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5-0110-05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现代化既包括社会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条件。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认真研究和全面揭示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内容、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什么是人的现代化?目前,人们的认识还很不一致。笔者认为,人的现代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整个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表现为人口类型的现代化、人的身体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人口类型的现代化是指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和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是指人口再生产从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的转变,反映的社会指标是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和人口的增长率。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口的城乡结构和人口的产业结构,反映的社会指标是非农业劳动者的人口比重、城市人口的比重、第三产业人口的比重等。人的身体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口的健康化程度,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率、恩格尔系数等。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口的知识化水平,反映的社会指标有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成人识字率、大中小学生占相应适龄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文盲率、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总的说来,人口的城市化、非农化、知识化和健康化是人口现代化的主要反映。人的主体素质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如开放的心理、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的心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心理;具有按照技术水平和社会贡献大小取得相应报酬的心理;自由和守法相统一的心理;普遍的信任感;信奉并且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注意计划性、时间观念较强、守时惜时、办事讲求效率等等。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即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和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本文所讨论的是从狭义上理解人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求把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最突出的和最重要的位置,达到现代的水平。在上述人的各种素质中,其中最基本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智慧才能素质和身体生理素质。这些素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的德、智、体三大素质。这三大素质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体现、运用,就是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条件下,劳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劳动岗位上,因而,劳动还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生产实行科学化和社会化以后,特别是在消灭私有制,消除旧式分工以后,劳动将变成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和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的手段。同样, 人的其他活动也会成为人的身心发展的手段。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它是由人的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结构所产生人的活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在人的活动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因而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能够明确而具体地表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三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体,而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体,社会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这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类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同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作为每一时代的人们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既促进个体的发展又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脱离开社会来讨论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理论研究中的抽象。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既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度完善为条件,又要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即全面发展作为人的自由特性,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摆脱自然力、社会关系和旧思想的束缚,提高自由的程度;充分发挥自然和历史赋予个人的各种潜能素质,并使之日益增强;不断提高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程度,增强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使个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丰富,从而更加激发和增强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热情和动力。一句话,就是使人的智力、体力、性格和潜能均得到充分发展和自由运用。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但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又是有区别的。首先,人的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旧分工被消灭,并已实现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此时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对抗,人们对社会关系有很大的主动性和调控能力,其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空前提高,等等。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之上的。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这种公有制的水平不高,且不完善,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还存在剥削和分配不公,甚至贫富分化;分工已获得很大发展,但旧的分工体系仍然存在;高度的分工专业化还依然束缚人的发展;社会产品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生命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方面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次,就是在将来的现代化社会中,民主和法制虽然高度发展,人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但人们在事实上还是存在着不平等。因此,社会生活的民主、法制化仍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则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享受真正的自由、平等,人的主体性、个性获得充分而自由的提高与发展。因此,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发展阶段,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最终走向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又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尺度。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存和发展包含着由低到高的多方面需要,人在享受自己产品的同时,又萌发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素质或个性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主体素质的这种丰富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人本身是进行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 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人的生产职能和活动受人的需要及其转化而来的目的支配,即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这是“生产的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可以说,新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也就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动机的过程。作为主体的人,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发展其本质力量即主体能力,由此形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具体个人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属于人的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但在这一阶段中,“人”毕竟已经从完全意义上成了真正的人,已经彻底摆脱了纯粹的“兽性”,而具备了“人性”,开始了人自身的发展过程。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交换成为一切关系的前提,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及整体能力的体系,首次实现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解放,它用物的经济关系、商品交换及货币关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在这一历史阶段,超经济的统治和奴役关系不再是主导形式。一方面通过经济机制,人类的物质财富获得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经济机制的运作中,造成了人对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依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剧增,使得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表现在交换价值上来实现和证实,因而它必然使人的社会关系和能力通过物的社会关系和能力来实现和证实,物的王国将人全面物化,社会关系以异化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这种生产方式,特别是商品交换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使劳动者在主体意义上获得了人身(人格)的独立。与第一阶段相比,人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就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会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虽然这种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反映“人”的历史演进,但它同时展现给我们的还有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建构、完善、发展自身素质的过程。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过程的必经阶段,这一个发展阶段是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从1840年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20世纪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经过20世纪再塑造的“当代中国人”——“我们”,正是处在这个“过渡时期”的这个“最重要阶段”上。“我们”站在历史的这一“基点”上,传统社会是我们的“过去”,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过去,但又没有完全地、彻底地走出来;现代性社会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近了未来,但又没有完全地、彻底地走进去。我们正在“过渡”,我们正从过去走向未来。这一广阔的现实背景因素必然决定了我国现代人的总体素质、生活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发达、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全的过渡性特征。

首先,现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即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商品经济并存。中国通往现代的基点,是以小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在现代化起步阶段,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况下,初步建立现代工业部门的,从而形成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并存的现象,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格局。这样就决定了:一方面,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农业产值在其中所占比重较高,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较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城市化率还比较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谋生的手段,并非完全是自由自觉的行为,城乡居民的职业生活缺乏流动性和自主性,现阶段还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目前我国的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人民的生活质量不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都还面临着居住、就业、求学、婚恋、家务等多重困难,这就限制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向健康、文明方向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生产关系不发达和旧的分工格局未能真正突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以及各个民族和各种职业之间的重大差别远未消除,人们的社会流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重限制,影响了人的多种才华和潜能的发挥。

其次,现代中国文化的二元结构,即它同时具有传统型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构特征,或者说有两种文化类型的因素,两种文化模式并存,因而人们仿佛生活在两种文化中,同时受到两种文化模式的教化、支配和制约。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背景”规定着人们在生活“舞台”上的活动情境和角色规范。当代中国人正在经历着从传统文化背景向现代性文化变迁和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方向转变。由于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文化的二元结构中,因此,当代中国人的突出特点就是身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这样两种文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一脚刚从“传统”中拔出,一脚刚踏上“现代”。既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对现代文化有着无尽的思慕。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化是与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当代中国人还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边际人”的特点。在我们身上,既保留着中国文化的某些精神蕴涵和文化“遗传”,因而我们永远是一个“中国人”,同时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特质,因而在一些方面已经“国际化”了。这样,现代中国人在历时性上身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共时性上身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因而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中就包含着、反映着不同文化的矛盾、对抗和冲突,执行着“双重价值标准”,本身成为一个分裂和冲突的角色,一方面形成了若干新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仍旧保留了很多旧的性格特征,即人们同时兼有新旧两种性格的特点。从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们已经不是“传统人”,已经背离了传统文化对他的角色期望;从现代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因为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还带有许多“传统人”的特点。

再次,教育发展滞后对现代人的素质提高的限制。国民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而国民素质的种种缺陷其根源也在于教育。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体制和环境都不适应人的充分发展的需要,教育投资偏低,受教育的人口、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少,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目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还没有彻底转到全面素质教育上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种种弊端,如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等等。从整个社会成员来讲,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仍然是沉重的负担,缺乏良好的闲暇生活环境和组织引导,从多方面制约着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全面认识和把握现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自觉地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是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的基点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这是我们伟大实践的统一历史过程。

收稿日期:2000-04-17

标签:;  ;  ;  ;  ;  ;  ;  ;  ;  

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