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制作理念与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件管理论文,教学实践论文,教学课件论文,理念论文,多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2002年9月8日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这一讲话的指引下我们对文件管理课程课件制作与应用进行了实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在文件管理课上使用过投影仪,将板书及有些教学内容制成幻灯片,但这种做法效果并不理想,除稍节省板书的时间外,似无其他意义。2002年我们曾制作了《文件管理课件》(Authorware)并将其用于课堂教学。由于Authorware课件有较好的交互性,在使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授课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深化教改,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2003年春根据总参军训部的要求,在我院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下,笔者与两名研究生历时半年,制作了《文件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并于2003年11月通过了学院的评审与总参专家组的验收。课件自2003年10月在校园网上开通,同时在《文件管理》本科教学中应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截至课程结束时点击率达11345人次。
一、制作理念
我们认为课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电子板书,它应该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平台、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工具,也应是课程的资料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制作《文件管理》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理念是:
(一)为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奠定信息基础
根据总参军训部提供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在体系结构上分为两个层次:信息资源层与教学应用层,教学应用层建立在信息资源层的基础上。
在信息资源中我们除了上传教学大纲外,还有:
1.教材
教材是学生系统学习课程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有重点地掌握教材内容,《文件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有三种不同的教材。
(1)文本教材。我院文件管理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笔者编写的《文件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我们将其全文扫描上传。
(2)网络教材。网络教材是将《文件管理》文本教材按专题为单位设讲,分为文件的概念、文件的属性……电子文件的管理等32讲,做到了专题突出。每讲又划定若干知识点,总共264个(见表1)。
在制作网络教材时,我们充分运用网页制作的特点,注重页面设计与色彩色调的运用,同时从便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出发,我们除挑选与内容相吻合的98幅图片、照片外还制作了104幅逻辑图。网络教材较之印刷的书本教材色泽清丽、图文并茂,具有明显的可读性。
(3)流媒体讲授教材。流媒体讲授教材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为左面播放教师授课的录像、右面是讲课的要点。我们将上述32讲全部做成流媒体教材。流媒体教材便于学生自学,课程中有些内容学生通过访问讲授教材、做习题完全可以掌握。有了流媒体讲授等教材,部分内容可以布置为自学,这样在不扩展课时的同时,可以补充、更新更多的内容,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
上述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据网上记录,全班69名同学共访问教材的记录为2887人次,人均点击次数约为42次。
2.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就是授课的纲目,将课程内容简要而系统地加以展示。
3.题库
为了使学生能全面地、更好地掌握《文件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根据大纲要求我们编制了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六种题型的题库,共1117道(题型与题量分布见表1)。题库的覆盖面大,客观题占61%。学生在听课或自学之后,可以通过做题测试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表1 《文件管理》多媒体网络课件各讲基本数据
我们上传的这一整套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与题库既全面系统又重点突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自学空间,为我们授课中精简传统课程内容提供了时间保障。此外,我们使用的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中设有讨论交流的论坛,学生可以就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在网上发BBS提问,或交流观点。为使论坛能围绕课程内容教学,讨论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应有意识地选取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作业后有能力、有兴趣解决的题目,以引导学生讨论。
(二)素材应丰富、完整、新颖、便于检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授以外的内容往往通过布置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网络教学课件充分体现了服务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源,可供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查阅。
为使学生通过访问能学到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文件管理》网络教学课件中我们上传的相关资源——视频、音频、动画、图像、文本等总共1308条记录,其中:(1)参考文献200余篇;(2)图片、图像共8大类21子类1067条记录:(3)视频、音频总共119条记录。我们在收集与上传过程中力求做到上网的资源内容新颖、贴近教学。例如,图片、图像、视频、音频文件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文件、文件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在网络课件中展示了大量与古今中外有关的精美图片与音像资料——例如有我国的甲骨文书、有已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名录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纸质档案、明代的镌刻在铸铁上的金书铁券、清代的皇室族谱玉牒;还有从大英博物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丘吉尔图书馆等网站上下载的图、照片。当年的文书、音像资料,流传保存至今均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学生查看之后既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又开阔了视野。课件中的资源丰富、完整、新颖,学生在“虚拟教室”中所获取的信息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不可比拟的。
为了便于学生查找,教材部分由系统设置的“目录树”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导航;其他资源,先在载体形式上分视频、音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大类,每类资源又设了子类,每一条记录都有标志有题名与主题词,其中视频和图像在目录上都有预示。为了提醒学生对新增资源的注意,可以在告示栏里发布消息,并说明查找路径。这样,学生能十分便捷地使用网上资源,进而发挥了资源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网络课件对于全日制本科教学,主要应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进行课堂授课的同时,我们将课件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发挥了课件资源丰富的优势,获取了传统教学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一)教学中用好网络上的教材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材不仅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途径学习,还可以节省课堂授课时间。我们对网络上的教材用得较多的是:
1.布置预习内容
书本教材中没有的但又必须掌握的新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可以在课前、或在课件告示栏上通知学生。例如我军军队机关及其职能等内容都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
2.布置自学内容
为了检测课件在学生自学方面的功能,并让学生能据自学内容利用课件里的各种资源,我们有意识将有些内容例如第六讲《单位常用其他文种》等内容列为自学,并加大这部分内容的题量。
(二)及时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习题
课堂授课完毕及时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同学们及时复习,克服以往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病——平时听讲后不复习,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本学期每次课后都在网上布置作业,共布置各种习题465道。每次在网上布置作业的同时指定完成时间。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中的“常见问题”栏目中集中解答。学生在网上做作业,只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即可。一学期实践下来,可以看到学生都愿意在网上做作业,每次作业的提交率在94%以上。通过每次课后做作业,授课完毕时同学们对课程内容、要点、难点等基本上已心中有数,消除了期末复习时过于紧张、焦虑的情绪。
(三)指导学生积极、健康、文明地使用论坛
课件系统设置的论坛可以让学生就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提出或交流观点。为了使论坛能围绕课程内容开展讨论,我们在设计讨论题时有意识地选取大多数学生有兴趣、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因此学生网上讨论热烈。一学期论坛主题为120,发帖数量为900。
在学生登录论坛之前,教师先介绍设置论坛的目的与作用,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则——运用课件论坛的目的是更好地学习,不发乱七八糟的帖子,不“污染”教学环境。我们也随时关注学生论坛,必要时及时解答问题,并参与讨论,使学生对于有些问题能有正确的认识,避免讨论走入误区。
三、收获与体会
网络课件的应用时间尽管不长,但已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网络系统能明确显示学生用于本课程学习的在线时间,我们从系统上“学习日志”的记录统计了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总计为165072分钟(不包括因种种原因丢失的时间记录)、人均在线学习时间为2392分钟。网络课件给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的课堂、练习册、资料库和交流场所,从本课程的点击率、网络在线时间可以看出学生用于本课程的学习时间以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学习时间是学好课程的重要保证之一。以往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与计算机学习,类似《文件管理》之类的课程听课以后很少认真复习。按我院《文件管理》50学时的授课时间,学生在线的复习时间比例已超过1:1。据了解大多数同学除了在网上做作业外,还查阅相关资源与自觉参与学习论坛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学生的论坛上可以看到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趋势,应该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并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运用网络课件可以将有些内容划为指定自学的内容,例如,上面提到的第6讲《单位常用其他文种》的内容,课堂上要用3学时才能讲完,学生网上自学后,这3学时就可补充其他重要的内容。本学期我们增加了机关文件管理工作的规定及内容、文件工作现代化、文件归档鉴定的意义、各种保管期限划分的得失等等较新的内容,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课件中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信息。由于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应用有利于将学科的新内容充实到课程中去,使课程内容充满新鲜活力。
(三)增强了教学中的师生的互动关系
运用网络,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得到较好的体现。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室里接触学生,往往是提前数分钟进教室、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等,而课余时间互相见面不易,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因此师生间缺乏充分交流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师不可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运用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师生交流的时空障碍。学生可以在网上提问、讨论问题;教师可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交流、指导。许多同学通过运用课件体会到教师为学生学习所做的种种探索和努力;而教师则通过课件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虽说网络是虚拟的,但它却推动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增进了师生的了解与情感。
(四)优化了培养新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途径
我系档案专业本科主要是培养军队档案馆管理人才和军队机关文件与档案管理人才的。我们培养的应能适应高科技、信息化现代战争和军事变革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在专业业务方面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外更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以往传统的文科教学模式往往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材讲述(所谓“注入式”、“满堂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要在规定的学时中讲授完课程内容,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给教师的就是黑板与粉笔,诸如专业性较强的《文件管理》等课程连教具、挂图也无从购买,因此除参观、实验外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也只能是“注入式”、“满堂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听课是获得与掌握课程内容最主要的渠道,教师布置的参考书、参考论文对于每位学生未必能及时查到,学生通常只能通过记笔记积极地或者消极地接受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学下来一般也就是了解其主要内容、记住其中一些基本概念。对于同学们围绕课程是否能提出有个人独特见解的观点(哪怕是“稚嫩的”甚至“错误的”)、或解决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如何,即学生在课程学习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情况教师很少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确有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成分:如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强调与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播,而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特别是知识的创新的重视程度却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自己视为主体,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自己的相关科研成果灌输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师自我表现的体系,而对于如何开启知识之窗,将学生置于开放的教学体系,广泛吸收外界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远远不够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传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综合、归纳、思考、判断等能力。这些工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很难完成,必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其学习时间、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为其实现提供了现实的途径,是优化培养新型信息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教学中网络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推动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我们的实践还是初步的,如何进一步做好课件、用好课件,使课程教学更贴近教学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课件是教学的技术手段,它能改进教学,但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更不可能解决教改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为有了课件,课程的教改问题就解决得差不多了的观点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