者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发展变化规律,逐步实现其思想、心理的根本转变,自觉地向良好思想品德的终端靠近;受教育者作为内在的因素,自身处于主导方面,如果没有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施加自我教育,那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教育者的外部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及时恰当的灌输、引导,尤如“催化剂”一样,能加快受教育者的思想转化。在以往的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思想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其整体过程只做到启发阶段便认为是过程的完结,没有认识到转化的客观存在及其实践价值,实际是没有完成过程的全部环节,违背了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事实证明,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转化的主观能动性,或对转化的相关联系认识不清楚,则将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达不到提高,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不会实现。
六、提高阶段
经历了转化阶段,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仍处在简单的、低级的水平上,不够巩固,不够成熟,还需要受教育者的认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体现为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这就是提高阶段的基本内涵。个 体思想品德的真正提高应是行动与认识上的高度统一,两者不能分离。在认识上,原来错误的思想认识,必须丢掉和根除,思想水平应达到思想教育目的要求,不能仅仅是感性的理解,而应是理性的体会;在行动上,要做到言行一致,符合思想实际,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力争品行不断优化。实际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其思想认识的飞跃与升华,外在行为的改正与完善是交流、启发、转化等阶段有效完成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若是提高阶段受阻,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其行为就难以改正,其思想品德问题就依然存在。
七、解决阶段
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它通过思想、心理、行为表现出来,落实在具体的、外在的事物上,那么,受教育者思想问题的最后解决,也必然通过他们的行动反映出来。思想教育问题解决的标志,就是看受教育者是否形成稳定、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原有的问题彻底消失,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呈现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正常状态。在解决问题的阶段中,教育者要讲究策略、方法、艺术,区分类别,有的放矢,促进受教育者由思想提高的认识状态向日渐优化的行为表现转变。与此同时,受教育者要对自身进行认真的反省,严格清除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表现出良好、积极、稳定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此外,个别问题同整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不一样,应区别对待,做到准确把握。
八、评价阶段
思想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有时一个过程和另一个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有时一个过程的结束又是另一过程的开始,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总有问题存在。当一个问题通过一定过程被解决时,有必要对该过程进行整体性的总结,思想教育过程的结束阶段就是评价阶段,它能为下一周期的教育打下基础。所谓评价是指对整体过程中的各阶段情况和实际效果的认识检查和评估。评价要充分肯定成绩,更要发现缺点和不足,并加以分析,找出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指导今后思想教育过程的展开;评价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能看好不看坏,必须全面衡量;评价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只有信息全面畅通,才能做到准确了解,把握整个过程的变化;评价的结果要具体、明确,经验是什么,教训是什么,都要清清楚楚。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每一具体工作过程中都具有以上基本阶段,各阶段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僵死的、固定的、不变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如启发中有转化,转化中有提高,提高中有解决等。只有对思想教育的过程有一个辩证的、整体的、动态的认识,注重对每一阶段特征及其关系的掌握,才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阶段应有的功能,使思想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切实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