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青少年的心: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_青少年教育论文

关心青少年的心: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_青少年教育论文

关怀青少年心灵:我们如何做得更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做得论文,青少年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合格的师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需要强调和提倡。学校应为青少年提供光明的成长环境,每个个体都应得到尊重和爱护。

青少年求学阶段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中度过。教师是天天在第一线面对孩子们的人。所以对教师严格要求及教师自重慎独也就不容忽视。

不少校长表示,如今他们对自己学校教师素质评估最多说个“基本满意”,其实多多少少还是“不尽如人意”。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高级讲师陈小凤说:我们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但我们的生源并不十分理想,基本是成绩不够上大学的,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他们的成绩也属中下等,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这些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这个职业远不是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一般家长都不愿送孩子上师范。生源差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北京实验二小校长姚尚志把教师由低到高归纳了几个层次:能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型教师”,德智体有专长的“素质型教师”,讲课有个人特色的“风格型教师”,学识渊博、教法灵活的“学者型教师”。姚尚志校长说,“文革”前,这所小学够得上“学者型教师”的占三分之一,而现在这类教师可谓凤毛麟角。从事教育工作光有责任感是不够的。教育要讲究艺术性。能够当得起“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尽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但对他们的要求却无法降低。北京实验二小要求教师确立“一切为孩子着想,一切从孩子出发”的教育思想,主动适应学生。这个学校绝对不容许不尊重学生及体罚学生。一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教师提倡平等、民主的班风,不仅教师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向教师提出意见。有的班里有“悄悄话本”,挂在教室的前面,学生可以轻松、直接地把想法和意见反映给老师。

这所学校关怀孩子心灵成长所做最突出的一点,是确立了“培养成功者”的思想。教师在向孩子们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成功者。学校也对孩子广为表扬、奖励。共设刻苦学习、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拾金不昧等8个奖项。从学习到生活到为人处事,方方面面都让孩子有机会受到表扬。每学期这所学校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得到校级表扬。学校表示:我们要承认和肯定孩子的成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有进步、有收获,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学得心情舒畅,而不是让他们在倍受压抑的环境下失去自信。

北京一中虽说是一所普通中学,但他们在“人”的培养上确实很下功夫。他们提倡要为社会培养每一个有用之才,而不是只抓尖子、舍弃一大批。1990年这所学校推出了一个“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整体实验计划”,首家在中学里开办了小学部,以此尝试打破升学考试,让孩子学得更主动愉快。这个学校同样注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课程设制不仅紧跟时代,而且适合学生特点。开设了诸如计算机、外语、美育等学科,还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了“动脑与动手”、“做人与做事”等具体、实用且操作性强的学科。这所学校,校园中还设有“校长信箱”,学生们对教学及教师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可以直接与校长沟通。

这一代青少年需要切实具体的心理与人生指导。精心爱护之下,经历些风雨,也许更有利健康成长。

报载1995年9月17日,湖南省某乡中学不满17岁的学生毛小湖单向爱恋老师,并由“爱”到“恨”,最终向自己的班主任连刺13梭标,杀害了她。这是又一起血淋淋的极端事件。这样的极端事件实在是不该发生或应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亟需得到的心理指导可能并不亚于得到书本知识,但社会和学校往往忽略了这点。

去年“六·一”期间,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校长向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提出:现在是到了需要给学校配备心理教师的时候了。今天,面对变化很大的社会环境,面对传媒输送的大量信息,面对学业、家庭、人际等压力,青少年心理往往不堪重负。有专家认为,以往那种单一说教、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面对今天的孩子已显得简单苍白和效用不大。孩子们需要的是更切实具体的关怀和指导,青少年需要整个社会的留意和呵护。

目前,北京有20多所中小学开始了心理教育的尝试。北京一中的卫生室在配有保健医生的同时,还设了一名心理医生,以“知心姐姐信箱”及当面交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一些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家长学校”,请有关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向家长讲授青少年心理及辅助他们健康成长的知识。电视台等公众传媒也举办了一些如“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系列讲座,以此关怀和帮助青少年。

“孩子的事没小事。”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孙学策说,“我们首先应当告诉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人生。教会孩子们抒放自己。即使心里有了解不开的结,也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在学校里有了事情可以在家里讲一讲,在家里有了事情可以对老师讲一讲。如果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还可以对同学、朋友讲一讲。应教育孩子自杀和出走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应当让孩子有机会经历批评。尤其是那些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适当地经历一些批评,也许当生活的风雨真正来临时,他们自己便能有足够的承受力抵挡。”

青少年的问题很多要靠成年人指导解决。在“爱”的前提下,呵护青少年心灵,是否应该多一点信任与理解?

事实上即便我们的师长充满了爱意,孩子们得到的指点也并不一致。这就涉及到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指导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说这个“标准”本身就不是单一性的。因此具体操作,即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缺憾仍然很多。

北京22中学的特级教师孙维刚是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他在实验班尝试自成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自创了一套“数学结构教学法”,令学生成功地掌握了数学这门较难的学科。他的学生在全国及国际数学比赛中屡屡获奖,上一轮实验班1992年参加高考时,除一名同学外,全班上线,15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说孙维刚从事的是“封闭式教育”。他要求班上学生一律短发、不早恋等。孙维刚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事先强调了这些问题,班上目前确实没有早恋等现象出现。男女生关系也比较单纯,除了学习及班务的一些必要交谈,男女生并不过多说话。我对同学们说过,如果是一名男同学帮另一名男同学解题,有的只是友谊和谢意;但如果是一名男同学常帮一名女同学解题,谢意之外也许会有另外一层东西。所以提醒他们平时注意避免。孙维刚向学生提出3条标准:一是做诚实、正派、正直的人;二是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三是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说到第三条,孙维刚略带反思地说:“有一点我可以说是做得不够。我年轻时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而且从中获益匪浅,但我却限制我的学生看小说。我担心孩子缺乏辨别能力,会走弯路。即使象鲁迅作品如《肥皂》那样的,学生也许会受到一些不太好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孙维刚应当说是一位成功的教师,而且恰恰出于对自己学生的深爱,他小心谨慎地回避着那些青少年成长中很难彻底回避的敏感问题。

早恋一向是青少年教育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未雨绸缪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处理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政教主任王玉清说:我不同意把男女生之间的好感、友谊看得特别严重。只要不影响学习、班风,我们不应当过多干涉和简单压制。粗暴对待也许反倒令事情走向反面。十五六岁少男少女间真挚的感情是值得珍视的。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把朦胧的恋情变成相互激励和相互帮助。

王玉清还是一位16岁男孩的母亲,在家里她同样尊重孩子。除适时告诉孩子一些青春期心理知识,孩子的信件从不拆阅,与女孩子通电话也从不干涉。有一天王玉清发现孩子的抽屉上了锁。王玉清请求孩子打开抽屉让她看一看。孩子打开了抽屉,她看到不过是几本平常的课外书。她明白了孩子锁着的并不是秘密,而是一份成长中朦胧的独立感。王玉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爱孩子,但一定要理解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一份更广阔的天地。”(续完)

标签:;  ;  ;  ;  ;  

关心青少年的心: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