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张志超

浅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张志超

(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中心学校,湖北 洪湖 433221)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的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做实验,对学生全面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可以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够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当然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实验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物理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重在落实,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老师和学生必要的支持。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大胆的探究和领悟。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态度;教学方法;落实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然而要真正的运用好物理实验、使学生真正达到实验的目的,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物理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画实验”、“讲实验”以及知识的讲解上。为应付考试而讲实验,只盲目的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实验目的、仪器、步骤、方法、现象以及结果,忽略了实验操作对学生动手、动脑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作用。老师的这种行为是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违背的,学生远未能达到物理实验本身的教育目的。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物理教师对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因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对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一、物理实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激起兴趣,必然产生探究反响,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它激发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导向、强化三大功能,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因而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情感的激发。

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前提,每当教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都尽量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我在讲导体的《电阻》时,事先根据导体电阻跟导体温度有关原理制作了一个教具“酒精灯点亮灯泡”。把两节干电池放到盒子里不让学生看见、把一小灯泡和一小玻璃条用导线串联起来,接在盒内的电池上。一上课,便问学生:“大家见过酒精灯能点亮灯泡吗?”全班学生回答:“没有”,接着我用酒精灯去加热小玻璃条,让学生认真观察,几秒钟后,灯泡亮了,这时班内顿时沸腾了,然后导入新课。用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了知识。再如,我在讲《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现象完全与学生之前的猜想相反。同学们看到后都迷惑不解,急着想知道答案,这时,我说:“这就是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作怪,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这些实验的引入,学生听起来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思维理解活动远远不如实验效果好。

二、教师切实重视演示实验,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哪些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生来说,他们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都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来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在于智力因素,而是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

物理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再现物理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鸡蛋、盐、水、玻璃杯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以用来做惯性、压强、浮力、浮沉条件等实验。惯性实验中,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把鸡蛋放在塑料片上。用塑料尺猛弹塑料片,塑料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力飞走,而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受力,因为惯性而静止,又在重力作用下而落入杯中。在此实验中,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并不是不受力,而是所受的力相对很小,可忽略不计。在做压强实验时,把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了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在做浮沉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为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还可设计瓶吞和瓶吐鸡蛋以及纸片托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

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解决缺乏实验器材的难题,更能活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想作好演示实验,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

三、学生做好分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实验活动开展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并且通过长期的实验活动,逐步提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三种方式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例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设置情景:“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不断地设置问题情景。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进行一些电路识别的专题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开展,体现了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张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浅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_张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