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民主政治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政治发展中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人类新型的政治文明。它着力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着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与政治文明密不可分。人民民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依据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的政治理念所设置的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它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从政治上显示出社会主义的重要属性和优越性,而且还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激活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入口处,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 发展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进行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党和国家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方面取得了坚实而有效的成果。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领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好的政治 理念、制度环境和政治实践条件。因此,党的十六大把政治文明建设凸现出来,并把它 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三 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 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物质文明成果为谁享有的 问题,并为其发展创造和谐的、稳定的、有序的政治环境,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的 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三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健康发展,都会影 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那么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之间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它不仅带来了诸多政治性问题,而且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形成了制约。因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民主、法治国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就成为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这在我国已经加入WTO,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条件下显得尤为紧要。必须看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进行的。中国的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敌对势力会利用其推销它们的 政治价值理念,试图使我国走西方民主的道路,这是回避不了的政治挑战。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是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 的发展为大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各种政治观念、政治文化、政治实践的 迅速传播与广泛交流成为可能,这也给我们政治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的环境下进行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结构多元化 ,社会也从以前的一元化社会变成了多样化的社会,人们对民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些与新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提出了经济和政治 上的各种要求;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中被边缘化了的弱势群体,面对贫富差距的扩大 ,产生了相对被剥夺的离心情绪。不同阶层间经济利益和社会政治地位的变动带来了磨 擦与激荡,在政治上多表现为对现实权威的挑战。而对这种多元社会结构中的多元利益 群体的整合,只能采取民主协商与妥协的方式来解决。“一旦民主政治不但成为受治者 对执政者的合法性要求的尺度与标准,而且成为社会整合所必须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发展与民主化就具有了正相关联”。[1]因此,建设政治文明,推进民主化进程, 建设法治国家,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任务 。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障碍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必须冷静地分析、研究我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课题、需要消除的障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步推进,才能取得实效。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1.封建遗毒的影响。我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的旧思想根深蒂固,它不可能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自行消灭。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发展的今天,它仍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来表现自己,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说是一大障碍。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专制,掌握着无限的不受约束的政治权力,人们畏惧王权,个人没有独立的政治人格,缺乏人权理念。这使得我国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还残存着个别领导者以父母官自居,把公共决策权视为私人权力,民主集中制时常遭到家长制、一言堂的挑战;为数不少的群众也缺乏民主决策意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要求,缺乏政治参与意识。一些公职人员缺乏权力受托意识,把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归之于自己的上级,特别是提拔和任用他的上级,他们的行为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来说,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2]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远不止这些。封建遗毒的存在,直接窒息着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使,压抑着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发挥;妨碍着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形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3]
2.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病。实践证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但不可否认,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一是权力过于集中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在政治领域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权力仍然在主导和运作社会;权力的过分集中使权力间缺乏应有的制约,以致一些官员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到处寻租,加剧腐败行为的发生。权力过分集中造成政治关系单一,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与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特别发达,人治色彩浓厚,降低了社会稳定的安全系数。第二,监督机制虚置,政治监督不到位。监督必须是双向的,即在政治体系中每一个要素既是监督的主体又是监督的客体。我国的政治监督系统从表面上来看很完备,但在运行上还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影响了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政权组织系统内部的监督受到重视,而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则很薄弱;在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只有前者对后者的监督,没有后者对前者的监督;在国家机关内部,虽然在形式上规定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但自下而上的监督由于缺少切实措施而难以发挥作用;在政治监督系统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造成政治权力运行中的“失监”和“虚监”现象严重。第三,民主政治缺少程序的支持。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是按程序办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着重视实体民主,轻视程序民主;注重民主的内容,忽视民主实现的形式的问题。由于程序民主的不完善,加大了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人民群众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建立、民主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影响了民众民主权利的实现。
3.国民文化素养不高、人口众多。政治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而且需 要国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支持。公民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不能真正参与国家管理。 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即使处理最简单的国家事务也必须有文化。目前我 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2年,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他们民主权利的行使。同时 ,我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国,相当数量的群众缺乏民主知识、民主经验、民主训练,干部 群众的民主与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制度意识,人治思想突出,与现代民主对主体的要求 不相称。政治文明建设同人口数量相联系。政治文明建设要求吸收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 社会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在较大规模的社会中。我国拥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人口大国 ,这对于提高国民的政治参与率,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课题。这些都 是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
如何科学地选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取向,合理地安排民主政治建设的步骤与进程,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政治文明建设既要从国情出发,又要积极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要有长远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把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夯实民主政治的基础,为政治文明建设增加动力。市场经济以个人为活动主体和利益本位,它解除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是独立的主体,自由发展的主体,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是发展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但造成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的普遍增长,文化繁荣和科教事业的发达,而且造成人们普遍的联系,视野的开阔,多方面的需求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创造经济文化条件。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主体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等,这些观念只能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实践。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肃清封建遗毒,摧毁各种特权思想,使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塑造社会;只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环境和氛围,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开辟道路。因此,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夯实政治文明建设基础。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人口众多,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领导,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协调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利益,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懂得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就不懂得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就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政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党领导、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而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是一致的。同时,党的领导要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治国的基本方略,它把党的意志、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撑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架构,它 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开创了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新境界。
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体制条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共产党要依法执政,即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立法建议,从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和主张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党要有效地将自己的执政意图和主张加以贯彻,必须通过国家各职能权力机构行使法定权力。因此,要认真研究解决党的领导体制如何与依法治国要求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党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原则,依法加强对国家政权组织的领导,而不是把什么权力都集中到各级党委手里。要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党委要支持各方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实现党的主张。其次,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度。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而要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充分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宪法权利,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生命线。要在广泛而真正的民主选举基础上,建立权力组织和机构,产生人民代表和领导人。因此,要以参政议政能力为标准选举人民代表,并使代表真正代表选民的利益,反映选民的愿望和要求。要从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能利用各种合法渠道自由地发表意见;同时要努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心。第三,政治体制改革要以建立法治国家为目标。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石和保障。实施依法治国要完善立法,健全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执法,实现司法公正。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要完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有必要建立宪法监督制度,以保障宪法准确实施,实现立宪目的。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确立根本 的政治制度和根本的政治原则,而且还要有完善的具体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法律程序。 有了这些,民主政治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特定规范的可操作的政治活动方式。在此条件下 ,才能保证科学设置权力,规范行使权力,实现政治管理的规范化,进而实现人民当家 作主。从目前我国民主建设的现状来看,着眼点应放在对程序民主行为的规范上,尤其 是要规范党政干部程序民主行为。党政干部依照程序使职权和参与政治活动,就会在全 社会形成按程序办事的风尚,进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4.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历史证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使权力结构本身形成严密的制约和监督。因此,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执行等环节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除属国家机密,凡可以公开的事项都必须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群众舆论监督,这是政治监督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根据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否决权和对执政党的执行宪法、法律的监督权,确保执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不是临驾于法律之上,防止党走向集权和专制。要加强党内监督,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按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办事,杜绝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要充分发挥各监督机构的综合效能,改变单兵作战的状况,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同时要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明确监督者的职能边界,规范监督工作程序,落实违规操作、执法犯法的责任;要重视监督机构间的交叉监督,努力消除各类官员对监督工作的不正当的干预。要疏通各种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参与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手段的作用,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只有各种社会组织、利益群体都能自主地、独立地实施对国家的监督,权力的滥用才能得到制止。因此,要尽快出台《监督法》,使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5.推进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入口。执政党掌握着事实上的很大的公共权力,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制约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因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把发展党内民主放在首位。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努力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认真落实党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权利。最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差额选举范围,尝试直接选举方式;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虽不是国家制度方面的民主,但它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得比较紧,人民群众有着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这对于增强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民主素质和能力,推进基层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扩大基层直接选举的范围,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民主监督,促使他们尊重民意,善待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基层民主发展起来了,国家民主建设就有了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