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金融危机对亚太及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中国论文,亚太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金融危机在爆发时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发生危机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大。如果排除基本上未受危机影响的中国大陆,金融危机地区的GDP仅占全球总额的7.3%,贸易量占全球总量的4.4%。但由于东亚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自1991 年以来,东亚地区(日本除外)的产出增长占全球产出增长的一半左右。因此,这一地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并不完全是体现在“量”上,而更多地体现在“质”上。
金融危机减缓了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破例在1997年12月发布了对世界经济预测的修正报告,个中原因,不言自明。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韩国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其中,泰国经济增长下降幅度最大,1997年净增长仅0.6%,印尼为5.0%,菲律宾为4.3%,马来西亚为4.3%,韩国为6.0%。1998年, 各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慢,泰国为零增长,印尼为2.0%,菲律宾为3.8%,马来西亚为3.8%,韩国为2.5%。新加坡、台湾、香港经济体质较好,受损较小,但经济增长也不同程度地放慢。新加坡同泰、印、菲、马四国经贸联系密切,贸易和旅游业受影响会较大,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将因此而减缓。估计1997年为7.2%,1998年将降至6.4%。台湾的经济得力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的牵动,1997年仍会获得 5年来最快的增长,达6.72%,不过,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将使1998年略降至6.5%。 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中,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虽得以维持,但也付出了一定代价。香港股市在全球股市动荡中跌幅最深,恒生指数从8 月份的最高点已下降了30%以上。怡富证券公司的报告指出,高利率政策将使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下降25%, 旅游业下滑3%,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增长放慢到4.3%。一些分析机构预计,1998 年香港公司的平均盈利水平将大幅下滑,尤以地产业和银行业受创最重,进而将导致香港GDP 增长速度放慢。
亚洲地区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其出口总量的44%。90年代以来,日本出口增长的3/4来自对亚洲市场的出口增长,因此,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经济受金融危机的打击最重。事实上,日本1997年8 月份对泰国的出口已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对整个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也开始放慢。美林证券公司预计,亚洲需求增长放慢可能使日本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少0.5到1个百分点。如果亚洲各国经济不景气明朗化,日本银行业1998年可能将继续实施金融缓和政策,日元的持续贬值也就很难避免了。
美国经济也难以“免疫”。美林证券公司已把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估值降低了0.5个百分点,相当于400亿美元的产值。尤其是全球性的股市动荡,更使美国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全球金融体系受到威胁。除了经济增长放慢外,东南亚金融体系也遭受重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降低了东亚大部分地区的信用等级,泰国、印尼、韩国金融业受创最重,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泰国外汇储备300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130亿美元,短期债务440亿美元; 印尼外汇储备200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100亿美元,短期债务350亿美元。 短期债务均超过了外汇储备,很可能爆发信用危机。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房地产业负债累累。
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东亚,使东亚的投资增长极快。投资在东亚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如果以量化指标来估算,投资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比重约为30—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20%。 (Financial Times,11/10/97)金融危机的爆发则直接影响了欧美投资者的收益,美国前500 家大公司中已有许多家调低了盈利预测。由于亚洲经济的低迷,同属高投资回报区的拉美和转型国家,进一步赢得了发达国家投资者的青睐。全球金融巨擎摩根斯坦利公司声称,鉴于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发达市场在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投资比重将由 2%减为零,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比重也将有所减少。
东亚也是全球银行系统贷款的主要地区。1996年,东亚地区接受贷款总额达7520亿美元。其中,香港占2070亿美元,新加坡占1890亿美元,韩国为1000亿美元,泰国700亿美元,印尼550亿美元, 马来西亚220亿美元。日本银行对东亚的融资比率高达35%,美国和德国的融资比率也达10%左右。金融危机爆发后,坏帐率必将大大提高,一些全球性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下降。一些国际银行业人士估计,向泰国贷款的坏帐率将高达20—25%,本地区其他国家坏帐率也将达到5 —10%。拉美和转型国家金融体质较弱,尚未使国际投资者建立足够的信心,是最容易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的地区。近期巴西、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即为一例。美国债信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可能威胁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也将使亚太地区的贸易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是亚洲新兴市场最大的贸易伙伴。1996年,日本出口占亚洲新兴市场进口量的20%,欧盟和美国分别占15.5%和14%。日本对亚洲新兴市场出口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4%,美国和欧盟分别为2%。东亚新兴市场的大部分货币都有较大幅度的贬值,这将使该地区在同美、日、欧的贸易往来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时,美、日、欧之间的汇率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日元也有一定幅度的贬值,这将使其对欧美的贸易往来中地位更有利。美日、欧日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不可避免将导致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虽然金融危机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仍不可忽视。周边国家(地区)货币普遍贬值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外经贸部部长吴仪指出,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将大幅削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据亚洲华尔街日报预测,1998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将由1997年的17.8%骤减为5%。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与中国相似,出口商品仍以劳动力密集性产品为主,同中国的出口商品有较强的替代性和竞争性。近年来,日本对东南亚大量投资,其国内产业也大量迁至该地。为使这些投资能在危机中得以保全,日本将鼓励其产品大量返销日本,这势必冲击日本市场的中国产品。对美贸易也有类似情况,由于美国对亚洲新兴市场的贸易有较大的赤字,为平衡贸易收支,美国可能在增加从东亚其他新兴市场进口的同时,排挤中国的进口商品。
此外,东盟同中国的双边贸易平衡也可能被打破。东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1996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 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中国逆差约10亿美元。 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6.5%。从贸易结构上看, 中国出口到东南亚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等工业制成品,需求弹性较大;从东南亚进口的主要是石油制品和一些工业原料,需求弹性较小。由于货币贬值,东南亚国家出口需求强烈,而进口需求不振,势必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和加大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不平衡。
金融危机还将使内地企业在香港和通过香港在欧美市场融资的困难增大。香港资本市场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海外融资渠道。截至1997年11月5日,在港上市的红筹股和国企H股市值超过6000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17%。1—10月,香港股市为内地企业筹资达950亿港元。在港上市的国有企业多为股本较大、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对内地股市的影响力很大。在10月23日和28日港股跌幅逾千点的两天,上海和深圳股市也有较大幅度的下跌。港股下跌使许多上市国有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上市的国有企业虽然是少数,但其关联企业很多,其表现将对大量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由于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存在联动关系,香港股市下跌对内地消费需求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香港回归后,其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联动性也在增强。港币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虽在金融危机中得以保全,但仍不排除国际投机势力对其继续冲击的可能性。这对香港和中国大陆的经济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由于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港币实际上是内地的“窗口货币”。通过港币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内地企业可以进入纽约、伦敦等国际资本市场。如果国际市场对港币汇率稳定仍持有疑虑,势必将使国内企业在欧美市场融资的困难大增。此外,金融危机使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下降。外经贸部的统计表明:1997年前11个月外商协议投资金额440.3亿美元,较上一年减少33.5%。虽然实际投资金额为400亿美元, 增长了8.8%,但协议外资金额的下降,将很可能导致1998 年实际外资金额的下降,也将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累积能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是间接的,但心理影响将是长期的。因金融开放程度不高而侥幸躲过了此次金融危机,并不说明中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就足以抵御金融投机的冲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6年8月24 日)曾经在金融危机前将墨西哥在1994年爆发金融危机时的经济指标同东南亚国家进行对比,得出了东南亚经济值得忧虑的结论。
墨西哥 泰国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外汇储备/短期外债
20%
109%
73% 186% 84%
外汇储备/月进口额
1.06.6
4.4 3.7 3.4
外债总额/GDP35%46%
47% 39% 54%
经常项目赤字/GDP
7.8%
7.7% 3.7% 9.7%1.7%
储蓄额/GDP 15%36%
29% 32% 19%
预算赤字/GDP -0.7%
2.9% -2.4% 0.7%0.9%
FDI+经常项目赤字/GDP -5.6% -7.5% -1.8%-3.8%0.0%
货币低估(高估)程度
5%
-20% -26% -36%-30%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23%18%
21% 16% 24%
韩国 中国
外汇储备/短期外债
147% 752%
外汇储备/月进口额3.2 8.2
外债总额/GDP 17% 14%
经常项目赤字/GDP2.3%-0.9%
储蓄额/GDP
32% 40%
预算赤字/GDP1.0%-0.8%
FDI+经常项目赤字/GDP
-2.1% 6.1%
货币低估(高估)程度
19%-5.4%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15% 19%
注:墨西哥的数据为1994年的,其他国家为1996年的。中国一栏的数字是笔者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出。其中货币低估(高估)程度为英《经济学家》估计数字。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中国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均处于安全水平,外汇储备甚至可以应付8个多月的进口(通常认为外汇储备相当于 2—3月的进口额即为正常),说明中国金融状况基本健康。但是,银行坏帐这个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并没有在表上列示。据怡富证券公司估计,到1998年底,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坏帐总额将达到73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3.3%。(Financial Times,10/29/97)由于银行体制和一些遗留的历史问题,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指标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安全线。1995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甚至高达22.3%,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了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亏损局面(经济研究,1997年第7 期)。截至1997年底,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约为74000 亿元(新华社每日电讯,1998年1月6日),若以20%的不良资产率计算,不良资产高达14800亿元。高比例的银行不良资产, 使银行系统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下降,这是中国金融健康发展的最大隐患,也是中国能否下决心开放金融市场的最大顾虑。
但是,中国不会因噎废食,停止或放慢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因为,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修炼,很难形成“金刚不破之身”。十五大以后,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将被全面推广。证券市场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就全球而言,证券投资约占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80%左右,发达国家的股市市值接近或超过本国的GDP 水平,一般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值也达到GDP的40—70%(经济研究,1997 年第7期)而目前中国股市的总市值约占GDP的24 %, 居民储蓄率却高达40%左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A 股市场尚未对外资开放,而对外资开放的B股市场资金量又太小,1996年底为30 亿美元,仅占证券市场市价总额的5.22%。实际上,由于在A 股市场的监管上存在漏洞,数量不菲的港台以及国际游资,已通过非法途径进入了A股市场。这些非法进入的外资虽然增加了A股市场的资金量,但其背景以及对股市有多大的影响力,都是金融监管部门难以掌握的,反而增加了股市的波动性。而B股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市场,已日益显示出与A股市场并轨的趋势。从理论上说,只要将一部分居民储蓄转向证券市场,就可以使证券市场规模显著扩大。但是,储蓄率高低更多的是和居民消费习惯有关,政府的一两个经济政策不太可能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此,内外并举发展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
开放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是密不可分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作用已充分表现。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台湾在面临金融投机的冲击时,都把外汇市场作为捍卫的首要目标。但干预外汇市场的行动对股市不可避免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允许外资投资中国股市,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这很有可能给国际投机资金可乘之机,在外汇市场上兴风作浪。而不开放资本市场,国内的证券市场容量又无法满足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需要。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境地。
要增强中国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本上还是要从深化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入手:尽快建立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政府在金融监管上也应均衡统一。监管不应只是管制金融交易,而应更注重加强监督,如金融机构是否遵守规定以及机构内部管理是否健全等。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分业管理,应在两个市场之间建立起正常、顺畅的沟通渠道,形成一个合理的资金流动机制。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调控应是堵疏结合、以疏为主,而不能人为割裂这两个市场。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