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建设高技术开发区的经验与启示_大学论文

国外高校建设高技术开发区的经验与启示_大学论文

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启示论文,开发区论文,国外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51年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高科技开发区——斯坦福大学科学公园以来,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政策,相继建立了很多类似的高科技开发区。关于它的称谓,世界各国使用不一,英美等国称之为科学公园或研究园;日本称之为研究开发产业复合体或科学技术园区;瑞典、比利时等国称之为“研究村”或工业园。也有人谓之科学工业综合体、科学技术综合体。关于它的意义和定义,目前人们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各有所见。

斯坦基维茨认为科学公园是一个旨在为高技术公司(已经创办的和即将创办的)与研究和开发基地(大学)相结合提供条件的不动产开发机构①。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专家社区,这种社区由使用高精尖技术的工业和对周围工业的创新能力极端敏感而力量雄厚的大学组成”②。 剑桥科学公园的规划者们认为,该科学公园的宗旨可归纳如下:1.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2.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以鼓励和促进剑桥高技术工业的发展;3.通过私人引见、宣传大学作用的广告和座谈会、提出联合研究的课题等方式,便于科学公园的公司与剑桥大学各系之间建立广泛与多种的联系;4.促进剑桥科学公园各公司间进行充分的、多样化的接触③。 1986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科学公园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普遍认为科学公园应具备以下条件:那些已经存在或已经规划了一定区域和建筑并专门用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机构,同大学建立了联系或正在合作;这种大学和工业的合作研究能促进风险产业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大学与工业间的技术转移和产品的商业化。这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人们对科学公园的看法。

尽管人们对科学公园的称呼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然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建立科学公园的广泛实践,它们不仅积累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经验,而且也留下了一些迂回前进的教训。为了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高等学校的横向联系,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必要对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经验、教训做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便从中获取必要的借鉴。

一、国家重视,制定导向性质的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是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基本前提

二十世纪以来爆发的电子科学技术和五十年代以来的电子计算机科学革命正在席卷整个世界,有人称之为“信息革命”、“知识革命”,也有人谓之“第三次浪潮”、“第四次产业革命”。这场以高科技为特征的革命对社会各个侧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生产实践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突出。它一方面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越来越趋向接近,形成循环加速;另一方面对以人才为产品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了科技、人才(智力)、生产三者的联系。许多国家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们或是制定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或是成立一些领导机构、调查机关和协调机构,促进科技、教育、生产的结合。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伊始,就积极支持大学与工业的合作,倡导建立所谓“积极的伙伴关系”,政府也为这种合作研究项目提供补助金。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责成国家科学基金会把大学的研究方向和工业界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国家科学基金会甚至直接出面组织了若干个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中心通常由一所大学与6至12家私人公司组成。最初,政府每年为之提供资金20-30万美元,以后逐年递减,这可说是以大学为依托建立科技开发区的雏型。英国工党政府从六十年代末也开始积极要求大学同工业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1982年11月2日设立“教育与工业或工商业联合奖”,鼓励大学与工业的合作。英国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为了增进高等学校与工业、企业的联系,采取了三项特别措施:1.设立大学的研究院学生奖学金;2.设立继续教育奖学金;3.设立产业研究奖金。英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此也发表了高见:“在历史上大学发挥两个作用,一是把积累起来的知识传给后一代和教他们如何思考,一是提出新思想,创立新学说。但以往大学不承担新思想、新发现的推广应用,高等学校发展横向联系就是使大学承担第三个作用,把大学里的新发现和新思想推广到社会上、商业上,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④。早在1966年英国政府发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技术学院》白皮书,阐述了多科技术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使高等学校能够同地方工商界密切合作。1985年英国政府又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绿皮书,特别强调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要与工业社会相联系。前苏联1982年5月13日颁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发展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决议;1987年又颁布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核心内容仍然是要求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并把三者的相互关系向新的原则转化。日本1951年6月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积极倡导产学合作;1982年4月文部省成立“研究协力室”,主管产学合作事项。1986年2月20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面向现代社会”的讨论会上提出:“要继续努力打破科研机构、教学机构和工厂企业之间相互隔阂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建立起技术密集区”⑤。上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有关的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决议、法规,为科技、教育、生产的联合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以大学为依托的高科技技术开发区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高等教育功能的转变是促进高科技开发区诞生的重要条件

古老的大学过去普遍都沉缅于学究气的迂腐教学或纯学术性质的学院式研究,离生产实践相距甚远,人们曰之“学术象牙塔”。近现代的大学逐渐由单纯的教学中心发展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人们的高等教育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科研、生产三者结合的作用及历史必然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高等教育尤其如此。他推算,美国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质形态的投资引起的:其余80%主要是靠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作用⑥。美国康乃尔大学校长认为:大学与企业加强协作这一趋势,可以同十九世纪美国大学与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媲美。那次大学与政府的合作,使美国变成世界粮仓。这次大学与企业在工程和尖端技术方面的合作,也将取得惊人的成就⑦。罗马尼亚科学院副院长克里斯多绅弗.I.西米奥内斯库认为,自七十年代以来,确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生产之间的新关系(联合体)都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由于教育反映了一个特定社会的哲学,并与其发展步调一致,由此教育必须提供社会动力,努力解决各阶段产生的问题。因而教育必须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将适合于进行创造、再生产和管理,以确保一个经济、文化、社会一政治制度的顺利运转,大学不仅要起到知识中心的作用,还要起到技术和经济指导的作用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在1982年出版的《走出象牙塔》一书中谈到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责时说,大学在社会中对于珍贵的知识、学术性资源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对大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美国大学应当在“继续完成它的教学和研究的基本使命的前题下,通过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来对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作出反映⑨”显然,当代的教育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对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高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教育、科技、生产三者的结合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为以高教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大学、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密切合作是开发区由可能变为现实的直接动因

以大学为依托的高新科技开发区一般是围绕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的,但是,它的问世同样离不开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英国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高科技开发区——剑桥科学公园设立在剑桥市,除了与剑桥大学密切相关外,剑桥郡政会和剑桥市政会的作用是很重要的。1971年,剑桥郡行政当局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对剑桥来说,发展名副其实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是合乎需要的也是恰逢其时的,因而应该鼓励在适当地点兴办这类工业。对剑桥生命攸关的剑桥大学的活力部分取决于它同外界的联系。并预见,在与剑桥地区现有企业可能建立起卓有成效的联系的那些地区,适当鼓励发展面向研究与开发的工业,肯定会获益匪浅⑩。同样,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城的建立与茨城县土浦市的巨大努力分不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区是由前州长卢瑟·H霍奇斯亲自设计、规划并创建的,该州几届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开发区的建设,才使这个后起之秀成为美国目前仅次于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发展区的第三大高技术密集区(11)。

工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1965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决定把它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设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区,促使了三角研究区的兴旺;而威廉·肖克利创办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和工业家谢尔曼·费尔柴尔德开办的半导体公司对斯坦福大学科学公园的振兴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相反,如果没有工业、企业的支持,开发区逐渐衰亡的例子也很多,如迈阿密大学研究区、佐治亚州一所大学的研究区(12)。可见,创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开发区必须取得大学、当地政府以及工业企业的紧密配合。

四、立足于高新科学技术,以高科技为突破口,是开发区成功的关键

纵观国外所有以大学为依托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无不以注重高科技为特征。英国沃里克大学科学园在高技术制造和生产控制、计算机科学、高新材料、检控技术、微工程学、计量学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因而,其主要产业、产品集中在以电子和计算机为基础的制造系统、机械和电气工程开发、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等部门(13)。斯坦福大学科学公园更是以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高新材料起家的,其产品以电子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为主。据统计,它生产全国半导体集成线路的三分之一,导弹和宇航设备的五分之一,电子计算机的八分之一,年销售额达400亿美元(14)。袖珍计算器、影象游艺机、家用电子计算机、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和数字显示手表都诞生于硅谷(15)。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斯坦福大学科学公园为“晶体”的硅谷已成为电子工业以及整个高技术产业的代名词,该科学公园高科技方面的突破口就是电子产品——半导体硅芯片。其它成功的科学公园也是这样。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城以等离子研究中心、粒子线医学科学中心、国立防震科学技术中心、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最为著名。剑桥大学科学公园也以注重开发高技术产品著称。据调查,1984年该科学公园内开发“电子产品的资本货物,其他电子产品、仪表工程、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的公司分别占公司总数的22%、10%、17%、11%、23%,累计占公司总数的83%,创产值75.65亿英镑(16)。总之,以高科技产业为支住,以高科技产品为核心,是高科技开发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五、以大学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知识优势和技术辐射作用,是开发区的基本特征

大学具有人才济济、学科种类齐全、科研基础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的优势,以大学为依托建立的高新科技开发区当然是以现代大学雄厚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住的,而大学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发挥了培养人才的优势,发挥了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不愧为是开发区内高科技的尖兵。开发区的建立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毕业生、科研技术人员提供了施展其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开发区内的高科技公司的生存与否,兴盛衰败,都直接取决于是否拥有第一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的来源及其知识的更新、扩展,主要依靠大学的培养。所以,有人把大学对开发区在人才与智力上的经常、不断的支持称之为开发区的“活水源头”,这是有道理的。此外,大学的高科技辐射作用也是巨大的。以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为主体创办的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是斯坦福大学科学公园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硅谷大约70余家半导体公司中,有一半是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17)。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的核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辐射高新技术。到目前为止,围绕斯坦福大学已建成东西长48公里,宽16公里,拥有8000多家高技术的工业区,年产值达400多亿美元。在波士顿128号公路开发区里,仅麻省理工学院就先后“孵化”出300多家高技术公司。该校以这些公司为中介,将自己的高技术辐射到整个美国(18)。显然,大学在这些开发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大学作主体和核心,要建立起真正的工业科学开发区是不可能的。前苏联五十年代开发西伯利亚,企图建立远东高科技区,由于当地没有代表前苏联先进水平的大学,因而以失败而告终,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六、对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改革总方针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高等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参照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经验,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以高新科技为基础,以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数百个,如果把县级以下的也包括在内,则上千个。它们大都建立在商贾云集之地、公路港口之侧,其选址虽然经过几番思考,但有一重要疏忽,就是不少开发区远离科技文化发达之地,缺少高科技强有力的支持。区内所建企业大多也是些加工型、体力劳动型工厂,没有技术更新潜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各类高校一千多所,重点大学逾百所,还有一大批深入学术前沿的科研机构,其网络遍布全国。开发区的建立及布局不能忽视这个重要因素,一定要以高新科学技术为基础,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

第二,要正确处理出人才与出产品之间的关系。以高校为依托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使高等学校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等专门人才。加强与工业的联系并不是让多数教师、科研人员都“下海”,都去开公司、办工厂;也不是让学生无限制的经商,搞有偿服务;而是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成果优势,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化、商业化,发挥高校的科技指导作用。在开发区里,高校一定要把学校出人才与企业出产品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方式、合作模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能搞一刀切。以工科为主体的高等院校宜同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结合;医药类的高等院校宜选用医药院校同附属性科研机构及附属医院或药剂加工厂的合作模式;文科院校和师范院校可采取联合办学、多种形式办学的模式,或组织“大脑公司”、“诊断公司”,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注释:

①李超棠等主编: 《高等学校开展横向联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87页。

②中央教科所教育情报研究室编: 《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44页。

③西·昆斯等著,郭碧坚等译: 《剑桥现象——高技术在大学城的发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④李超棠等主编: 《高等学校开展横向联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⑤李超棠等主编: 《高等学校开展横向联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⑥中央教科所教育情报研究室编: 《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5页。

⑦(美)《商业周刊》1982年12月30日。

⑧《世界教育展望》(1),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72页。

⑨李超棠等主编: 《高等学校开展横向联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3页。

⑩西·昆斯等著, 郭碧坚等译:《剑桥现象——高技术在大学城的发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37页。

(11)埃弗雷特·M·罗杰斯, 朱迪思·K·拉森著;范国鹰等译,《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2页。

(12)埃弗雷特·M·罗杰斯, 朱迪思·K·拉森著;范国鹰等译,《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02页。

(13)徐辉: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2页。

(14) 埃弗雷特·M·罗杰斯, 朱迪思·K·拉森著;范国鹰等译,《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93页。

(15) 埃弗雷特·M·罗杰斯, 朱迪思·K·拉森著;范国鹰等译,《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页。

(16)西·昆斯等著, 郭碧坚等译:《剑桥现象——高技术在大学城的发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19页。

(17)埃弗雷特·M·罗杰斯, 朱迪思·K·拉森著;范国鹰等译《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66年,第62页。

(18)(北京)《现代化》月刊,1993年8期,第19页。

标签:;  ;  ;  ;  ;  ;  

国外高校建设高技术开发区的经验与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