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探析——以河南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机构论文,探析论文,河南论文,为例论文,产权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原中央部门所属和地方所属科研机构 管理体制改革,由事业体制转为企业体制所形成的特殊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其作为企业 的活力问题仍然是当今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要想解决企业的 活力问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外,还必须大力推动制度创新。
一、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制度困境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 定》,要求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原则上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 企业、或转为中介服务机构等,由此将全国1000多家中央或地方技术开发类研究机构逐 步推向了市场。
从科研机构转制前的创新能力统计数字(表1)我们可以看出,科研机构完成的国家级和 省级重大成果都要强于企业。
表1 企业与研究机构完成重大科技成果的比较(1991~1997年)
1991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国家级合计(项)38913138 3005
3084
3203
1619
1756
其中:企业完成的成果(项) 718 158 663578545258197
企业成果所占比重(%)
18.1522.1
18.7
17 15.9
11.2
研究机构完成的成果(项)18732104 1300
1252
1441
432707
研究机构成果所占比重(%)
48.167
43.3
40.6
44.9
26.7
40.3
省部级合计(项)32653
3338432916 30230 31000 31000 30556
其中:企业完成的成果(项) 93819866 11114 10097 8536
89752 8655
企业成果所占比重(%)
28.729.6 33.8
33.4
27.5
28.9
28.3
研究机构完成的成果(项)10990
1132810890 7255
9266
9884
11049
研究机构成果所占比重(%)
33.733.9 33.1
24 29.9
31.9
36.2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8)第190页
如果科研机构的整体优势和资源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重新配置,将这部分游离于企业 之外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或改制成为企业和原有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整合,则社会创 新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地方技术开发类研究机构转制后,科研机构满足市场需求的 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明显增加了。
1.存在的现实问题
地方科研机构转制后,由原来的事业科研组织体系转变为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并希望 发展成为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组织。但是,长年积淀下来的观念问题和体制弊端 ,以及沉重的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使得大多数转制科研机构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科研 机构转制改革后,面临着生产物质产品和各类研究成果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是生产的产 品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成果本身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直接进入市场,推 动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但现实情况下,地方转 制科研机构并不能担当双重角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实际上没 有什么可称道的资产,实验室、设备、办公楼大都是多年未更新。真正值钱的只有两个 :一是成立时国家划拨的一块地,但不能随便动;二是人,特别是骨干和带头人,只要 他们在,就是最有效的资产,但这是一笔无形资产,很难量化。让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形 成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决非一日之功。当前,转制科研机构突出 的问题应引起特别的关注。
(1)管理模式不适应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庞大的国有科研机构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执行政府职能的稳定 队伍,一直沿用事业性单位的管理体制,强调“集中计划,集中监督”。转制以后,由 于管理的惯性作用,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能力较 弱。
(2)资源配置不合理
科研开发力量分散、重复的状况还很严重,大多数地方转制科研机构缺少可以规模化 的核心产品,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地方转制科研机构成为企业没有一定的规模 就没有经济实力,就难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就很难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3)激励制度不完善
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和实施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不完善,或虽然有制度,但很难操 作。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的不合理,使得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效率很低,科技产业化 的进展缓慢。
(4)缺少凝聚力
由于人才流动成本的不断减小和个人利益导向的加强,地方转制科研机构的激励机制 未能进行有效调整,缺乏凝聚力,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加之原有的管理模式 不利于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导致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科研骨干流向高校或其他 组织。由此导致技术的不合理扩散,给转制科研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2.发展的制度困境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不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来 组建和发展的,而是依赖政府政策组建的国有企业,投资权、资本经营权仍受政府控制 。在出资者、经营者的权益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组建和发展企业,不得不接受政府对企 业发展的安排。由此,暴露出的制度困境日益凸现。
(1)政策导向因素
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换滞后,不能依据市场结构、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经济 技术发展特点来制定产业政策,以引导地方转制科研机构的发展;或因企业的产业发展 方向不明确,仍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出现新的分散投资,形不成应有的经济 规模。
(2)组织协调因素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依然处于宏观与微观、条块分割等诸多体制矛盾的交叉点上,其发 展牵动大量体制的、政府的和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许多障碍仅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 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也就成为影响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发展规 模经济的重要因素。
(3)投融资体制因素
转制科研机构发展规模经济,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解决发展与资金紧张的矛盾十分 重要。单纯靠内部融资体制,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扩大自己,是“滚雪球”式的自 我发展,速度慢,且很难达到发展的要求。
(4)知识转移困难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聚集知识和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没有创造这类 知识群体的转移环境,这类知识很难转移到另一个企业组织。由于地方转制科研机构的 知识体系具有各自发展烙印,特别是隐性知识,更不易传播和共享,从而出现知识转移 困难。
分析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影响因素,不论是管理上的还是制度上的问题,可以认为问题 源于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资源配置中,资源的所有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并承担着无限责任 ,而资源的受益者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责权利的不统一,势必造成资源配置的 不合理,从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与区域创新的主体地位不 协调。这是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转企后仍然面临的困境。而要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必须要有 制度上的保障,现代产权制度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要求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也是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在发展中的根本制度保证。
二、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 化的决定》精神,加快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 果产业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的通知》,《通知》就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做出原则性规定:明确转制科研 机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并根据自身特点,依法进行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 将转制科研机构改制成为多元化股权的公司制企业。就允许职工个人自愿投资入股、鼓 励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持有较大比重的股份、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发放经济补偿金、 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多种方式处置,以及知识产权确定产权归属和对有贡献的职工,特别 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激励等问题都做出了规定。
该政策性文件所涉及的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中许多根本性问题,在科技界,特别是转 制科研机构形成的振荡是无形的却是深刻的。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改制——地方转制科研 机构这一层面整体的产权制度改革。
2.产权制度改革的内涵和特征
(1)产权的概念
产权问题是最为重要的经济问题之一,它是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的一个基础,根据一 般的解释,产权是指所有权,特别是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支配和收益权等。当前转 制科研机构改革中使用的产权概念比较普遍地认为:产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概念。它是 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一般情况下,产权是与经营性资产相联系,相关的投资主体向企 业注入资本金,就在法律上拥有该企业的产权,成为该企业的产权主体。
(2)产权制度
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权制度,企 业就不可能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讲,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 制度,称之为现代产权制度。归属清晰是产权制度的基础。
(3)产权结构多元化
现在普遍认为,一元产权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只有多元产权结构才适 合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把多元产权结构作为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结 构多元化的实现方式:①产权清晰到自然人,每个自然人都作为产权拥有者。②引进新 的战略投资者,方式有三种:一是增资扩股;二是出让产权;三是资产置换。由于前两 种方式需要新的战略投资者,而后一种采用相互划账的方式,不用新的战略投资者,因 而实行起来比较容易。③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实际上等于为企业产权增加了一个主 体。
(4)产权组织体系合理化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组织的关键就是要看这个企业所经营的产业状况,以及企业的 生产力水平。现在产权的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一种是股份有 限公司。当前正在进行的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中,一般选择由职工自然人产 权、国有法人产权组合;在组合体系中以国有法人产权占主导;在组合中以有限责任公 司为主。
总之,以技术入股、技术持有人和管理人员持股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制,以实现产 权多元化为重点,希望能通过产权多元化,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激发地方转制 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这也是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实证分析
1.政策环境
2003年7月河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 和规范了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意见》指出,坚持实事求是、一所一策、因 所制宜,规范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转制科研机构占用的原划拨土地,只要不改变土 地用途,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在国有资本退出时,国有职工全部终止与原转制科研 机构的劳动关系,取消国有职工身份,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及相关的鼓励措施 。全省确定的首批省属27家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河南省地方科技 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性突破阶段。
2.改制的目标模式
河南省地方转制科研机构选择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样可以 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走向市场的诸多体制障碍,可以实现政资 分开,为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转换 经营机制并不是靠任何个人的愿望就能实现的,必须以企业制度为载体。通过公司制改 制可以引入包括非国有股东在内的多元股东,尤其技术和管理骨干持股,改变股权结构 ,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地方转制科研机构原上级主管部门仅以出资股东的方式行 使所有权,实现政资分开,使公司的目标着眼于经济效益。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建立使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与相互制衡的体制。
河南省科学院在全国15个省(市)地方科学院中率先改革,整合所属9个技术开发类科研 机构组建河南省科高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同时又对9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 再进行分立改制,组建由职工自然人和国有法人共同投资、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 ,并与原转制科研机构同名注册。主要做法有:
一是转制科研机构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关系,给职工发放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 发放标准,按解除劳动合同前个人12个月平均工资,每满一年工龄发放相当于一个月的 经济补偿金,发放时实行就高原则,但最高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为限。
二是转制科研机构原使用的土地,改制后的企业可以继续以划拨土地的方式使用,或 以土地作价作为国有股权投向新组建的有限公司。
三是转制科研机构经评估确认的国有净资产,除按政策规定需要提留和扣减外,剩余 部分作为国有法人股等额投入到新组建的有限公司。
从河南省科学院所属8家转制科研机构已经被批准改制实施方案的统计数字(表2)发现 :
表2 新组建公司股权结构(单位:万元)
单位名称 总股本国有比重(%)自然人比重(%)
化学所有限公司 500 170 34 330
66
同位素所有限公司
500 170 34 330
66
能源所有限公司 260 88.402
34 171.598
66
物理所有限公司 430 150 34.88 230
65.12
生物所有限公司 1600 640 40 960
60
冶金所有限公司 200 68
34 132
66
化工所有限公司 500 170 34 330
66
商科所有限公司 200 68
34 132
66
资料来源:各单位实施方案
河南省科高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法人投资,在改制后的新公司中具有相对控制 权,从国有法人投资比重看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主观因素。从而也说明国有资本在一般 性竞争领域退出的现实难题。
自然人投资指原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职工通过认购新公司股权成为公司股东。投资资金 来源主要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等额受让国有净资产方式出资和货币资金。职 工持股股权结构可以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职务和职称等因素来确定。
3.几个关键环节
(1)前提工作
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虽然在2001年转制时做过一次,但不彻 底,不少闲置多年甚至毁损的固定资产以及长期积累的呆账坏账,以虚充实为转制科研 机构的资产。因此,公司制改制时必须做好清产核资产评估工作。该项工作在原主管部 门、省财政和国资委等部门组织下进行。遵循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2)基础性工作
产权界定是划分财产所有权明晰的基础性工作,是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 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法律行为。此项工作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无形资产的界定。河南 省规定授权新成立的公司继续使用原转制科研机构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无形资产, 在实际操作中,评估价值最后无偿划转新公司;二是关于新增资产的处理。规定自1992 年以来,除财政拨款外形成的新增资产,提取30%的额度,以股份的形式按单位职工贡 献大小奖励职工,该股权只有分红利权,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
(3)适当调整净资产量
适当调整净资产是减轻转制科研机构负担、推动改制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基本要求。从 表2可以看出8家单位的国有净资产投资额都已作出相应的调整。调整主要是剥离非经营 性资产、核销不良资产、提取职工身份置换补偿费等,但要注意的是必须依法进行并报 经省财政和国资部门批准。这是为科学合理真实地确定企业初始资本和安排股权结构的 依据,也是推动改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4)产权多元化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多元化。因此,在改制时,可根据 转制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科技人员与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幅降低国有股比重。既 要防止股份过分集中,又要避免强制职工人人持股,并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
4.存在的问题
(1)操作简单化,没有循序渐进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新公司是一项专业性强、政策性强、错综复杂的 工作。一个企业的改组从开始到完成,少则半年,多则几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简单 化地规定统一的时间进度、统一的股权组织结构。在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有可能将一个病态企业或残缺不全的企业推给内部职工。组建新公司也应像我国渐进式 改革那样循序推进,成熟一个改组一个。虽然可以交叉进行,但不可齐头并进,切忌一 窝蜂和操之过急。
(2)职工持股的平均化和非制度化
由于职工投资改建科研机构,在河南省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难免采用以平均摊派 的手段要求所有员工出资入股,或实行差距不大的平均持股。这不利于调动经营者、技 术骨干、管理骨干和职工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体制。这样做也违反了职工投 资自愿的原则。同时不论条件是否成熟,为了响应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或政策的要求一哄 而上,给改制工作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结果是问题并没有解决,麻烦倒添了不少,使职 工持股成为形式化。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关于职工持股的法律规范,而《公司法》对 于股东人数有限定,地方转制科研机构职工持股人数往往较多,超过法定人数。虽然可 以采取职工持股会的形式,但该组织的性质和运作机制存在较大分歧,操作中有许多政 策障碍;二是职工持股股东在公司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手续时,在法律规定的股东人数范 围内,采取显名股东登记,其余股东自愿与显名股东合并,但其法律地位难以确定,容 易引发矛盾和问题。
(3)股权结构不合理
在8家单位的股权结构设计中,由于诸多的现实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因此,反映在改制 中国有股仍然占主导地位,职工个人所持股权最多仅占总股本的1%~3%。小股东的“搭 便车”现象,既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更不能调动经营者和科技骨干的积极性, 另外实行了新平均主义,普通员工和经营者的股份没有多大差别,形成了新的大锅饭, 对经营者没有激励,也就没有风险,在市场竞争面前,不会有多大起色,这就是企业的 归属问题。
(4)股权结构设置没有反映人力资本的要求
人力资本表现为人,但属于资本性质,它和货币资本具有同样的功能,是创造企业利 润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人力资本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既然是资本,他的收益就 不只是工资,还应包括产权的收益、激励和奖励。但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有政策规定, 但难以确定数量化的标准和人员。因此,在各研究所有限公司股权结构设置中没有反映 人力资本的要求。
(5)大股东担心丧失控制权
虽然中央和地方已有规定,凡是一般竞争性的企业,都要实现产权多元化。但原有上 级主管部门又担心害怕丧失控制权,就又在多元化产权结构中强调一股独大。结果导致 一些单位拥有大量资产却没有钱花,因为资产不能流动也不敢流动,一旦流动就害怕不 能控股了,失去了对原有企业的控制权。除职工持股外,往往排斥吸收、合并、重组行 为。在实际中只有实现控股权的流动,才能保证地方转制科研机构的生存活力和发展。
(6)内部人控制问题
新组建的有限公司,其大股东是原主管部门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科高产业集团有限公 司(国有独资企业)。由于河南科高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南省科学院是完全重叠的机构 ,本身定位不清,事企不分,具有强烈的政府捏合色彩,政府对国有资产通过划拨方式 ,把多个转制科研机构归堆、捆绑起来组建而成,而非自生式,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而 成。原主管部门在各个新公司总股权中比例最大,由于这种股权属于国家所有,且国家 也难以对管理做出评价和奖惩,使得大股东明显缺乏监督公司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小股东既无监督公司的制度保证,也无监督的能力。导致对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不 健全,这样必然导致公司行为更多地体现了经理人的意志,而非股东的意志。
地方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 程。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选择切合自身特点的产权组织方式和内部治理结构,确定明确 的发展战略和合理的经营模式。现代产业具有精细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特点,技术的钱 、品牌的钱、服务的钱、融资的钱,企业想全部赚到那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因此,发展 的战略和模式等问题,需要今后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与完善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