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路径与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路径与改革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改革发展论文,路径论文,信息传播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就高校学报如何走出困境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走市场化之路,从主办高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力争双效双赢。其二,走专业化之路,彻底打破综合化所造成的千刊一面的局面,打造“名刊”。其三,走特色化之路,依托本校、本地的教学科研优势,在内容综合化中推出“特色栏目”。其中的第二、第三种观点和教育部的“走整合之路、联合之路和内涵发展之路”的意见是吻合的,也体现了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上、中、下”三策的精神,支持者甚多。然而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市场化改革非议较多,专业化发展则阻力太大,而较为保守与稳健的特色化之路又难以摆脱闭门办刊所导致的雷同与质次的痼疾。人类对传播过程的认识,是从孤立到系统、从单向线性向循环性及螺旋性、从静态向动态、从要素性到结构性、从表象到抽象不断深入的,但不管怎样,信息始终是传播过程中的核心要素。高校学报作为“反映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原初更多的是组织传播,即组织内师生间及组织外高校间的切磋与交流,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高校职能的延伸,高校学报的内涵与功能都有了新的发展,具备了更多的大众传播的特性。如传播机构的组织化、传播人员的专业化、传播技术的多样化(邮发与网络传播)、受众的广泛(高校师生与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等。所以,从分析高校学报所载的信息内容着手,理清信息传播的路径、价值取向及相互关系,也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的内容、路径及其价值取向

就像任何一种概括都会引起一定意义的丧失,分类也将造成边界划分的歧义,但它们对更好地说明问题又是必须的。这里,笔者试将高校学报的信息分为三个部分:宏观与前沿研究、校本微观研究、区域应用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每一种信息的传播路径以及我们应有的价值取向。

1.宏观与前沿研究—向上—交流学术成果

高校学报信息中的宏观与前沿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超越于本校的宏观研究,或着眼于学术前沿的研究;二是校外作者的优质稿件,同样是宏观与前沿研究(这里的“宏观”是相对于一校一地的区域性而言)。学报刊载宏观与前沿研究论文一方面是学术研究自身规律使然,没有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就没有提高,另一方面是高校展示实力、塑造形象、谋求发展的需要。如最早以“学报”字样为名的高校学术期刊《清华学报》,其办刊宗旨中就有“互相交换、互相观摩”之说。很显然,这里的学术交流,送出去的是“宝”,代表着本校的最高学术成就,取来的是“经”,为的是有益于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这也是笔者用“向上”来命名这一传播路径的用意。

2.校本微观研究—向内—扶助教学科研

高校学报很多在取得正式刊号之前多为内刊——供内部教学科研信息交流之用,或是校内同人刊物,如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创办的《北京大学月刊》是作为“本校教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披露心得之机关”,由各研究所主任轮流编辑,学生也可自由发表言论。虽然现时的学报都有了公开的国际国内刊号,时代的发展使得科研对外交流的需求增强,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信息其针对的问题、服务的读者及效用的发挥都局限于校内,诸如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本校管理漏洞的解决措施、为了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所提出的建议等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本微观研究。这些校内微观研究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路径主要是向内的,其价值取向主要是调动起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本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校发展。当然,一些名牌院校的校内微观研究会受到外校的关注与借鉴,同类同层次的院校间的校内微观研究也有相互取长补短之用,但就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编者的传播目的来说仍是向着校内的。

3.区域应用研究—向下—服务地方建设

随着社会服务成为高校的第三大功能,高校对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负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社会尤其是区域建设一靠人才保障,二靠技术支持。作为这种功能的体现,高校学报必然会刊载一些与地方建设相关的科研成果,其作者既可是校内的也可是校外的。这些成果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加快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有益于地方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领、促进地方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对学报而言,既“扩大了高校学报的发展空间,又能提高学术水平,进而办出特色”。这里传播路径的“向下”只是着眼于成果的应用性而言,并非低下之意。

二、学报信息传播路径间(内)的互动性特征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因其信息本身的特性而具备了向上、向内和向下的流向,以及交流学术成果、扶助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建设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是,无论是每一个传播路径内的传受两端,还是这三个传播路径之间都是双向的互动传播,而非单向的线性传播,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体现于两个层面:

1.每一个传播路径内的传受互动

电子工程学上的“反馈”理论的引入,使得传播过程的研究突破了“单向直线性”而变为“双向循环性”。宏观与前沿研究丰富了学术成果的交流,校内微观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区域应用研究服务了地方建设,反过来,学术探讨与交流会不断提升宏观与前沿研究的水平,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则促使校内微观研究水涨船高,地方建设也为学校的应用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当然,这是理想中的“正反馈”,也是学报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的。

2.三个传播路径间的转换互动

宏观与前沿研究代表着校内外的优秀学术成果,是校本研究的理论升华与努力方向,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有着积极的引领与滋养作用。区域应用研究不仅仅是高校以高新技术与先进理念服务社会的体现,同时地方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也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完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校本微观研究则是前二者的“本”、“源”,是对“输入”进行加工的“熔炉”,也是产生“输出”的创新创造之所。因此,高校学报首先要与校内教学科研人员形成良性互动,革除行政官僚作风,让大家来办学报,把学报办成大家的,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学者的主人翁精神。恰当地把握好这三者间的互动性,可以使打造“名刊”者有坚强的科研实力做后盾,减小不必要的阻力,也可以使走内涵发展之路者上下贯通,办出活力,凸现特色。正如周祖谦在谈改革《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经验时所说:“以所属院校现实的和潜在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为支点,综合各种相关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探索。”

三、对学报改革发展的几点启示

1.首先要整体把握,克服片面发展倾向

无论是宏观与前沿研究、校本微观研究还是区域应用研究,都应是高校学报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拥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若人为割裂,取其一而舍其余,则会损害学报整体功能的发挥,而这正是当前学报界存在的较普遍的弊端。学报的市场化改革意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但由于其在市场上的不完全主体地位(从属高校),动力不足,压力嫌小,最终往往是牺牲了学报的向上的交流性,突出了向下的服务性,学术质量成为交易砝码,只能靠卖版面为部门增加一点福利而已。学报的专业化发展旨于打破学报内容综合化的格局,但其在照顾到了本校优势学科或专业的同时,必然损害到其他弱势学科或专业的利益(学报往往是他们极为宝贵的甚至是仅有的成果展示的平台),改革的阻力自然不小,从学校方面来说这一改革无疑窄化了学报这一媒介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整合与联合的过程中有的学校甚至会失掉这一媒介),改革得到的支持亦有限。正确的对策应该是,有强势学科的高校,可单独或联合其他高校另创专业期刊或技术类社会期刊,没有这个条件的可在综合化中打造特色栏目。高校学报如果保留“学报”之名,在专业性上“与专业期刊争雌雄”,在实用性上“与技术类期刊比高下”,除了会损害学报媒介整体功能的发挥外,其竞争力与实践效果也是值得怀疑的。

2.学报特色化发展必须在互动性上下工夫

学报特色化发展之路是有重点地全面发展,为何难见成效呢?关键仍是办刊人对学报信息传播的特点没有辩证地把握:要么是囿于学报作为高校的一个部门、一个载体的从属特性,陷入校内的人情关系网,将学报变成了评职称的工具,无意也无暇经营“特色”;要么是迫于挤进“核心期刊”行列的压力,盲目拉外面的优稿、名稿,脱离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特色化发展缺乏基础与支撑。他们共同的特点造成了信息传播中互动链条的断裂:学报没有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校内教学科研人员也没有关心、支持、参与学报发展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报自身被边缘化,又何谈创品牌,办特色,为学校发展做贡献呢?因此,学报特色化发展必须在其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上下工夫,以自身的主动性调动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办刊的积极性,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促成公开、公正、公平的学术风气,既要重视单个传播路径内的传受互动,努力促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又要着意经营三个传播路径间的互动,保障学报信息传播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3.要有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

整体性与互动性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发展性则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的路径及其价值取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丰富起来的。高校学报在其创立之初,主要是在校内传播,为同人刊物;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研校界、国界的打破,向上进行学术成果交流的需要日益迫切;再后,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情况下高校“象牙塔”地位受到冲击,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得以生存与发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必然要求增强向下的区域应用研究。相当数量的专家办刊模式中重理论轻应用,孤芳自赏忽视交流的现象便是缺乏了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感。(2)高校学报因其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信息传播的路径与功能应随之不断加以调整。从一所专科院校到一所综合性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从市属高校到省属高校再到全国性高校,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的三条基本路径虽然不变,但传播的信息内容、所服务的对象应随之而变。(3)各传播路径之间也在互动,也存有相互转化的一面。区域应用研究特色化发展之后,在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也就具备了向上交流推广的价值;交流的学术成果,通过与本校的教学科研与本地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也往往会内化与转化为校内微观研究与区域应用研究的内容,从而形成新的发展态势。

高校学报的信息构成决定了其传播的路径和应有的价值取向,各信息间的互动性是其传播的首要特征,弄清楚了这些并不是说觅得了改革的一剂良方,因为高校学报的改革还受着主办方高校、管理方新闻出版部门、社会大环境中职称评审制度等因素的强力制约,但掌握基本的规律仍然是有助于澄清学报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假象与偏颇的。

标签:;  ;  

信息传播路径与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