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 许军(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短跑运动员训练方法,本文对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20名高校短跑运动员开展为期12周的实验,其中实验组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法,对照组采取一般性训练方法。实验结果发现: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一般性训练能显著提升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成绩,在对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升作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一般性训练能显著提升60m计时跑和100m计时跑成绩,在对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提升作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可以结合实际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式,提高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等专项运动能力。

关键词: 核心力量训练 短跑运动员 专项运动能力 影响

1 、前言

在短跑运动中,之前很多相关技术理论都认为影响短跑速度的是步长和步频直接相关。因此,在短跑运动训练中,都重视对运动员步长和步频的训练。但是,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专家以及教练员、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决定短跑运动员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步长和步频,而是髋关节运动的高速摆动能力,即平动能力和放松的能力。这种定向的发力除了需要依赖特定的肌肉群体外,还需要借助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群的力量,这部分肌肉群的力量也被称为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可以使身体形成良好的力量传递,协调组合、控制肌肉。因此,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成为短跑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力量训练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也逐渐得到了应用。但核心力量训练究竟能否对短跑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产生积极的、显著的影响,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为今后我国短跑运动员训练提供新的训练思路和具体训练方法,并使核心力量在短跑运动员的应用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研究对象与实验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实验法对核心力量训练与常规训练方式在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训练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短跑学生共20人作为实验对象,平均年龄为20.38±1.26岁,平均身高为174.38±0.87cm,平均体重为71.02±5.27kg,100m专项运动成绩为11.76±0.36s,专项成绩均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且身体健康,近期无重大比赛任务,自愿参与实验。随机将20名被试分为均等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2.2、实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咨询相关专家,制定了实验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器材。

实验时间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共持续12周,每周训练4次,每次训练时间约为45分钟。实验地点为学校田径场。实验器材为:秒表、海绵垫、平衡气垫、瑞士健身球和悬吊等器材。

(2)训练过程。

许钧是我国翻译界领航的翻译家、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理论家。他做了许多翻译实践,“在翻译的同时,还关注相关的理论问题,提出问题,也自己解决问题,从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1]他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深人的思考,为推动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开拓了翻译研究新的视野。

实验组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式,对照组则采用一般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与一般性训练只是在准备活动中内容不同,实验组在准备活动中安排核心力量训练内容而对照组则是传统的压腿和慢跑。实验组的核心力量训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3周,在保持身体核心区域稳定的条件下进行,主要是在海绵垫上做静力性练习为主,目的是刺激身体核心区的深层肌肉;第二阶段为第4-6周,与第一阶段静力性练习不同,该阶段主要为动力性练习,主要训练项目是利用瑞士球做可控运动动作的同时保持身体姿势,目的是让身体深层肌肉训练的同时,训练身体核心区域的浅层部位肌肉,力争达到神经对核心区域肌肉的控制;第三阶段为第7-9周,通过在瑞士球上做静力性动作练习,进一步使身体核心区域的深层次肌肉得到更好的锻炼;第四个阶段为最后3周,主要以在悬吊器材上进行动力性练习为主,加强对身体核心区域表层大肌肉群的训练。通过以上4个阶段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训练过程,对短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进行充分的训练。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速度素质指标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核心力量训练相比常规训练,在提升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

就实验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立定跳远方面,实验组实验前后分别为2.68±0.11m、2.78±0.16m,实验后被试立定跳远成绩大于实验前,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28<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实验组被试的立定跳远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样对实验组立定三级跳和杠铃半蹲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实验后相比实验前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节课,对所有被试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进行测试,力量素质主要测试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杠铃半蹲三项指标,速度素质主要测试30m计时跑、60m计时跑、100m计时跑三项指标,记录好所有被试的测试结果;在实验结束最后一次训练,再次对所有被试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对实验前后测试所获得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平均数和标准差,并采用T检验对两组被试实验前后的短跑专项素质能力测试值进行计算。

②Everett M.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Free Press.5th ed,2003.

就对照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立定跳远方面,对照组实验前后分别为2.65±0.17m、2.72±0.12m,实验后对照组被试立定跳远成绩略大于实验前,但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57>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对照组被试的立定跳远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一般训练未能对被试的立定跳远成绩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对对照组立定三级跳和杠铃半蹲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一般训练未能对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发挥明显的作用。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 “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齐齐哈尔大学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所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留学生、成教生教育的省属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在推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在高等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力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n1=n2=10)

3.2、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3)前测与后测。

就对照组三项速度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30米计时跑方面,对照组实验前后分别为 3.98±0.09s、3.89±0.08s,实验后被试30m计时跑成绩优于实验前,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75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对照组被试的30m计时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再对对照组实验前后的60m和100m计时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后成绩优于实验前,且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分别为0.152、0.463,均大于0.05,说明差异不显著,即实验后,对照组被试的60米计时跑和100计时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一般训练未对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Local recurrence was found to be 8.9% after a mean duration of 71.1 ± 2.3 mo in group Ⅰ. Group Ⅱ had a local recurrence rate of 7.1% after a mean duration of 72.4 ± 4.6 mo. The interval time did not show any association with local recurrence (P = 0.79) (Figure 5).

表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速度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n1=n2=10)

就实验组三项速度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30m计时跑方面,实验组实验前后分别为3.95±0.07s、3.75±0.10s,实验后被试30m计时跑成绩优于实验前,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65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实验组被试的30m计时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对实验组实验前后的60m和100m计时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后成绩优于实验前,且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说明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60m计时跑和100m计时跑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证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

同时,也有专家担忧,法律是人的有限理性的产物,规则本身也体现并顺应着人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取代不了人类创造性的潜力,对人工智能立法当然必要,但作为一项创新技术,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很难给出定论。所以,要是过早制定了刚性的法律,给出过于严厉的规定,那么就有可能阻碍这项新技术的发展。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核心力量训练相比常规训练,在提升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一般性训练在对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升作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能显著提升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成绩,即显著提高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这也是短跑运动员的关键力量素质;

(2)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一般性训练在对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提升作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能显著提升60m计时跑和100m计时跑成绩,即显著提高短跑运动员60m以上的速度素质,30m计时跑成绩差异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距离较短,差异尚不能完全体现。

4.2、建议

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传统、一般性的训练效果更好,可以结合实际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式,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促进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等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虽说被老道断言是不祥之物,但是王祥也听说大凡通灵显圣之物都是些有来头的东西。看来自己没有轻易出手果然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硕,李凯华,马冀飞.关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

[2]徐明壮,宋楠.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7(05).

[3]周春丽,刘海军.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100米短跑运动员专项能力的研究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3).

[4]赵俊华,周玉斌,张成.对短跑运动员进行身体核心区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6).

[5]沈自强,刘建军.核心力量在短跑运动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06).

[6]张晓萌,李建臣.试析短跑运动员的核心柱力量稳定训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1).

中图分类号: G8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9-239-2-ZQ

作者简介: 许军(1990-),男,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