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哲 (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 6 3 7 1 2 )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 年8 月~ 2013 年8 月间收治的27 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年龄在21 ~ 55 岁。结果 27 例患者在本院经过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好转,均康复出院,预后良好。结果 我院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 患者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76-02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7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龄在13 ~ 69 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4.8 岁。
1.2 结果:27 例患者在本院经过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好转,均康复出院,预后良好。
2治疗方法
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肌病最主要的病因。临床应积极防治冠心病的各项危险因素,早期治疗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心肌缺血, 防止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2.1 药物治疗
2.1.1 积极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肥胖、吸烟等。改善心肌缺血对于有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缺血表现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等血管扩张类药物。纠正心力衰竭积极治疗呼吸困难、外周水肿、防治原发病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酌情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等药物。同时要重视防治心肌重塑,降低中远期病死率、住院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 受体阻滞剂等已被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
另外,证据表明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无不良影响,可用于伴有心绞痛或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β- 受体激动剂如多巴酚丁胺<10μg / (kg?min) 时能改善缺血造成的顿抑心肌、冬眠心肌的收缩功能,且较少影响血压和心率,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
2.1.2 纠正心律失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同时可伴有复杂室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发生猝死[1]。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抑制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但具有负性肌力、致心律失常作用,应谨慎使用。胺碘酮无心肌负性肌力,可抑制心律失常,改善左室功能, 被证明对预后潜在有益,不增加死亡率。
证据表明,体内自动电复律器(ICD) 可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自动除颤起搏来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延长那些有明确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患者的生存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介入治疗
ICM 患者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高度长狭窄或完全闭塞为主,ICM 药物治疗效果差,PCI 治疗是对ICM 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不全,其手术成功率、安全性、长期生存率均有明显提高,且当血运完全重建时,其长期治疗效果和预后明显优于不完全重建患者,但ICM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呈弥漫、多支表现,行PCI 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2.1 危险性分析对每例接受PCI 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危险I 生分析, 以估测P C I 治疗成功率。高危因素可见:年龄>65 岁、女性、有肾功不全、脑血管疾病、CABG 史,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LVEF<50%,冠造常见左主干、多支、B 或C 型病变。
2.2.2 分期治疗的策略对于高危的多支血管病变的PCI 治疗,经常采用分期P C I 治疗策略,特别在以下情况时考虑:①预定进行一次完成的P C I 治疗,由于某些血管扩张结果不满意或有急性闭塞的可能,应分期手术;②第一支血管手术时间较长或造影剂用量较大,患者感到不适, 余下的病变可择期处理;③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时,病变血管供血面积较大,应进行分期P C I 治疗。但有血流动力学措施支持时,则应尽量处理所有病变。
2.2.3 完全和不完全血管重建完全血运重建指成功处理所有血管的病变,达到C A B G 同样的效果;不完全血运重建指由于某种原因只扩张罪犯病变,而其他病变未处理。P C I 治疗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标准, 目前倾向于定义为成功处理所有≥ 70%的病变,部分报道定义为处理≥ 50%的病变。P C I 治疗时可依据其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选择完全血运重建或不完全血运重建。早期的PTCA 资料倾向于完全血运重建。近年有报道是否对所有的冠状动脉病变均行介入治疗( 即完全血运重建),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解剖、心肌功能及临床情况。如果2 支或2 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局限且扩张疗效满意( 即残余狭窄极低且无内膜撕裂并发症),则可在同一次手术内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PCI; 但如果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或患者存在心、肾功能不全,为了手术的安全性,应做分期介入治疗。此时通常首先对引起症状、供血大块心肌的冠状动脉或狭窄程度最严重的病变做介入治疗,然后根据介入疗效及临床情况决定是否再行介入治疗。
3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应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两者均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超声下心肌运动减弱[2]。后者发病年龄多见于中青年,多无确切的冠心病史。超声可见室壁运动弥漫减低。心肌核素检查提示心肌普遍性而非节段性灌注缺损。冠状动脉造影常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活检多有局灶坏死或纤维化。也有人认为缺血性心肌病以左室功能损害为主,不同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左、右室功能同时受损。高血压心肌病患者多有明确的长期高血压病史,超声可见左室后壁、室间隔均匀对称性肥厚,与缺血性心肌病鉴别困难, 常需冠状动脉造影鉴别。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内科学. 第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8- 309.
[2] 陈灏珠. 心血管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383-386.
论文作者:刘斯哲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心肌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血管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