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君子》的喜剧结尾看其悲剧内涵论文_王文照

从《伪君子》的喜剧结尾看其悲剧内涵论文_王文照

王文照

摘要:《伪君子》是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作品,它不仅是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而且也开启了莫里哀以手中之笔批判社会现实问题、反封建反宗教统治的全盛时期。本文要从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伪君子》的内容简介和禁演情况、剧中悲剧性的因素、结局的艺术特色等几方面入手来写,虽然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其中的悲剧色彩却是极其浓厚的。

关键词:悲剧 《伪君子》莫里哀

该戏剧讲述答尔丢夫混进奥尔恭家中,企图勾引其妻子,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答丢夫锒铛入狱,奥尔恭幡然醒悟,一家人皆大欢喜的故事。

一、作者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经历

莫里哀(1622—1673),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为一个喜剧大师,他为法国戏剧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欧洲戏剧史上,他的剧作作为法国喜剧繁荣的最高标志,他的名字同莎士比亚一样飞遍了全世界。[1]

莫里哀出生在一个商人兼宫廷工匠的家庭中,童年时期就对戏剧非常感兴趣。大学毕业后,莫里哀一人组织了一个剧团。由于缺乏经验,剧团并不好做,一直负债,最后锒铛入狱,剧团因此也解散了。莫里哀出狱后加入了查理·杜非朗的巡回剧团,他走遍了法国各个地方。1658年,他为路易十四的首场演出就获得了成功,被皇帝允许留在巴黎并随时为宫廷演剧。在这之后,莫里哀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时期。1673年,莫里哀去世了。因为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

2、作者创作意图

莫里哀虽然是古典主义的喜剧作家,但是却从先辈法国人文主义者那里继承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他的戏剧揭露和讽刺封建势力以及憎侣阶层的虚伪等,他对资产阶级中腐朽无知的人物也严厉地予以鞭挞。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伪善的教会组织“圣休会”在法国上层很时髦,这些披着宗教外衣的所谓“圣徒”专门欺诈甚至坑害虔信宗教的教徒。[2]莫里哀把答尔丢夫这种伪君子揭露出来,正是因为对教会这种揭示,损害了教会的利益,所以剧本被禁止演出了。过了几年,经过了多次修改才以现在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因此,可以看出《伪君子》在当时法国的影响。奥尔恭妻舅克雷央特的一段台词,可以说是整部剧作思想的檄文:“......算了吧,你们那些个话一点也吓不到我,.....我是决不受你们那些伪君子的愚弄的。世上有的是假虔徒,正如有的是假勇士一样我们知道在光荣的路上,真勇士不见得就是那些嚷叫最凶的人,而我们应该步步效仿的那些真正的善良虔徒也并非那些皱眉蹩额鬼脸装得十足的人。真的,你就不辨别一下什么叫做伪善,什么叫做虔诚吗?”[3]

二、《伪君子》的简介

1、内容简介

奥尔恭是一个天主教徒,在教堂认识了答尔丢夫。奥尔恭为了让答尔丢夫成为自己的家里人,便要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他,女儿不愿意,仆人桃丽娜给出谋划策。一家人为了让答尔丢夫原形毕露,想出了计策,奥尔恭看清了答尔丢夫的真面目,把他赶出了家门。可是,财产和重要文件都在答尔丢夫手里,最终,国王解决了这个事情,奥尔恭一家人团圆的生活在了一起。

2、禁演与反禁演

《伪君子》最开始上演遭到了贵族和教会的强烈反对。莫里哀经过了5年的修改,最终才使得全剧公演。

第一次演出和禁演:1664年5月12日,剧本是三幕剧,莫里哀演给路易十四看,受到了教会等的攻击,就连保守派的王太后也反对《伪君子》的演出,因此路易十四不得不下令禁止公演。

第二次演出和禁演:1667年8月5日,莫里哀对剧本进行了修改,把答尔丢夫改成了半僧半俗的巴纽夫,《伪君子》在王宫剧场正式的上演,遭到了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教会也不罢休,贴出告示说:凡看《伪君子》或听这出戏朗诵的人,一律驱逐出教。莫里哀得知气的大病了一场。

第三次演出:1669年2月5日,《伪君子》正式公演,莫里哀取消了对于第二稿的修改,把答尔丢夫的装束由憎侣黑袍改成世俗的装扮。1669年1月,路易十四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教会和平条约”,宗教有所收敛。莫里哀抓住了这次机会,第三次向国王写信,请求撤销禁演《伪君子》的成命。路易十四批准了,才有了2月5日的公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伪君子》的悲剧性因素

1、情节的发展

《伪君子》是一部五幕剧,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答尔丢夫并没有出场,奥尔恭曾说过:“我现在可以看着我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我也不会有动于忠了。”从这些我们可以得知,作者从侧面来写答尔丢夫,制造了一种悬念。歌德曾说过:“像《达尔杜弗》(即《伪君子》--作者注)那样的开场,世界上只有一次,像他那样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开场了。”[5]接下来的三到五幕,作者正面描写了答尔丢夫,让他暴露本性,奥尔恭恍然大悟,但是也后悔不已,悲剧也就此发生。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完全信任,自己也成为了他的一个傀儡。奥尔恭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关键,还好君主英明,最终以喜剧收尾,但是也有道不尽的悲伤。

2、人物的描写

答尔丢夫,是莫里哀从生活中吸取的材料,还借鉴了前辈的成果从而创作出来的形象。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他像修道院长拉劳凯特,冒险家沙勒皮,圣芳济会神父侬切等。[7]答尔丢夫除了伪善,他还有卑鄙、阴险、贪得无厌等特征,主要表现在调戏欧米尔、害奥尔恭并霸占其家产这些方面。

奥尔恭,是一个盲目自大、愚蠢至极的人。之前几幕剧中,很多人都告诉他,答尔丢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但是,奥尔恭不相信,最后妻子无奈,只能让奥尔恭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当奥尔恭钻进了桌子底下,这个喜剧的情境就形成了。已经有足够的依据把答尔丢夫赶走,但是,却出现了“逆转”,答尔丢夫知道奥尔恭的秘密并威胁他,最后国王明察秋毫来解决了这个矛盾。看是喜剧结尾,实则悲剧意味浓厚,这些都与奥尔恭的性格和眼光有关。

桃丽娜是一个聪明且正直的人,她虽为底层人物,但是对主人却忠心耿耿。她知道答尔丢夫的人品时,向奥尔恭进言,但是奥尔恭却不信任她、怀疑她,这也是桃丽娜的悲哀。想出一点绵薄之力,却是无用。

四、《伪君子》结局的艺术特色

1、用团圆和笑声来述说悲伤

《伪君子》的喜剧结尾却透露着悲剧的成分,剧中的关键的环节,就是奥尔恭偷听到答尔丢夫的求爱这一段,作者并没有落入真相大白,全戏收场的俗套,此后反而奇峰兀起。[4]答尔丢夫要置奥尔恭一家人于死地,全家一片纷乱,桃丽娜、玛丽娅娜、达米斯等人在剧情的发展中都跃然纸上。找首饰箱,打耳光,满台乱纷纷、夸张、笑闹的成分把这些类型化的人物,都变得生动鲜明起来,最终解决矛盾,搬出了国王,才让这场剧圆满的收尾。但是这样的结局更显悲剧韵味,让人反思。

2、用无奈和无力来尽情遐想

在结局部分,局面已经到了奥尔恭都无可奈何的地步了,圣明的国王及时处理了这个事情,才没有导致悲剧发生。但是,对于这样的结局真的就是最好的吗?像答尔丢夫这种人会有千千万万,结局由悲伤、紧张转变成欢喜,离不开桃丽娜的聪明,也离不开君主的开明。莫里哀把反封建,战胜腐朽的宗教势力的希望寄托在了皇帝身上,希望当时执政的路易十四能成为贤明进步的君主,因此,才会出现这样一种最终解决矛盾的处理方式,这样的结局不代表着结束,而结局的欢喜也不代表着一直欢乐。

五、总结

在一定程度上,《伪君子》突破了古典主义喜剧的界限,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该戏剧的剧情发展,始终是正压了邪:答尔丢夫处处紧逼推进,善良的人步步后退设防,退无可退,直到无法解脱的境地,玛丽亚娜的婚姻差点是悲剧结局,奥尔恭一家也差点是悲剧的结局。如果没有国王“恩赦”的奇迹发生,悲剧的结局实在无可挽回,这使得戏剧冲突更紧张、更激烈。这种悲剧色彩,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有了这个悲剧因素,不仅讽刺了伪善的丑恶,更揭露了伪善的凶狠残忍,指明了伪善对人们的危害。[8]

参考文献:

[1]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上)》.作家出版社.1988:259.

[2]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上)》.作家出版社.1988:263.

[3]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上)》.作家出版社.1988:263.

[4]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上)》.作家出版社.1988:264.

[5]陈应祥、傅希春、王慧才.《外国文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5.

[6]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上)》.作家出版社.1988:182.

[7]莫库尔斯基.《论莫里哀的喜剧》.作家出版社.1957.

[8]张仲英.《伪善的极致呈现艺术的光辉典范——《伪君子》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浅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论文作者:王文照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从《伪君子》的喜剧结尾看其悲剧内涵论文_王文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