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对弱智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治
杜 跃
文/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过程中,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笔者对智力落后的儿童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智力落后儿童除了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外,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表现出来的大笑、乱发脾气、破坏物品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班级课堂的纪律,并影响到其他同学,也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弱智儿童本来就主观意识缺乏,并且固执、易受暗示,而且因为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产生,容易导致班级同学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
对此,本文根据我校的一名儿童在课堂上乱哭闹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分析原因,针对个案进行行为矫正,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近,康宁公司成功举办主题为“改革推动发展,创新赋能未来”2018中国媒体分享会。活动回顾了康宁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历史机遇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康宁也与来宾展望未来,延续对创新的专注,打造应用于未来的新技术。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即缺乏或者不能恰当地表现与其年龄相符的适合社会环境、文化要求的社会性行为,如社交技能、社会责任、交谈、日常生活料理、独立和自给能力的缺损);主要发生在发育期,即18岁以前发病。
智力落后儿童除了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外,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这些不良行为有的是由于先天遗传或疾病所造成的,还有的是后天早期教育的缺陷所引起的。智力落后儿童的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有:胆怯、焦虑、退缩、孤独、好动、喊叫等等。
三、行为矫正的作用
(1)防止滥用和误用
(3)惩罚
因此,本次遥感信息源选择分辨率为1.0 m的航空正射影像及分辨率为5.0 m的SPOT5卫星遥感数据源,通过对比分析进行解译。
四、个案的分析及矫正
1.案例分析
杨某,9岁,男孩,家庭情况良好。经医院检查为精神发育迟滞。在课堂上无缘无故哭闹,并持续一节课,任由批评指导都无济于事;下课却有攻击性行为,对不喜欢的同学动手,有时对老师也拳脚相加;生活中能够自理,精细动作发展较好。杨某是行为过度儿童,进行矫治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笔者所教学的二年级是一个由9人组成的班级。经测定,他们的智商1人在60分以上,还有1人在40以下,其余的学生均在40到50分之间,无论在什么时间、地点,他们的不良行为都屡屡发生。在课堂上,他们的不良行为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喊叫、随便讲话、莫名其妙地笑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2.观察结果及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笔者发现杨某在上数学、语文课时乱哭闹的次数基本每节课(35分钟)在15次以上,除了上绘画与手工课乱哭闹的次数较少外,其他课上乱哭闹次数都非常多。
WindML包含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和驱动开发工具包(DDK)2个组件,其中:SDK用来实现应用程序的开发;DDK用来实现驱动程序的开发。WindML能满足嵌入式计算机的所有图形要求,保证开发人员在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上建造功能齐全、丰富多彩、可嵌入式的图形界面。[1]
液体肥料还有其它好处。首先,养分吸收快,养分利用效率高;其次,可以解决肥料混配过程中的吸潮结块问题,方便添加氨基酸、黄腐植酸等肥料增效剂;再次,方便添加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原药;最后,保证稳定的质量,质量检测简单易行。
3.矫正方案的设计及过程
上课乱哭闹主要是疾病造成,在发现他乱哭闹时应立即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让他认识到这种不良行为的坏处,告诉他乱哭闹不仅使他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而且还影响其他儿童上课,并且及时和他的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笔者决定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把他乱哭闹的行为减少到最少的状态。刚开始的阶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行为矫正法。
(1)正强化
4.4 信息公开透明。餐饮服务单位应在其显著位置(如用餐入口处)张贴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公示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包括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监管动态等级(脸谱)、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和培训证等信息。
正强化是指在一定的情境或刺激的作用下,某一行为发生后,立即有目的地给予行为者以正强化物,那么,以后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将会提高。这种有目的地利用正强化物来提高行为出现率的行为改变原理就是正强化。笔者的做法是:如果他一节课乱哭闹次数在12次以下,便马上给予奖励。奖励的方法经常更换,因为经常使用同种奖励,他会感到厌烦,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笔者使用的奖励方法有:A.消费性强化物奖励。如:糖果、饼干、水果、饮料等。B.活动强化物奖励。如:玩电脑、看动画片、打球、做游戏等。C.操作性强化物奖励。如:吹喇叭、跳绳等。D.拥有性强化物奖励。如:指甲刀、固体胶、彩色纸、超人图片等。E.社会性强化物奖励。如:拥抱、拍拍手、点头、微笑等。这几种强化物使用时可以互相融合,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2)负强化
负强化就是将行为者放置在一个令他厌恶的情景中,当他出现好的行为就减少这种厌恶刺激,那么在以后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就会提高。负强化的基本过程是从逃避到回避,也就是一个良好行为从被动出现到主动出现的过程。
本设计横移机构的驱动装置不与托盘固定,将驱动装置安装在地面和框架上,这样的优点可以防止动力源与托盘固定时对电机的供电和控制都不方便,同时可以提高安全系数也可以保证整体美观。
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区别在于正强化使用的是愉快刺激,而负强化使用的是厌恶刺激,在矫正过程中首推的是正强化,在负强化的前期是惩罚过程,惩罚的尺度不容易掌握,对被矫正者容易造成身心伤害,而且在实施负强化的过程中要结合正强化。当他哭闹时就将他拥有的强化物撤除,他的哭闹次数就会减少。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上的缺陷,造成他们理解能力相对低下,自控能力差,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大笑,乱发脾气,破坏物品,说脏话等等,从而妨碍了课堂教学,也使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行为矫正的原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施以合理的教育,及时控制和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并逐步培养和塑造他们的良好行为,可以引导他们靠近主流社会,是使他们将来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必要条件。
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感知机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反应不灵敏,感知活动质量较差,更加需要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重感官协同教育,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眼、耳、鼻、舌、身等多感官的综合投入,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尤其对于一些实物教学,我们积极鼓励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鼻嗅,甚至用嘴尝,尽可能让他们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逐渐获得了比较全面的直观的事物表象,并不断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学习障碍,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避免不良行为发生。
(4)消退
经过半个月的矫治,笔者发现他哭闹的次数明显减少到8次以下,而且乱哭闹的次数都集中在老师上课没有提问他的阶段,所以老师上课提问他的机会就多一些,这样不仅促进了他更好地学习,而且维持了课堂秩序。乱哭闹的次数明显减少,针对这一进步,进行深一步的矫治,达到乱哭闹的次数在三次以下甚至不哭闹。
(5)相互抵制
相互抵制就是针对某种不当行为,运用强化作用建立一项与该种不当行为不能两立的,又是人们所期望的良好行为。那么,不当行为将被有效克服或控制。当他乱哭闹时,笔者先和他约定好。若他上课不哭闹的话,就可以得到若干张彩色纸,如果哭闹了,老师批评后就不哭闹了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张彩色纸。矫正他的乱哭闹行为,鼓励他折纸,只要进行这些活动,其哭闹行为自然就减少发生率了。
(6)其他方法
行为矫正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渐隐、链锁、代币制等等,这些方法和上面我们介绍的这四种都有相似之处,其实每种方法都离不开强化,而且都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在矫正过程中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矫治的结果及分析
消退是指在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会降低。当他乱哭闹的时候,教师将不理会他乱哭闹的行为,上课提问其他的小朋友而不理他。只有他在不哭闹的时候,老师提问,并对他给予口头表扬。在使用消退过程中,可能出现消退爆发和自发恢复,也就是在问题行为减弱消退之前急剧增加和在消失一段时间后重新出现,在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放弃可能会加剧不良行为的出现率,我们应该结合其他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对问题行为实施连续强化,巩固效果。
经过一个半月的矫治,他乱哭闹的次数每节课已减少到3次以下,有时整节课都不乱哭闹。可见,杨某的不良行为在矫治的作用下明显减少。
五、研究讨论分析
1.课堂教学的改进
在对全班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外,还注意用不同的行为矫正法矫正不同的学生。如:对家庭过分溺爱的学生,主要采用正强化、消退、惩罚及相互抵制等;对于过早失去家庭关爱的学生,以正强化及职业之爱去对待他们。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智力落后教育大门的钥匙。对于这些学生,笔者都对他们的正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正性强化,做到及时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惩罚是指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行为者以厌恶刺激或撤除其正在享用的强化物,以降低该行为在相同或相似情境或刺激下的出现率,这个行为改变原理就是惩罚。其做法是:如果他一节课乱哭闹的次数超过12次,就剥夺他拥有的彩色纸,禁止他参加游戏;如果他一节课乱哭闹的次数超过15次,就不允许他上绘画与手工这节课,同时取走他的固体胶。
接下来,笔者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分析,上数学、语文课乱哭闹比较频繁是因为老师提问其他小朋友,而没有提问到他,所以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在手工课上乱哭闹比较少,笔者发现他动手能力较好,喜欢粘贴折纸,精细动作较强,手工比较吸引他的兴趣。笔者向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得知他需要一直服药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某些不当行为。对于杨某的不良行为,笔者力求在不影响正常上课教学的情况下,以正确的行为矫正理论为依据,根据他的特点,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一方面让他坚持服药,另一方面严格按照预定的矫正法施行。
2.行为矫正的注意原则
行为矫正,是指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包括把先天的行为发展到最佳状态,把不该有的行为减少到最少的状态。行为矫正一词于20世纪初出现,其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我国行为矫正疗法于1978年进入发展阶段,1985年开始发展,主要应用于医学、教学、儿童行为等方面。智力落后儿童是其主要的应用对象之一。
行为矫正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以及良好行为的塑造巩固有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涉及的各种矫正方法要做到了解本质,不能滥用。如早期的电击痉挛法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影响矫正的效果,还有惩罚法或厌恶疗法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做到明确被惩罚行为,保持平静态度,严之有度,掌握好使用的分寸。否则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行为矫正产生误解,甚至对行为矫正产生恐惧以及反对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美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有以运动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有以动作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有以概念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有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有以学生为中心课的课程模式等。运动模式下所设定的内容有一定区分,如以运动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下的课程内容包括舞蹈、健身和体育项目等多方面。又如,发展需求课程模式在小学阶段教授基本技巧,初中阶段教授团队项目,在高中阶段教授终身体育运动。
(2)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智力落后学生虽然存在智力上的缺陷,但是他们作为受教育的个体,同样应该被尊重,我们对其进行教育和矫正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学会以一种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融入社会,一切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都应该在尊重和爱护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只是为达到一种最终效果而进行的矫正是没有意义的。
(3)循序渐进不急不躁
高速公路施工需要资金投入相对较高、施工线路较长、同一时间施工单位较多。这些特点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分化。管理工作可以根据工程情况进行合理分段,并提高相关监理单位的权限。通过加大项目单位与、监理部门的权限,充分发挥二者的监督作用。首先,项目单位与监理单位认为不合格的施工操作,施工单位必须及时纠正,项目单位、监理单位认为专业技术不达标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予以更换。精简管理机构,提高机构的管理效率,明确各机构成员间的职责划分,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系统。确保管理机构内部人员工作的效率性。
由上式可知,当目标与干扰导向矢量相关性越强,即越大,输出SINR就会越小。特别地,在干扰功率远大于噪声功率的条件下,当目标与干扰导向矢量相干即时,输出SINR约为0,此时FDA雷达的目标探测能力下降最为严重。
对于我们所要矫正的不良行为或者是要塑造的良好行为,在其进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反复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应该理智看待这些过程,如在实施消退法的过程中就可能要面对
不良行为的再次爆发,如果我们中途放弃,对于被矫正者会产生一个消极的效果,甚至会加剧他这种不良行为的出现频率,背离我们当初的矫正的目的。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可以把多种矫正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正强化、惩罚、消退、负强化、塑造等。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正性强化法。在利用行为矫正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减少或消失之后,还应该有一段持续时间,以防不良行为又重复出现。同时,不能忘记逐渐减退当事人对奖励的依赖,最后可以让口头表扬、点头、微笑就成为一种奖励,还不要忘记注意当事人的个别差异。
六、小结
行为矫正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巩固具有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在充分理解各种矫正方法本质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实施行为矫正时不应该把弱智儿童看成一个机械物,使之被动地接受矫正,而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效应,使他们能主动地配合矫正者的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总之,应当相信学生的可塑性,用良好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缺陷进行补偿,促进智力落后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逐渐规范智力落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以期全面健康发展。
昌马灌区分布的32眼地下水监测井中,以数据一致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原则,选择均匀分布于垂直于洪积扇的断面Ⅰ和断面Ⅱ上,且平行洪积扇轴部的8眼监测井。这8眼监测井在昌马灌区呈“井”字形分布,其中,断面Ⅰ和断面Ⅱ分别距冲洪积扇顶部距离为32.2km和41.8km。由此可见,这8眼监测井主要分布在细土平原区。
责任编辑陈春阳
标签:不良行为论文; 弱智儿童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智力落后儿童论文; 社会适应能力论文; 矫治论文; 注意力不集中论文; 理论与实践论文; 文论文; 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