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管理法对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观察论文_刘成润

追踪管理法对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观察论文_刘成润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 重庆 4091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期间,观察追踪管理法应用后在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不良反应方面获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7年03月收治的78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由数字奇偶法对所有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分组;对照组(39例):开展消化内镜治疗工作期间,选择常规方法完成护理工作配合;观察组(39例):开展消化内镜治疗工作期间,选择追踪管理法完成护理工作配合;最终就两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不良事件评价结果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71.79%)比较,观察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果(97.44%)获得显著性提高(P<0.05);同对照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不良事件评价结果(33.33%)比较,观察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果(10.26%)获得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临床在开展消化内镜治疗工作期间,合理利用追踪管理法开展护理工作进行配合,通过提高护理满意度以及减少不良事件,显著提高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追踪管理法;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290-02

在当前医疗设备快速发展形势下,消化内镜于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拓展。为了确保消化内镜在应用期间,获得显著效果,并且减少医患纠纷现象,确定合理方法加以护理配合表现出显著价值[1]。本次研究意在明确采用追踪管理法对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开展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以此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最终将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78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由数字奇偶法对所有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分组;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1岁~76岁,平均年龄为(47.59±3.52)岁;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79岁,平均年龄为(47.62±3.59)岁;对两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展开对比,结果呈现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消化内镜治疗工作期间,选择常规方法完成护理工作配合;观察组:开展消化内镜治疗工作期间,选择追踪管理法完成护理工作配合;对照组主要就消化内镜的相关内容以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讲解[2];观察组见讨论3.1~3.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所有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的护理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护理质量等)组间比较以(%)形式完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2.1 护理满意程度评价结果对比

观察组39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中,护理满意患者33例(84.62%),基本满意患者5例(12.82%),不满意患者1例(2.56%),总满意患者38例(97.44%);对照组39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中,护理满意患者21例(53.85%),基本满意患者7例(17.95%),不满意患者11例(28.21%),总满意患者28例(71.79%);

同对照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71.79%)比较,观察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果(97.44%)获得显著性提高(P<0.05)。

2.2 不良事件评价结果对比

观察组39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中,表现出附件仪器准备不足、术前处置不足、呼吸道误吸、低氧血症以及检查项目错误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例、1例、1例、1例以及0例;总发生率为10.26%;对照组39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中,表现出附件仪器准备不足、术前处置不足、呼吸道误吸、低氧血症以及检查项目错误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例、2例、3例、4例以及1例;总发生率为33.33%;同对照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不良事件评价结果(33.33%)比较,观察组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果(10.26%)获得显著性降低(P<0.05)。

3.讨论

3.1 合理完成追踪管理小组创建

要求医院合理完成追踪管理小组创建,之后在对小组成员掌握的技能以及个人水平加以了解的形势下,合理展开分工工作,并且对于责任制需要认真实施。就护理人员工作期间的相关情况,安排护士长进行认真监督,并且合理展开护理质量考核工作。此外就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用药针对性指导、对病症变化加以了解以及就心理情况加以疏导等方面认真完成[3]。

3.2 合理展开护理模式培训工作

对于消化内科护理人员,需要在固定时间合理展开护理培训工作,确保就消化内镜的具体使用方法、涉及的相关内容以及手术治疗后可能呈现出的系列并发症,护理人员可以详细了解。从而确保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期间,凸显专业性以及熟练性的特点,进而对于病情恢复加以显著性促进。在开展培训工作期间,主要通过内镜诊疗、医生授课、床旁教学以及课堂讲座等形式完成。在固定时间就护理人员的培训情况加以考核,以将其自身具有的工作技能显著提高,进而使得消化内镜治疗效果获得显著提高[4]。

3.3 对患者合理展开护理路径管理工作

分别于消化内镜治疗患者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对应性护理工作。手术前,主要就术前凝血以及血常规检查,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以观察方面完成;手术中,主要就了解患者是否呈现出过敏反应情况、对患者正确体位选择加以指导以及做好呕吐物污染预防工作等方面完成;手术后,主要就了解患者的术后不适症状、对正确体位选择加以指导以及将饮食护理力度提高等方面完成[5]。

3.4 对患者开展出院后追踪管理工作

在消化内镜患者出院后,需要在固定时间展开回访工作,就患者的饮食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加以合理性指导。此外要求科室需要进行公众号以及微信号的开放,从而将患者提问的便利性显著提高。此外需要在固定时间做好电话回访工作,就患者提出的系列问题进行认真解答。

总而言之,合理选择追踪管理法对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对于不良事件减少以及护理满意度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最终显著优化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预后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霁晖,迮露,姜素峰等.系统规范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0):2957-2958.

[2]陈继花,郎燕芳.标准化护理在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2):213-215.

[3]周丽华,蒋蓉,邓琼等.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105-106.

[4]陈毅静.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临床实施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1649-1650.

[5]迮露.护士分层管理对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9(10):2854-2856.

论文作者:刘成润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  ;  ;  ;  ;  ;  ;  ;  

追踪管理法对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观察论文_刘成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