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
输血史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除了全血采集、输注之外,成分输血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这就包括本文研究的单采血小板,其能够针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挥充分的疗效。但是,单采血小板的时间长,血液体外循环量大,由此,我们针对具体采集情况进行了研究。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单采血小板的178例献血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其外周血溶血率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单采血小板的178例献血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82例,患者年龄在20-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6±4.1)岁。从捐献情况上看,捐献1个治疗量的有100人,捐献2个治疗量的则有78人,所有选学者军知情,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此外,所有献血者的上次献血时间均在2周以上,且1年的献血次数不超过24次,献血量低于10L。献血者身体健康,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功能正常,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
1.2 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的血小板采集方式需要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并结合一次性血液成分分离管路,配套材料,备注要患者基础情况,并有专业人员实施操作。在溶血率的计算上,在采血前、采血完成并完成剩余成分输注后的10min,采集外周静脉血2ml,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将另一支实施FHb水平测测定,使用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试剂。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记录献血者的基础资料,并记录献血者的溶血率。
1.4统计方法
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在本次实验中,针对外周血溶血率采用计量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调查结果上看,采血后献血者的外周血溶血率有明显升高,即采集前为(1.63±0.42)%,采集后则为(3.42±0.52)%,差异显著。与此同时,女性献血者的溶血率高于男性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对于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和见血1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其外周血溶血率以前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献血者前后外周血溶血率情况对比分析(x±s,%)
3 讨论
溶血指的是红细胞受到了破坏,而血红蛋白会从红细胞溢出,并导致血浆中的FHb含量升高,人体的溶血率也会随着上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溶血率是低于4.5%的【1】。如果出现溶血问题,在严重时候会超出骨髓的正常代谢能力,此时会引起溶血性黄疸、溶血性贫血等,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紊乱,甚至会由此引起肾功能损伤,免疫力明显不足【2】。
溶血率是判断溶血程度的主要指标,而导致溶血率上升的因素多,包括毒素入侵等,临床单采血小板也是主要因素。这是由于血液处于封闭管路中,而分离操作属于自动化操作,虽然使用一次性用品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但是依然会影响溶血率。在科学的控制下,不会对献血者健康造成影响。而这个采血过程往往持续1-1.5小时,对红细胞造成了破坏,离心操作下献血者的血浆FHb含量增加,溶血率升高,这就会对其健康产生一定影响【3】。
从实验上看能,女性血管更为纤细,且用时更长,由此,血红细胞的破坏会更加严重。而大治疗量的献血者,从流程所需时间上更长,故而破坏也更为严重。
综上所述,采用单采血小板会对血小板样本内的红细胞产生破坏,从而提升外周血溶血率,而性别则是相关因素之一,女性高于男性。为了保障献血质量,对相关因素需要做好控制管理,确保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丁慧慧,单桂秋,李艳辉,丘金浪,马静.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4,27(03):284-285.
[2]伍娟,熊恺轩,孙革,王霞,田怡,张琳,孙雄飞. 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对比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4):2098-2100.
[3]李毅华. 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变化分析[J]. 青岛医药卫生,2019,51(03):228-230.
论文作者:伞金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献血者论文; 小板论文; 外周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红细胞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液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