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来意义的更高复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高论文,学说论文,意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邓小平理论,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文明一起抓”等思想,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为核心内容,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本来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重大发展。由于邓小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澄清了具体社会形态之间及其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核心,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动态方法论体系的本质意义,因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本来意义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复归。
作者汤宝华,1952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副师职研究员。
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本来意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思想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①,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包含了一些极其重要的思想:
第一,无产阶级解放不可能在社会倒退中实现。这是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性质的重要思想。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关于奴隶、农奴或者手工业者解放的学说,而是“只有无产者才可能实现的那种解放的学说”②。无产者已经同一切私有制关系彻底断了缘分。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下,它们是雇佣劳动者;回到资本主义以前的任何一种私有制形态,它们同样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尖锐批判了“封建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主张。按照这两种“社会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的苦难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因此,要解放无产阶级,就应该消灭资本主义大工业,恢复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使无产者重新拥有并使用自己的一小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把它们重新变成小私有者和小生产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把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生产社会理想化的理论主张,是一种历史性的反动,如果这种“反革命一般真能实现”,就等于“把世界历史的时钟倒拨一百年,从而把现代工人又弄成象他们的曾祖父那样眼界狭隘和阿谀成性、俯首贴耳的奴隶。”③这不仅不可能使它们获得解放,社会还将“丧失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生产力,整个人类会陷于极可怕的劳动奴隶状况,饥饿就要成为一种常规……世界是要灭亡的。”④而这是与无产阶级解放的要求相背离,也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废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⑤。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不可能在社会倒退中实现的思想,鲜明地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革命性、进步性的历史指向。
第二,无产阶级解放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经济形式即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这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本身就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的解放,也只能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经济形式,而不可能在其他落后的经济形式基础上实现。否则,无产阶级要么根本就不存在,要么只能重新回到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去。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典型形态,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就蕴藏在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之中。无产阶级解放要建立在先进的经济形式基础上,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成果的基础之上。为此,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扬弃。
首先,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成熟,使无产阶级解放要求的提出和实现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历史,必须以现实的历史为前提;人们变革历史,也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切私有制关系中最发达、最完备的形态。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客观地要求消灭私有制的其他一切低级形态,为自己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在实践中它确实实现了这一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一切中间等级都被清除,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而使所有制形式和阶级对立简单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对抗形式。无产阶级只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推翻了一切私有制。这就为无产阶级解放要求的提出和实现提供了历史前提。
其次,他们突破人道主义历史观和世俗社会的善恶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成果给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他们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野蛮性、残酷性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的进步性。指出,“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⑥它不仅摧毁了封建主义的反动堡垒,而且为社会造成了一个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他们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保守性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其生产力的革命性。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这种以蒸汽机、电力等先进工具为动力的生产力,是一种比布朗基等人“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⑧他们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过渡性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在其中发展到典型形态的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针对当时德国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落后于英国而带来的种种问题,马克思指出,在这里,我们“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⑨他们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共产主义的产生所具有的本能的阻碍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在客观上对于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生成、发育和诞生所具有的阶梯作用。指出,资本主义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摧毁了旧制度下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而且把教育的手段、组织的手段等给予了无产阶级。这就为新的更高社会形态的出现,准备了客观的与主观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社会的与国际的等各方面条件。特别是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先进经济形式——社会化大生产,更是共产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无产阶级一旦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就可以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方式,实现与社会化生产方式的结合,从而把社会推向一个更高阶段。
无产阶级解放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先进经济形式之上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弊端,就在于以道德化的历史观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解放。它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而看不到它为无产阶级解放所提供的条件。因而,它们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及其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中去认识和提出无产阶级解放问题,而是企图用头脑去“创造”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规律。马克思在批判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进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解放指出了正确道路。其中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包括无产阶级解放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先进经济形式基础上)的思想,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因此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伟大跨跃。
第三,无产阶级解放只能在更高的社会形态中最终实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揭示无产阶级解放一般目的时的重要结论。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目标是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共同要求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由于处在一种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因此,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首先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借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成果,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组织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为整个社会消灭阶级、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创造历史条件。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随,逐步建立和完善较之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这种全面进步的社会形态中,无产阶级从而整个社会才能获得完全的、最终意义上的解放,亦即如恩格斯所说,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⑩。很显然,这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只有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消灭一切阶级包括自身的使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彻底解放。
综上可以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本来意义,就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两者之间是内在统一、而非彼此分离的,它们互为条件和目的。从互为条件讲,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居于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只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解放,只有在社会全面进步中才能最终实现。从互为目的讲,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无疑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的;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和首要目的。
二、把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思想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来意义的更高复归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做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贡献。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必须现代化,只有在现代化中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亦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来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重大发展。邓小平在把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思想上升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统一的理论过程中,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本来意义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复归。
第一,邓小平理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就其内容来讲,包括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精神解放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人民拥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无产阶级面临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向经济解放。同政治解放相比,经济解放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恩格斯指出,现代历史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11)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里建立起来的,其经济解放的物质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实现,并不可能马上带来经济上的彻底解放。近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制度性变化表明,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实现彻底的经济解放。其政治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成果也有得而复失的危险。邓小平理论强调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指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唯一正确的道路。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1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无产阶级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夺取政权,实现政治解放。这主要应该通过阶级斗争、武装斗争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任务已经基本实现,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政治解放转向经济解放。这主要应该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方式加以解决。两种不同质的矛盾的性质不容混淆,解决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容混淆。邓小平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从而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道路问题。
第三,邓小平理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构筑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经济机制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既不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也不应该是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之后才可能出现的那种产品经济,而只能是高度发展或以此为目标的商品经济。不同的经济形态要求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也必须是通过交换才能实现的一种经济形态。交换本身就意味着市场的存在。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其运行时,必然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其他体制。邓小平理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为目标模式,不仅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位更加清晰明确,而且将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性运转的机制轨道上,从而从根本上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
第四,邓小平理论把对外开放做为强国之策,拓宽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事业的实现途径。把对外开放作为强国之策,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无产阶级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成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学习与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做法也不乏先例。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做过伟大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也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加强同它们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只是由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加上我们后来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才使得对外开放受到严重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纠正“左”的指导思想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并把它做为强国之策确定下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坚持对外开放,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来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讲,也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事业的实现拓宽了渠道。它表明,已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不仅可以借助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力量,在经济建设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而且可以借助资本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来促进这一事业,它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毫无相悖之处。
第五,邓小平理论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战略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事业的要求。无产阶级解放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而且包括精神解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打碎了精神枷锁,从剥削阶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奴役、欺骗和愚弄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点,它的发展变化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相比,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无产阶级在实现政治和经济解放之后,还要以很大的努力致力于精神解放。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长期滞后,也会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确立之后,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就成为全面实现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和精神解放以及社会进步事业的重要任务。从最终意义上说,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实现政治、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全面解放,就难以实现任何一个方面的解放;如果不能实现这些方面的彻底解放,往往也难以实现任何程度上的真正解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也深刻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不能允许以社会道德的沦落、精神的颓废为代价来建设物质文明。不难想象,在整个社会道德状况恶化的环境中,首先受到伤害的必然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全面保障。从根本上说,坚持实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它不仅需要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求与这种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相适应,建立高度的文明和民主,从而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准备历史条件。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这一根本特征,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实际体现和新的发展。
第六,邓小平理论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提供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政治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的改革和和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搞资本主义,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过程,其间充满各种利益关系的相互调整,充满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前进道路,没有足以打击和震慑各种破坏、影响、干扰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势力的强大政权力量,没有领导和凝聚社会各种力量的政治核心,没有可以统一人们思想和意志的信仰和信念,就可能造成社会的躁动和混乱,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直至出现内战,导致国家分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从长远意义说,则是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关于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在理论与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不仅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什么“变形”或“偏离”,而恰好是这一学说在本来意义上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
三、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来意义更高复归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来意义的一种简单重复,而是使其在哲学意义上实现的一种螺旋式上升。实现这种上升或更高复归,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炉火纯青地运用于理论与实践活动之中,至少解决了这样一些重大问题:
一是借助唯物辩证法的伟大认识工具,澄清了具体社会形态之间及其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首先是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澄清了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但决不是人类文明的对立物。列宁早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3)邓小平批判了把社会主义同人类文明对立起来的极“左”思想,指出,社会主义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好就好在“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使其“一天天完善起来”(14)。这是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一致性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是从人类文明的共同性中抽象出了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就其发展方向说,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但这不等于说,它同人类文明的所有内容都是合二为一的。对于这些成果中的优秀部分,社会主义固然需要借鉴和吸收;但对于其糟粕部分,则应该加以抵制和消除。为此,邓小平十分重视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批判。他提出要清除精神污染,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并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次是资本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的,生产管理是科学的,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15)这是对资本主义同人类文明相互关系的一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做为继封建主义之后出现的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尽管它是以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社会编年史的,但其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不可否认。特别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资本主义更有其辉煌成果。这些成果的相当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笼统地一概视之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当然,资本主义文明中的核心部分,特别是其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从根本上说,是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为基础、以利己主义为基本特征的。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多次提出,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一定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鉴别和批判的态度,不能不对其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16)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与人类文明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既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又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及其腐蚀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文明是与资本主义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社会文明的历史类型。但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学说,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也是如此。它们既有矛盾的斗争性一面,也有矛盾的统一性一面。譬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经济形式基础之上,都以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为基本特征等等。因此,资本主义的许多东西存在着为社会主义所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邓小平娴熟地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同一性,并把它实际运用于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作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战略决策,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范例。
最后是社会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则是一个特殊概念,它所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认识这种联系和区别十分重要。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就是由于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髓,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一般特征与中国社会主义具体特点的伟大成果。由于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澄清了一些重要的是非关系,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因而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复归,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依据。
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核心。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有了历史性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条件,加上在工作指导方面出现的失误等多种原因,我国人民长期未能彻底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些地区和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要使人民尽快摆脱贫穷,实现小康,并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紧紧扭住现代化不放,除此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和办法。
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深刻揭示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在当代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课题。80年代与90年代相交之际,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制度性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隐藏在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并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即由于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传导到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一朝覆亡。邓小平理论把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放在核心位置,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要害,使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迎刃而解。
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核心,就抓住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复归的关键环节。当今的时代,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的年代有着天壤之别。在当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又先后出现了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结构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其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的幼年发展阶段之后,经过多次调整,包括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与实践成果,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等方面,处在领先于社会主义的地位。社会主义如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尽快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不仅同自身的革命和进步性质相违背,也难以抵御时代环境、特别是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压力。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迫切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将其本来就具有的社会进步思想转化和上升为现代化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及时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它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实现这一学说本来意义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复归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理论内容恢宏、结构雄伟,它的理论基础却是十分朴实的道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最重要的原理是,一切人类生存、从而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做为自己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把为实现这种需求所必须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运动规律做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把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为实现这种满足所必须的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即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现代化问题做为自己的核心,使理论本身奠定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动态方法论体系的本质意义。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复归,最根本的是要对这一学说本身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邓小平历来把它看成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坚决反对任何把它庸俗化、简单化或教义化的错误倾向。在他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首先是一种历史的学说,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他既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告诫人们不要企图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典籍中去寻找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从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出发,邓小平科学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并据此制定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其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概括和新结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使社会主义学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邓小平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是一种实践的学说,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他的推动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以思想解放为动力,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解决了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还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一种发展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千古不变的僵死教条。因此,他同毛泽东一样对本本主义深恶痛绝。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运动。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复归,创造了思想和社会环境。邓小平这种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恢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做为一种动态的方法论体系的本质意义。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复归拓展了广阔的道路。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8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80页、第483页;第408页。
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3页;第253页;第256页。
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8页;第20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页、第246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1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
(14)(15)《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摘编》第142页;第185页;第146页。
(16)《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摘编》第185页、第14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进步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