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红显[1]2000年在《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文中认为当代中国,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道德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道德教育内容上,针对道德个体的不同,提出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层次教育;针对社会道德水平的衰退,提出强调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把人道主义纳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开始注意道德素质的训练培养等。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强调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立体网络”的倾向。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重视情感、陶冶、暗示诱导、道德评价等。通过道德教育,赋予了民族自强创业、求实创新及科学的精神,培养了时代发展的所需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在成绩背后,道德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个体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国民道德教育实效不足、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缓慢等。所有这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说明道德教育存在缺憾,仍需要在深层次进行挖掘和创新。 分析当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道德教育功不可没。为了造就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的道德个体,日本在道德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且取得一定的成功。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强调义务和权利并重,注重国民道德素质培养以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系统的过程中,注意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运用挫折教育、直接体验、终身教育等从而形成了促使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道德精神,即坚韧不拔的道德意志,忠于集团的献身精神,协作互助的道德习惯,崇尚文明的思维方式,从而使道德教育直接作用于个体和国民道德的形成,效果明显化。 通过中日当代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两国之间道德教育的成就与不足,对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很有启示:道德教育的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道德教育的国际化赋予了道德教育新的观念。 道德教育也只有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使自身得到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迸社会进步。
朱微[2]2009年在《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通过卓有成效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任劳任怨、敢于奉献的日本国民,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日本和我国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道德教育的阶级属性也不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了解日本道德教育的理由。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尤其是中国与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关系,深入的了解、分析、比较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异同点,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教育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写作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遵循历史性、科学性、阶级性原则。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文献法、总结经验法、比较研究法,对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比较研究。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了选题缘由,目前研究状况,以及涉及的基本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分别从中日两国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分析。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日本传统道德教育内容是“忠诚”教育、“神道皇国”教育和“武士道”的道德教育。两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一般公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但具体内容上又不尽相同。第三部分是对中日两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比较研究,分别从中日两国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并对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论述了当代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的对策。第五部分是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对我们的启示。通过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总结得到有益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处理好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本国思想文化和外国思想文化的关系;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与社会实际生活相适应;再次,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最后,应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第六部分是结束语,主要是为本篇论文作一个最后小结。对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一个简要、客观的评价,同时就我国在借鉴和参考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
王瑞月[3]2012年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失调与回应》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问题之研究,既是对大学生日常基本伦理道德行为问题的审视,也是对高校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信息全球化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多元文化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冲击,高校内、外部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教育问题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危机,这些危机使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出现严重的失调现象,使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现象和原因,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为推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进展提供一定的学术支撑和实践借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合格、优秀人才做出贡献。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历史考察。通过考证历史、以史为鉴,从而避免盲目摸索,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中、西方大学生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动态,以便为本研究提供史料支撑。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回应的理论基础。清晰的概念有利于研究目标的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青年中优秀的群体,是道德楷模的形象代表者与发扬者。由此,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历史表明,正确的理论有助于合理、科学的指导道德教育活动;而谬论、错误的理论则阻碍道德教育的实施和进步。本研究在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实践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当代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践行道德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武装。第三部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现象及成因。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深知识,但缺乏高尚素质和人格的大学生,自残、伤他、不学无术、功利心强甚至危害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不断发生。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方面的负面原因,因此,本研究通过从各方面深层次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原因,试图提供一种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合理可操作性的的对应策略。第四部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应对策略。矛盾的解决,既需要理论的反思,也需要实践的改革。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想效果的取得,除了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之外,还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内部需求,在内外部结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改革方案,使之既符合时代特点,又满足大学生个性多样化的需求,既承认各因素之间的矛盾,又注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使之和谐发展。
谭菲[4]2008年在《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所研究的是一个既传统又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说它传统是因为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个亘古以来人们不曾中断的热门课题;说它具有是一个创新性的课题,是因为对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研究是学者们涉足较少的领域,它需要作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本人于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有幸作为交换学生赴韩国国立顺天大学进行了一年的研修,除修读韩国语和教育专业的课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就本论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梳理以及较深入的实地研究,从而确保了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在选题上的立意创新,而且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亦有所突破。在研究视角上,分别从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体现出来的总体特点,即对东方道德的弘扬与摒弃和对西洋道德的摄取与改造这样的崭新角度对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特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任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梳理结合、一般研究与个案考察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韩国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方法体系进行全面的探析、研究与总结,揭示了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作者希望能够对我国解决现实的道德教育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参考,以便提高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本论文有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课题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方法和思路。另外,此部分还着重界定了德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等。第二部分对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从古代时期、光复时期、经济腾飞时期、经济转轨时期等四个时期来回顾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同时探讨了韩国学校道德课程的7次变革。为韩国当代道德教育的现状研究做了必要的前期铺垫。第三和第四部分以第七次课程改革为基础介绍了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实施方法及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以此来探讨韩国德育的现状及实施状况。第五部分通过对韩国基础德育的总体考察与评析,并结合了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笔者亲自去韩国交流后的一些所见所闻和部分访谈纪录来论述韩国德育的成功之处、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从而揭示了传统文化、东西文化、家庭文化的统合是韩国德育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六部分是论文的总结部分。该部分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德育的对策和思考:弘扬传统文化,努力培育民族精神,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紧跟世界发展,并借鉴和改造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改革僵化的“教条”式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以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的作用,实现以人格现代化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
郁茵[5]2017年在《现代中日小学生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我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和邻邦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战后日本能快速崛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大力改革,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的重建奠定基石。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通过主要分析中日两国小学德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现代中日两国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中国小学生品德课程包含劳动卫生、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历史、能力、地理、科学、民族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给予指导。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社会现象中反映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是学习成绩优先,缺乏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社会教育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能提供小学生进行校外道德教育的场所不多等等,都是我国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上存在的缺陷。日本提倡小学生心灵教育,注重发展儿童个性、充盈内心;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且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配合密切,形成道德教育的联动模式,为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同时,日本在道德教育中走过很多弯路,比如日本曾经历军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教育荒废”、十年“宽松教育”等,也警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上不要误入歧途。文章通过中日两国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借鉴日本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小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更丰富的建议。本文对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以下几方面思考:将道德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模式,完善三者的教育衔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丰富基础设施建设,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希望能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不同之处,学习和借鉴起步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日本在德育工作方面的长处,为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改进的良方,使我国从“知行合一”的角度上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有更多进步。
陈二祥[6]2013年在《蔡元培德育思想现代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五四”时期国民对人的自身个性追求的关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艰苦的思想探索,梁启超说:“人们意识到‘要拿旧的心理运用新制度,决然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试图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用教育来培养这种‘全人格觉悟’的新一代”。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新民”,围绕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国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现代化”给社会秩序与个体的心性秩序带来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性质,这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精神气质就是“现代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现代化转型和现代性培育的具体内容,都必须被置于现代化语境及现代性视野中加以观照。以此观之,蔡元培德育思想是我国德育思想现代性转变的重要开端。当前,基于人的现代性问题的重新凸显以及德育学科建设与德育实践的需要,将蔡元培德育思想置于现代性语境之中,挖掘其所蕴涵的现代性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蔡元培德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面临深刻民族危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其形成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德育思想现代性初现端倪的萌芽时期、德育思想现代性正式确立的形成时期和德育思想现代性实践的成熟时期。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尊重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教化思想。这体现在:象传统教化一样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家庭教育;赋予传统道德规范以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性内涵;用传统话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要旨进行中国化的阐释;以及对求知、实践、陶冶等传统道德教育途径的继承。但蔡元培德育思想在精神内核上告别了传统,是对传统教化的一种扬弃,是一个体现现代性精神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思想体系。其现代性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道德之要旨”,作为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纲领性内容,以期对国民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第二,强调并忠实践履人格独立、教育独立、学术独立的独立精神,要求实现从传统依附型人格到现代性自由精神的转变。第三,对德育的功用做了现代性的阐释,认为德育是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工具,是实现强兵富国的保障,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手段,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纽带,是规定教育发展方向的核心因素。第四,提出了现代性的德育目标,认为应以德育为中坚,“五育并举”,培养健全的人格;德育应培养尚德的人,培养“国家之良民”,培养人的良好习性,培养尚自然的个性追求;并从消极道德与积极道德之分的角度将德育目标划分为基础目标和最终目标。第五,提出了实施德育的现代性原则,主要有:实施五育并举的全面教育以其他诸育促进德育的教育原则,多层次的教育原则,针对性的教育原则,渐进提高的教育原则等。蔡元培德育思想的现代性不只体现在其理念和内容上,还体现在通过实践对近代中国教育所产生的实际变革上。除践履独立精神外,其主要实践还包括:以美育代宗教的科学、民主精神的时代追求,从少数人受教育到平民教育的教育平等思想的实践,从僵硬封闭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理念的实践,从修身律己到以身作则的自律身教思想的实践等。蔡元培德育思想体现在它的现代性的精神意蕴和对实践精神关怀顺应了民国初期思想启蒙的时代潮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为近代中国新教育提供了精神指向,为构建现代性教育制度提供了价值合理性依据,为思想启蒙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更重要的是,直至今日,这一思想仍在认识和处理现代德育、德性与人性培养的关系、德育过程中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等诸多方面对中国的国民道德教育提出要求、提供启示。
毕艳[7]2014年在《课程导向下韩国初中道德教育分析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韩国道德教育的突显性发展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认可和赞许。韩国经历过社会转型、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与思想冲击的特殊时期,但韩国始终确保儒家伦理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并在不断的道德教育的改革和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韩国的初中道德教育,自然处于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初中又是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确立的重要阶段,因此,本论文以道德教育课程为切入点,以韩国现行的初中道德教育理念为准绳,在具体内涵的阐释中展开对韩国初中道德教育的切实分析,并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吸收韩国优良的经验方法,为我国初中道德教育的实施乃至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本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此作为本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第二部分:重点探讨韩国初中道德教育的宏观背景与时代变迁。从二战后韩国基本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出发,挖掘其初中道德教育如此实施的深层次原因及发生的变化,并梳理与分析了韩国的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近年来的两次重要课程修订中有关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详尽梳理韩国初中道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涵。以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2007年与2009年的两次课程修订为基础,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性质、目标及内容的分析展现韩国初中道德教育的现实情况。第四部分:深入挖掘韩国初中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途径及其课程评价。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访谈内容以及现实观察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呈现韩国初中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可借鉴性。第五部分:如实分析韩国初中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其中,在展现韩国初中道德教育过程中现存的一些问题之后,结合中韩两国初中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有益启示。即培养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系统适宜的礼节教育,弘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活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强化道德教育共识,筑造全社会的道德合力教育;合理运用评价方法,增强道德课教师的评价专业性。
张典兵[8]2005年在《探究性道德学习:学校道德教育新思维》文中指出近几年,重“教”还是重“学”的问题,一直是学校道德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新视角和新出路。人性论、个体道德发生学、教育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是探究性道德学习提出的理论基础;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是探究性道德学习提出的现实基础。人类学习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道德学习是指个体对道德的接受,即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它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学生的完满德性。人类学习就其方式而言,可分为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事实或材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科学实验等科学研究手段,获得问题的解决,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的过程。而探究性道德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例研究、问题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社会调查等方式,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道德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它力图使学生的道德学习不再是在事不关己的符号中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道德学习成为一种真实具体、可触可感、可理解、可实践的积极主动的活动,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道德生活和德性成长的作用。探究性道德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选择性等几个基本特征。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强制性、灌输性压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限制性阻碍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体验性和激励性。而探究性道德学习则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并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刘树宏, 王振[9]2014年在《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文中认为论述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道德教育,指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以"生产运动"为载体,对知识分子进行劳动观教育;在抗日战争中贯彻实施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代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钢[10]2011年在《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文中指出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时代,而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史以来就备受关注。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按照科学性原则、阶级性原则、历史性原则,运用通观比较、专题比较方法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异同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旨在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道德教育水平。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实现借鉴和提高,开放的中国需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审视自身道德教育的过去与现在,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国情和实践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本文包括引言与正文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通观比较的方法,以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变革为线索,对两个国家道德教育的传统演进和历史嬗变进行分析,为后文的个案分析提供背景,并为专题比较研究作一个基础性的阐述;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对中国和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为专题比较分析提供准备;第四部分,在通观比较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从深度上对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路径进行专题比较;第五部分,在比较的基础上,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D]. 路红显.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2]. 中日青少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 朱微.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3].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失调与回应[D]. 王瑞月.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4]. 韩国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研究[D]. 谭菲.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 现代中日小学生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 郁茵.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6]. 蔡元培德育思想现代性问题研究[D]. 陈二祥. 西安科技大学. 2013
[7]. 课程导向下韩国初中道德教育分析及启示[D]. 毕艳. 吉林大学. 2014
[8]. 探究性道德学习:学校道德教育新思维[D]. 张典兵.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9]. 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J]. 刘树宏, 王振.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0]. 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D]. 刘钢. 复旦大学. 2011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日本小学生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蔡元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