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_张彦军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_张彦军

国脉通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要: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速度快,使得在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上重视理论教学改革,而实践教学更新滞后。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匹配,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严重脱节。最终造成学校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偏重于理论,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培养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其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内来看,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技能并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其就业与发展。接下来笔者列举五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1.1教学过程被动,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中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方式多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育模式给予老师更大的自由度,而真正要学知识的学生却处在非常被动的位置。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课堂氛围难以调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尽人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大学所学的知识往往一知半解,毕业工作后也无法短时间得心应手。

1.2理论与实践脱节

课堂上老师进行大篇幅知识概念的灌输,课后安排几节象征意义的实验课甚至没有实践环节的现象在大学也屡见不鲜,这严重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时不多的实践环节内容单一,只让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知识点的理解、综合能力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安排。致使学生所学大多停留在书本层面,随着之后专业课难度的提升,知识就像猴子掰苞谷,到最后所剩无几。

1.3教材选择上的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很多专业课都涉及到嵌入式方面的内容,目前市场上ARM、DSP应用居多,可部分老师仍只反复教授80C51这种经典款单片机,这明显忽视了与市场的对接,方便了自己却耽误了对学生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自己出版了相关科目书籍便要求学生统一购买后学习,乘机从中捞一桶金,对什么教材最适合学生并不关心。基于上述情况,高校应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材的选择给予重视。

1.4课程安排及课时缩水问题

大多数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校选择在学生大一时集中开设公共课,忽略了同步开设专业课的必要性。此外,大学里的课程安排较多,课时却比较有限。部分学校为提高学习效率,压缩部分专业课的课时,力求在短时间达到较高标准,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依旧还是那么多。这种拔苗助长的安排会导致学生不容易跟上教师的进度,严重影响了其对知识点的吸收,对知识理解的不到位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1.5教学考核制度欠缺

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意识不强,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得到了自由,学习、生活比较懒散,专业课往往听几节听不懂便随波逐流,自暴自弃。学校没有严格的教学考核制度,教师的目标在于能做多少项目,发多少篇论文、专利,而不是怎么能教好学生。由于管理的不到位,一般一门专业课结课前上交一两份作业(互相抄袭现象明显)便草草了之,学生们在高呼考试六十分万岁的同时根本学不进去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了解企业需求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测试人员、射频工程师等。提供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装配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技能需求主要是C语言、模数电、PCB、单片机、嵌入式技术、FPGA、DSP等。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硬件和底层软件的技术需求,配以相对应的基本编程能力即可。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都是一些必备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文档编写能力、英语沟通能力、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因此,在校期间应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模数电、单片机、嵌入式、FPGA、DSP、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训

2.2实验教学是工程基础

电子专业的实践要求较高,学生进入电子专业课程以及应用性较强课程的理论学习,相关的实验课程中的实验内容,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实践课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能独立完成电子线路、综合设计、系统应用等工程项目。实验实践课程必须规范要求,明确每个实验项目的配套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等相关要求,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正常进行;建立电子技术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及管理;根据条件允许实施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为学生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铺垫基础。

2.3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融合其它专业知识的经验、缺少资料搜索、资料鉴别能力、操作时不注意规范性,表现出“院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明显差异。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构成。课内实践和课程实验为课程设计服务,课程设计为专业综合实训服务、专业综合实训为毕业设计服务,形成项目驱动式、多梯次、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践和课内实验为课程教学服务,课内实践采用理实一体,边讲、边操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消化教学案例和提高专业技能。课内实验以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整体方案、硬件电路和程序的设计。课程设计针对技术型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开设,其内容可针对一门或若干们课程,其难度高于课内实验。

2.4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很多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是专家,但实际工程的经验却非常有限。学校可通过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

(1)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将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设计成教学案例,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2)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最新的技术和行业最新的应用,壮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把工程经验和专业技能作为聘用和提升教师的考核条件。

(4)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一线工程师到校兼职任教。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中青年教师的工程经验和科学素养,也使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一线工程师,从他们那里感受到企业文化,学习实际的工程经验和能力。

3结语

在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兼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积极探索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可行途径和模式,加强研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勇于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强,杨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11-12.

[2]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03):67-69.

[3]丁跃浇,张国云,李宏民,李武,荣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6,19(01):236-240.

[4]黄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05):144-147.

[5]谢斌,沈慧芳,李民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2011(07):254-256.

论文作者:张彦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_张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