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各阶层的利益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各阶层论文,差距论文,利益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统计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我国城市各阶层利益差距问题。文章首先给出了城市居民的贫困、小康、富裕三个收入标准;再以此为根据把城市居民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现金收入、福利收入、家庭固定资产、家庭金融资产和消费五个方面对四个阶层的阶层利益进行了统计描述,进而对其利益差距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各阶层利益的界定及其差距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体制特征:各阶层利益的获取主要受行政力量和数量配额的约束,市场调节作用基本被排除在外;在追求收入均等化目标的制约下,各阶层的利益差距不明显,且相对稳定。实践证明,这种经济体制严重地损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和制约城市各阶层利益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力量取代了行政力量,成为左右各阶层利益的主导因素,从而引起城市各阶层利益差距的拉大。利益差距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差距过大会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改革的深化。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利益差距还将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客观地描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状况,科学地测量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距,准确地预测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变动趋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分层的角度,描述我国城市居民自改革以来的利益状况及其差距。
本项研究使用的材料为城市住户调查资料。城市住户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以家庭为调查对象的一项社会经济调查。此项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等距二相随机抽样方法,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抽样框,在全国抽取了144个城市和80个县城作为调查网点,调查样本共计25000户,覆盖面为城市居民总体。调查方式为住户采用每日记流水帐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收入支出及其构成、主要消费品消费量、人口、就业、住房等1 000多个指标。多年的实践表明, 城市住户调查中的绝大多数指标的准确性较高,因而,本项研究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
二、城市居民阶层的划分
(一)阶层的界定
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标准对某一社会体制中各个不同社会群体的划分。其中阶层是指某一社会结构中利益、价值、地位、权力、生活方式与发展机会等具有同质同构性群体的统称。
以往我们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划分大多以职业为主要标准,如在城市中可以分为工人阶层、干部阶层、知识分子阶层、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私有私营阶层和管理者阶层等。因为过去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收入来源、资源配置、地位高低、权力大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展机会与人的现代化程度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成分的不断加大,相同职业的人员由于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或从事不同种类的工作,其利益相差甚为悬殊。以知识分子为例,同为大学毕业5年,目前在机关工作的月薪只有500元左右,在效益好的公司工作可达2 000元—5 000元,在外企甚至可达5 000元—10 000元。 因此,再以职业来划分不同阶层,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各阶层的利益差距有失偏颇。
现在,学术界通常取马克斯·韦伯的依据收入(或财富)、权力和地位(或声望)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来进行社会分层。本文则仅以收入作为分层的标准来展开讨论。收入是衡量社会群体分化和社会异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测量社会分层的基本变量之一。因此,我们利用收入指标,先测算出城市居民的贫困标准、小康标准和富裕标准,再利用这3个标准把城市居民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4个阶层(图见下页)。
这种划分的主要好处一是4个阶层能够与城市居民的贫困、温饱、 小康、富裕4个生活发展阶段相对应,以便于使用4个生活发展阶段的资料来解释4个阶层的经济特征;其次, 同一阶层具有同质性(如收入和消费等),便于考察其共有属性及不同阶层的利益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再次,4个阶层具有从低级生活阶段向高级生活阶段的递进关系, 这对于考察未来各阶层利益差距的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贫困阶层的确定
目前对贫困概念的表述方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当然,最低生活水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贫困又会有着不同的划分。首先,从贫困程度上可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难以满足生存的最低需要。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一方面是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下贫困标准的变化而言的贫困;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差异而言的贫困。其次,从贫困范围上又可分为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产与生活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广义贫困除含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贫困因素,如人口寿命、文化、医疗、生活环境及就业不足等等。
从整体生活状况看,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部分居民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其中极少数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不过这部分城市居民的贫困已主要不是生存意义上的贫困,而是缺少某些生活必需品所形成的一种贫困。这种贫困实质上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双重含义。我们所要研究的贫困正是这种具有双重含义的贫困,因此既要考虑它的绝对性,同时更要综合考虑到它的相对性。
1.贫困线的界定
贫困线是一个量化的标准,它是衡量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的数量界限,具体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很多,如比例法、绝对值法、恩格尔系数法、基本需求法、数学模型法、马丁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通过比较,我们采用恩格尔系数法来确定中国城市贫困线。采用恩格尔系数法的优点有三:(1 )公式简单易懂,内涵明确,便于计算和操作;(2 )此种方法引用了“适量的饮食费用”这个概念,并且可以根据营养标准和适当的价格较科学地计算出适量的饮食费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3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从整体上看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呈规律性变化状态,如从不同时期看,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高低收入户来看,收入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反之则越高。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表明,应用恩格尔系数法测算贫困线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2.贫困线的测算步骤
(1 )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推荐的食品定量标准确定适量的食品消费量(见表1)。
表1.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食品定量表〔1〕
单位:千克/月人均
食品类别 标准 食品类别 标准
1.粮食
14.2
6.肉类1.5
2.薯类3.0
7.乳类2.0
3.干豆类 1.0
8.蛋类0.5
4.蔬菜
12.0
9.鱼类0.5
5.水果0.8 10.油脂类 0.25
(2)根据城市住户调查资料确定各种食品混合平均单价。 我们分别计算了10%最低收入户组、40%低收入户组和平均水平户组居民家庭实际消费的各种食品混合单价。为避免饮食费用定得过高或过低,通过比较,我们认为采用40%低收入户组城市居民实际食品消费的混合单价为宜。
(3)用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食品消费量乘以40 %低收入户实际消费的食品混合单价计算出适量的饮食费用(见表2)。
计算结果表明,适量饮食费用为94.28元,取整数为90元, 即城市居民月人均适量饮食费用为90元。
(4)确定恩格尔系数。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39%以下为富裕,40%—49%为小康,50%—59%为温饱,60%以上为勉强度日。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将恩格尔系数60%作为划分我国城市居民贫困家庭的尺度。
(5)用适量的饮食费用除以恩格尔系数计算贫困线。
贫困线=90/0.6=150(元/月人均)
由此可见,采用恩格尔系数法测算的1995年度我国城市居民贫困线为月人均150元,年人均1 800元。根据城市住户调查的家庭平均人口,1995年贫困家庭标准为5 500元。
表2.城市居民适量饮食费用计算表
食品类别 营养学会推荐食品 40%低收入户食品消费 食品消费
标准(千克/月)
混合单价(元/千克)费用(元)
1.粮食
14.2 2.46
34.93
2.薯类3.0 1.143.42
3.干豆类 1.0 2.492.49
4.蔬菜
12.0 1.42
17.04
5.水果0.8 2.071.66
6.肉类1.5 12.74
19.11
7.乳类2.0 2.645.28
8.蛋类0.5 6.673.34
9.鱼类0.5 9.324.66
0.油脂类 0.25 9.412.35
合计——94.28
3.贫困面的基本估计
我们依据全国城市人口贫困线,得出贫困线以下居民比重,然后推断总体,计算出全国城市贫困居民总体规模。经计算,1995年全国城市人均收入低于1 800元、户均收入低于5 500元的贫困家庭约为659 万户,占全部非农业户的7.6%。
贫困人口按西北、东北、华北、西南、中南和华东6 大经济区划分,三北地区贫困率比较高,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贫困发生率较低。其中西北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华东地区贫困发生率最低,二者相差9.2个百分点(见表3)。
表3.六大区城市居民贫困率参考比较表
单位:%
区名 包括省区 户贫困率
西北新疆 宁夏 陕西 甘肃 青海 12.9
东北辽宁 吉林 黑龙江
12.8
华北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9.1
西南云南 四川 贵州 6.6
中南广西 海南 湖北 湖南 河南 广东5.0
华东 上海 浙江 福建 山东 安徽 江西 江苏3.7
全国 — 7.6
(三)温饱阶层的确定
根据贫困、温饱、小康、富裕4个生活阶段的顺序, 温饱是介于贫困和小康之间的生活阶段。温饱阶层的下线就是贫困标准,其上线为小康标准的下线(即起点)。
那么,如何确定小康阶层的下线?小康,一般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由温饱转入丰衣足食,并略有节余的状态,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及相应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标志,包括了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实际上,小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小康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从当前看,小康是指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相对宽裕,即丰衣足食且有余,人们的生活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吃的方面,由吃饱逐步转向吃好,讲究营养和科学地摄入,食物的质量在不断提高。穿的方面,衣着不再只是“御寒遮体”,而是逐步转向对美观和个性的追求。住的方面,不再只是有个栖身之所,而是向讲究陈设及环境美化发展。用的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家庭电气化程度不断增强。精神生活方面,人们有了更高的追求,文化知识亦比温饱阶段要丰富得多,书报杂志需求显著增加。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121 个国家(地区)的排队分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45美元及以下的42 个国家(地区)为低收入国家(地区),中国也列在这一组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46 美元——5 999美元的54个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这一组又以2 200美元为界,以下为中下收入国家(地区),以上为中上收入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6 000美元以上的25 个国家(地区)为高收入国家(地区)。按照这个分组,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可作为我国小康标准的参考,即以中下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作为进入小康的低限,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作为小康的高级阶段。
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组成的课题组曾对小康生活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城市居民家庭达到小康水平时的收入标准应为人均年2 400元(1990年价格), 我们通过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家庭人口换算,1995年城市居民家庭达到小康生活标准的收入水平为15 000元。这是小康阶层的收入下线。
于是,温饱阶层的标准就不难确定了,这就是户年收入在5 500 元—15 000元。根据住户资料测算,全国城市温饱阶层共4 967万户, 占全部居民家庭的比例为57.3%。
(四)小康阶层的确定
小康阶层的下线是居民家庭年均收入15 000元;小康阶层的上线,亦即富裕阶层的下线。
富裕是相对的,处于不同阶层对富裕的理解也不同。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小于40%为富裕的划分标准,根据我国城市住户调查资料,恩格尔系数为40%时对应的居民家庭收入为50 500 元, 亦即50500元为富裕的起点。另据对全国部分城市的统计调查,64 %的被调查者认为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者为富裕。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我们把小康阶层的上线定为50 000元。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全国城市小康阶层共有2 748万户,占全部居民家庭的比例为30.1%。
(五)富裕阶层的确定
根据前述界定, 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在5 万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共433万户,占全部居民家庭的比例为5%。
据调查分析,富裕阶层主要由股票证券经营中的获高利者、部分收入很高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一些公司负责人、外企中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知名度高的歌星影星舞星、承包开发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短线人才(律师、高级厨师等)和部分党政机关负责人等组成。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居民的阶层划分如下(见表4)。
表4.城市阶层划分状况
贫困温饱 小康 富裕
户均收入(元) 小于5 500 5 500—15 000 15 000—50 000
大于50 000
户数(万户)
659
4 967 2 748 433
户比重(%) 7.657.3
30.1 5
三、城市居民阶层利益差距的测量
(一)阶层利益的界定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所讨论的阶层利益专指该阶层获得的物质财富,包括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部分。收入可分为两块,一块是现金收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收入,它由工资收入、职工从单位获得的各种补贴、个体经营收入、其他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组成。另一块是福利收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制,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交通、教育等方面的消费由国家或单位以公共福利的方式无偿供给,近年来虽然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但还未能从根本上动摇这一体制。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各阶层利益,本文所研究的阶层利益包括福利收入。
家庭财产也分为两块,一块是家庭固定资产(不动产),我们将利用城市住户调查资料对各阶层家庭拥有的大件资产进行价值测算。另一块是金融资产(动产),包括储蓄存款、各种有价证券(股票、国库券、债券等)、手存现金。
由于各阶层利益的差距必然导致各阶层生活状况的差异,本文也将对各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研究。
(二)不同阶层现金收入差距测定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总体上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78元提高到1995年的4 288元,扣除同期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8%〔2〕。但各阶层收入已拉开距离,1995年贫困阶层家庭平均收入仅4 821元;温饱家庭户均收入12 195元; 小康家庭为23495元;富裕家庭高达80 091元,是贫困家庭收入的16.6倍(见表5)。对不同阶层利益差距的测定,我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0—1之间,基尼系数为0表示绝对平均,即人人收益相等; 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不平等,即全社会的收入集中到一人手中; 通常市场经济国家中,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 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 以上说明差距悬殊。经测算,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1。
表5.1995年城市不同阶层收入状况
贫困 温饱 小康 富裕
各阶层所占比重(%) 7.6 57.3 30.15
各阶层户均收入(元)4 82112 19523 495 80 091
以贫困为100 100
253
487 1 661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规律看,收入差距的变化过程呈倒U字型, 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都有一个收入差距拉大的时期。我国近年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越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之间由于经济、科技、人才、资源、地理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差异较大;再加上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造成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开放城市、特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以及从全国范围来看的个人收入差距也相应扩大了(见表6)。
表6.1995年省区间城市居民收入状况
单位:元/人
收入最高五省(市)区 收入最低五省(市)区
广东省 7 439 内蒙古
2 683
上海市 7 192 甘肃省
3 152
北京市 6 235 吉林省
3 174
浙江省 6 221 河南省
3 299
天津市 4 929 山西省
3 305
(2)价格结构、垄断经营、 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因素加剧了行业间、企业间的职工收入差距。80年代以来,我们进行了多次价格改革,但价格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多年来石油、煤炭产品价格偏低,这些行业曾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再生产难以为继;而石化、煤炭化工等则持续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由价格关系不合理所决定的行业间、企业间经济效益差异,导致了行业间、企业间职工收入的巨大差异。作为主导产业工业的职工收入相对较低,而作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职工收入相对较高。事实上,金融、保险、邮电等行业存在一定的垄断经营,工资高且稳定,某些金融企业虽已在亏损经营,但工资奖金仍居高不下(见表7)。
表7.城市不同行业职工收入情况
1995年 1990年 增长 (%)
合计 6 340 (91) 2 072 (118)
306.0
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6 192 (89) 2 033 (116)
304.6
工业 6 239 (89) 1 963 (112)
317.8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6 031 (86) 2 168 (124)
278.2
建筑业6 627 (95) 2 333 (133)
284.1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7 904 (113)1 886 (107)
419.1
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5 952 (85) 1 793 (102)
331.9
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6 565 (94) 2 244 (128)
292.6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6 970 (100)2 264 (129)
307.9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7 127 (102)2 326 (133)
306.4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7 906 (113)2 200 (125)
359.4
金融保障和保险业 8 197 (117)2 164 (123)
378.8
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6 988 (100)1 754 (100)
398.4
注:括号内数字以当年国家机关收入为100。
(3)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重点是高收入者,目前这部分人已有相当数量,而偷税逃税亦主要发生在这些人当中。据税务部门介绍,每年都有5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收不上来。
(4)非法收入渠道扩大。 目前的非法收入集中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与权力有关的渠道获取;二是从与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混乱有关的渠道获取。近年来,这两种渠道有扩大的趋势,从事非法活动获取暴利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的暴利收入加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5)下岗职工增多。
(三)不同阶层福利收入差距测定
城市居民的福利(非货币)收入包括住房、养老保险、医疗、教育、交通、价格方面的补贴、物品收入(单位发放实物的折款)、其他福利事业补贴等8个部分。据宏观统计资料和调查资料测算,1995 年城市居民人均从国家及单位获取的福利收入高达3 304元, 福利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71.6%。
在城市居民福利收入中,人均住房补贴居第一位,达1 960元, 占福利收入的59.3%;人均养老保险补贴居第二位,为595元, 占福利收入的18.0%;人均医疗补贴居第三位,为306元,占福利收入的9.3%;人均教育补贴252元,占福利收入的7.6%;人均交通补贴14元,占福利收入的0.4%;人均价格补贴59元,占福利收入的1.8%;单位发放各种物品折合收入人均87元,占福利收入的2.6%; 人均其他福利事业补贴31元,占福利收入的1.0%(见表8)。
表8.城市居民福利收入构成
1990年 1995年 增减
福利收入100.0 100.0
1.住房补贴
57.7
59.3
1.6
2.养老保险补贴8.0
18.0 10.0
3.医疗补贴9.49.3 -0.1
4.教育补贴
10.27.6 -2.6
5.交通补贴0.20.4
0.2
6.价格补贴9.61.8 -7.8
7.物品收入3.62.6 -1.0
8.其他福利事业补贴1.41.0 -0.4
不同阶层福利收入差异较大,收入越高的阶层,获取的福利收入越高。1995年贫困阶层人均福利收入为2 076元, 温饱阶层人均福利收入为3 042元,小康阶层人均福利收入为3 830元,富裕阶层人均福利收入为3 882元。福利收入最高的富裕阶层是最低的贫困阶层的1.9倍(见表9)。
表9.1995年城市不同阶层福利收入状况
单位:元/人
合计贫困 温饱 小康富裕
福利收入
3 304
2 076 3 0423 830
3 882
1.住房补贴 1 960
1 182 1 8762 310
1 906
2.养老保险补贴
595 233
437 728
1 222
3.医疗补贴
306 226
280 346 367
4.教育补贴
252 289
262 246 185
5.交通补贴14 1414
14 14
6.价格补贴59 5959
59 59
7.物品收入87 6985
91 95
8.其他福利事业补贴31 2430
32 34
以贫困福利收入为100 159 100
147 184 187
(四)不同阶层家庭固定资产差距测定
1.不同阶层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较大
不同阶层由于收入差异较大, 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差异也较大。 80年代初期,彩电、冰箱、洗衣机3大件开始进入小康、 富裕阶层家庭,那时对贫困、温饱阶层来说,3大件还是奢侈品。 随着各阶层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3大件开始进入贫困、温饱家庭, 而这时小康、富裕阶层已开始对3大件进行更新换代, 他们的目光已转向空调机、组合音响、录像机。目前,我国不同阶层的消费梯级结构正在形成。不同阶层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差距较大,如组合音响,贫困阶层每百户仅拥有5台,温饱阶层每百户拥有7台,小康阶层拥有27台,富裕阶层拥有70台,是贫困阶层的14倍、温饱阶层的10倍。又如空调机,贫困阶层拥有量为0,温饱阶层每百户拥有4台,小康阶层拥有27台,富裕阶层拥有140台,是温饱阶层的35倍、小康阶层的5倍。其他如录像机、电冰箱、摩托车、电话、照相机、游戏机、吸尘器、排油烟机、中高档乐器等拥有量的差异都十分大(见表10)。
表10.城市不同阶层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情况表
(平均每百户)
单位:件/台/辆/架
贫困温饱
小康 富裕
毛皮大衣21 37
54
68
呢大衣 36 194 271 346
毛毯85 130 185 328
地毯48 111 191 204
组合家具26 42
58
92
沙发床 16 31
50 100
沙发
133 192 216 272
大衣柜 69 81 110 222
写字台 63 81 106 157
摩托车
2
5
11
37
自行车 127 173 236 264
家用三轮车
3
241
缝纫机 47 59
81 106
洗衣机 64 85 107 133
电风扇 81 144 239 459
电冰箱 24 67 105 134
冰柜 1
263
彩色电视机 58 85 116 190
黑白电视机 41 27
31
24
录放像机 3 15
44
86
游戏机
5 19
37
50
组合音响 5
7
23
70
立体声收录机16 24
41
72
普通收录机 30 44
60
70
照相机
7 27
65 140
钢琴 0
0.25 21
其他中高档乐器
2
5
14
30
家用冷暖风机 1
25
13
空调器
0
4
27 140
电炊具 54 72 120 232
淋浴热水器
6 27
69 108
排油烟机10 32
62
97
吸尘器
1
8
24
36
电话 4 22
44
57
2.不同阶层家庭固定资产差距测定
家庭固定资产包括家庭耐用消费品和自有住房两部分。在计算时,考虑到上述耐用消费品已使用过,我们根据1995年不同阶层家庭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混合平均价的八折进行价值估算。由此得出,贫困阶层户均耐用消费品折合7 678元,温饱家庭户均13 660元,小康阶层户均22061元,富裕阶层户均38 248元。
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 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购买了住房。 1995年底,贫困阶层有38.8%购买了住房,温饱阶层购买住房的比例为33.5%,小康阶层购买住房的比例为30%,富裕阶层购买住房的比例为52.2%。按1995年公房出售标准价每平方米700元计算(有些低估, 按市场价计算又高估),贫困、温饱、小康、富裕4 个阶层平均每户自有住房分别折价为10 870元、10 787元、10 500元和26 309元。
经过上述测算,贫困阶层户均固定资产18 548元,温饱阶层户均固定资产24 447元,小康阶层户均固定资产32 561元,富裕阶层户均固定资产64 557元。富裕阶层户均固定资产是贫困阶层的3.5倍(见表11) 。
表11.城市不同阶层家庭固定资产状况
单位:元
贫困 温饱 小康 富裕
家庭固定资产
18 54824 44732 56164 557
物品折价7 67813 66022 06138 248
私房折价
10 87010 78710 50026 309
以贫困为100
100
132
176
348
(五)不同阶层家庭金融资产差距测定
不同阶层家庭金融资产由4部分组成:银行储蓄、有价证券、 手存现金、其他(含借出款、储蓄性保险、存入互助金等)。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寡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只及温饱水平,即使有点余钱也难以称得上是金融资产。1984年,城市居民户均金融资产仅为1 338 元。到1990年,户均金融资产达到7 869元,比1984年增长4.9倍。至1995年底,据部分城市抽样调查资料,户均金融资产已达到30 982元,比1990年又增长2.9倍,平均年递增21.4%。
1.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及变化
从居民金融资产构成变化看,变化较大的是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两项。虽然它们的绝对值均有较大增长,但增长幅度却有不同。有价证券相对增长较慢,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发行总量的限制,同时也受居民消费预期及消费观念的影响(见表12)。
表12.城市居民金融资产构成及变化表
注:1995年居民银行存款中含外币折人民币836元/户。
2.不同阶层金融资产差距较大
不同阶层拥有的金融资产差距较大。 贫困阶层家庭户均金融资产3139元,仅及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温饱阶层户均金融资产18 562元, 小康阶层户均金融资产38 907元,富裕阶层户均金融资产高达169 121 元,是平均水平的5.5倍,是贫困阶层的53.9倍(见表13)。
表13.城市不同阶层金融资产状况
单位:元/户
贫困温饱小康 富裕
金融资产
3 139 18 56238 907169 121
其中:银行存款2 464 14 57132 876142 061
有价证券 270 2 375 3 657 15 220
手存现金 336 1 114 1 517 4 904
其他
69502
857 6 936
以贫困为100 100591 1 239 5 388
3.城市不同阶层居民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原因
一般来说,居民的收入减去各项开支,剩余的就是金融资产。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多少取决于收入与支出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下围绕这两个因素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
(1)居民货币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金融资产增长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2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90 年的1638元,增长到1995年的4 757元〔3〕。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居民货币收入的稳定增长,从而奠定了金融资产增长的基础。
(2)经济转型时期的预期消费扩张,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原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改为由国家与个人共同负担。这就为居民家庭未来的经济生活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为了保证现在尚不确知的未来所必须的开支,居民只有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多地储备资金。今天的钱明天花,形成预期消费扩张。这也使储蓄的性质由以前的“节俭型”转变为现在的“储备型”,从而引起近年来居民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且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及风险性考虑,人们大多选择了银行储蓄,由此造成银行存款大幅度上升。
(3)居民消费的周期性特征是目前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特殊原因
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均表明,居民消费存在周期性特征。在某个时期,居民消费行为高涨,形成剧变期(西方经济学称为消费革命),如我国80年代的大件家用电器的消费热潮。在下一个剧变期到来之前,居民需要积蓄资金,会有一个较长的准备期,即缓变期。这一时期居民消费表现为低潮。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正处于缓变期,该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资金的大量积累。
(4)传统消费观念制约着居民消费的过快增长
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是我国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这个观念至今仍对居民消费有着深厚的影响。特别是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多数地区还不十分富裕,传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仍根深蒂固,居民的消费尚缺乏开拓性,这些因素使得消费水平不会过快增长。十几年来,除属于非正常情况的1988年以外,居民消费逐年的增长幅度总是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4.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目前的构成是:银行储蓄占83.8%,有价证券占9.1%,手存现金与其它形式资产占7.1%。属于直接投资性质的有价证券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比基本上是1∶9。而国外居民金融资产则大体为“三三制”,即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转移为不动产的资产各占三分之一。尽管我国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但这个比例结构仍显示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资产的失衡。
造成这种失衡结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说,是由于我国城市居民金融意识较差。这主要表现在对存款的安全性看得较重,而不愿承担风险;看重资金存入量的增加,而不重视资金自身的升值;乐于接受传统做法,而对新生事物显得迟疑。缺乏风险意识,不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观念上偏于保守,构成了我国城市居民当前金融观念的内涵。形成这种观念的深层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新观念的树立有一个滞后期。现实中,由于我国各地的改革开放进程不一,上述观念的差异也较大。总的说,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进程快些,居民新的金融观念的树立要早于中西部地区。
从客观上说,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股份制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 股票发行量“供不应求”;(2 )缺乏一套完善的市场融资渠道以吸纳居民暂时不用的闲置资金;(3)可供居民选择的有价证券无论品种还是数量均太少, 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近几年,无论发行何种有价证券均能“尽产尽销”,盖缘于此。
(六)不同阶层总利益差距测定
根据前面各项利益差距的测定,不同阶层包括现金收入、福利收入、固定资产、金融资产的总利益分别为:贫困阶层户均33 151元,温饱阶层户均64 938元,小康阶层户均97 219元,富裕阶层户均326 191 元。后三者分别是贫困阶层的1.9倍、2.9倍、9.8倍(见表14)。
表14.城市不同阶层总利益状况〔4〕
单位:元/户
贫困 温饱 小康富裕
总利益
33 15164 93897 219 326 191
现金收入 4 82112 19523 495
80 091
福利收入 6 643 9 73412 256
12 422
固定资产 18 54824 44732 561
64 557
金融资产 3 13918 56238 907 169 121
以贫困为100 100
196
293 984
(七)不同阶层消费状况差异较大〔5〕
1.不同阶层消费水平差异大
不同阶层收入水平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水平差异也较大。1995年,贫困、温饱、小康、富裕4 个阶层人均消费性支出依次递增,分别为1 904元、2 934元、4 046元和6 033元。人均消费最高的富裕阶层是人均消费最低的贫困阶层的3.2倍。下面分类来看:
(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杂项消费差异最大。 各阶层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为95元、186元、359元和802元, 富裕阶层是贫困阶层的8.4倍; 交通通讯费用支出富裕阶层是贫困阶层的8倍;杂项商品支出富裕阶层是贫困阶层的6.7倍。
(2)衣着、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3项支出,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相差3—4.5倍。
(3)食品和居住支出差距相对较小。 受食品消费弹性及住房供给制的制约,不同阶层食品、居住消费水平与其他6 大类消费项比较差距较小。富裕阶层食品支出是贫困阶层的2.1倍;居住支出相差2.8倍(见表15)。
表15.1995年城市不同阶层消费水平
单位:元/人
贫困 温饱 小康 富裕
富裕/贫困
消费性支出1 9042 9344 0466 033 3.2
食品 1 1541 6061 9462 441 2.1
衣着184 381 586 832 4.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95 186 359 802 8.4
医疗保健 62
94 121 189 3.0
交通通讯 48 113 214 385 8.0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155 243 363 597 3.9
居住155 208 276 444 2.8
杂项消费 51 103 181 343 6.7
2.不同阶层消费结构差异大
不同阶层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
(1)由低收入阶层到高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依次递减, 差距最大。贫困、温饱、小康、富裕4个阶层的恩格尔系数依次为60.6%、54.7%、48.1%、40.4%,高低相差20.2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比重除贫困阶层较低为9.7%外,另3 个阶层差别不大,在13%—14.4%之间。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杂项消费, 不同阶层消费比重依次上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相差1.6倍;交通通讯消费相差1.6倍;杂项消费相差1.1倍。
(4)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3项支出所占比重差距不大。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各阶层在3%—3.3%之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各阶层所占比重在8.1%—9.9%之间;居住支出在6.8%—8.1%之间(见表16)。
表16.1995年城市不同阶层消费结构
单位:%
贫困
温饱 小康富裕
消费性支出100.0 100.0 100.0
100.0
食品 60.6 54.7 48.140.4
衣着 9.7 13.0 14.413.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0
6.3
8.913.8
医疗保健 3.3
3.2
3.0 3.1
交通通讯 2.5
3.9
5.3 6.4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8.1
8.3
9.0 9.9
居住 8.1
7.1
6.8 7.4
杂项消费 2.7
3.5
4.5 5.7
不同阶层消费结构的上述特点说明,1995年贫困阶层的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资料上,而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在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满足后已有较多的余力进行部分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消费。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改革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居民在改革中获益较大;其中不同阶层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较大。用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城市各阶层间的利益差距基本处于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为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议有关部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困面,对贫困阶层予以适当的补助和扶持;另一方面,需对富裕阶层采取经济手段调节其收入,以避免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差距过大,超过合理的范围。而对从事非法活动获取暴利者则应坚决予以打击。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利益差距研究》课题成果的一部分。此项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注释:
〔1〕引自《食物成份表》,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
〔2〕以上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
〔3〕以上数字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
〔4〕本表中的福利收入是由表8中的人均福利收入乘以户均人口换算得出的。
〔5〕因缺乏贫困、温饱、小康、富裕4个阶层的消费统计资料,我们取城市住户调查资料中按收入等级分组中的困难户、中等偏下户、中等偏上户、最高收入户数据替代4个阶层的数据。其中, 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数据偏低。详细资料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284 页。
标签:中国贫困标准论文; 恩格尔系数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