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来源的俗语(抵押贷款,大班,白兰地,堤坝,腰果,开心果,出国留学,星期日,附录)_腰果论文

常用词语寻源 (按揭、大班、干邑、提子、腰果、开心果、留学、周日、阑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心果论文,干邑论文,腰果论文,阑尾论文,大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真相”的词。我们的辞书在各词之下又没有“词源”一栏,所以查词典的结果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小型辞书可以不设“词源”栏,但是作为大型辞书,就不能不考虑了。汉语的词汇中,合成词占了绝大多数,分析词源并不困难,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却没有“词源”这一栏。本文打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真相难明的词作一点调查和思考,并求正于大方之家。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成为引玉之砖,使汉语的词源研究工作受到应有的重视。

按揭

近年来,房地产业日见兴旺,买房的用户若不能一次付清款项时,可以向银行贷款,而用所买的房产作抵押,这就是按揭。然而为什么要叫按揭?“按”和“揭”跟抵押贷款又有什么关系?却似乎没有人作过深究。

查遍了所有能够找到的词典,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一般词典根本没有这个词,唯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当代港台用语辞典》有“按揭”一词,但也只说是抵押贷款。

看来“按揭”这个词是从广东话里借过来的。但是问了许多广东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叫按揭。最终在香港找到了澳门出版的《中葡辞典》,这里的“中”当然是中文,但却是广东话。其中“按揭”一词对应的葡萄牙语是hipoteca,而“按”字也有hipoteca的意思。hipoteca就是抵押贷款。在广东话里,“按”有抵押的意思。向别人借钱而以实物作抵押时,可以说:“这只手表按给你,借一点钱给我吧。”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话和吴语地区的人都说“押”,而不说“按”。然而hipoteca跟“按揭”之间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因此可以认为,“按揭”是半音半意的外来词,就像“啤酒”、“卡车”一样。“按”是表意,“揭”是表音。所不同的是,“啤酒”、“卡车”是前音后意,而“按揭”则是前意后音。

大班

在国内,用“大班”做商标的招牌的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大班”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国内所有的词典都没有收这个词。有的人因为美国曾经拍过一部名为《大班》的影片,而据说其中有半裸体的镜头,因此猜想“大班”一词可能跟色情有关。这实在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大班”一词也是广东话。在《中葡辞典》里,“大班”一词对应的葡萄牙语是一个词组:Gerente principal。Gerente是“经理”,principal是“基本的”。跟其他拉丁语族的语言一样,葡萄牙语中定语的位置往往也在中心词的后面,因此Gerente principal就是主管(基本)经理,或是部门经理,但不是总经理。 总经理是Gerente geral。所谓大班,可以理解为大领班。由此也可以知道,“大班”这个词不是音译外来词,而是意译词。

干邑

《光明日报》1996年6月7、8两日分别刊载长文《一半赠天使

一半留人间》上下篇。其中说到法国的白兰地和干邑:“法国法律规定,至少要符合以下两个主要条件,白兰地酒才有资格称为干邑,一是用法国科涅克地区出产的葡萄,二是经过严格的蒸馏过程。……经过两次蒸馏的白葡萄酒完全变了样,酒质清纯,味道可口,咂一口满嘴余香。干邑就这样偶然地被发现了。”可见干邑是经过蒸馏的白兰地,或是经过两次蒸馏的白葡萄酒。但是为什么要叫“干邑”,却是不得而知,作者对此没有说明,在别的词典或资料上也找不到答案。其实“干邑”就是“科涅克”,本是法国地名,原文是Cognac。

提子

许多人把从美国引进的葡萄叫做“提子”。有些葡萄干的包装袋上就写“美国提子”。新鲜的提子跟葡萄相比,水分较少而肉质较硬,但毕竟还是葡萄。然而葡萄为什么要叫提子呢?似乎也没有人去考究。既然是美国引进的,则“提子”可能是外来词。但是英语中“葡萄”一词的读音跟“提子”相差很远。经向香港的姚德怀先生请教,方知这“提子”也是广东话,本来叫做“菩提子”,叫“提子”是简称。菩提子本来是菩提树的果实,常用来做念佛的数珠,跟葡萄是毫无关系的,大概是因为形状相似,才把葡萄叫做菩提子的吧。

腰果

腰果的得名之由是因为它的形状像腰子,特别是鸡的腰子。然而它是舶来品,并非中国的土产。它的英文名叫cashew , 结腰果的树也叫cashew。但是“腰果”这个名称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从三十年代黄土复的《综合英汉大辞典》起,到五十年代郑易里的《英华大辞典》,一直到七十年代的《新英汉词典》,无一例外地把cashew译作“槚如树”。那么“槚如”又是什么呢?汉语中只有“槚”,没有“槚如”。《说文·木部》:“槚,楸也。”段玉裁注:“《释木》‘槐小叶曰榎。’郭云‘槐当为楸,楸细叶者为榎。’……按:榎者,槚之或字。”《尔雅·释木》:“槐小叶曰榎。”郝懿行义疏:“榎与槚同,字之或体。楸槚同物异名。”又,《尔雅·释木》:“槚,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则“榎”又是茶树。不管是茶树也好,榎也好,都跟“槚如”无关。槚、如二字, 汉语读做jiaru , 跟cashew的读音[kae∫u:]也相去甚远。

颇疑“槚如”是日本译名,因为“槚”字的日语读法是ka。但是查了许多日语词典都没有结果。最后在二次大战以前的平凡社出版的《大辞典》里找到了,果然是日本译名。“槚如”二字读做kashu。在日语中,这是音译外来词, 二次大战以前多用汉字标记,战后则改用片假名。同样的例子还有“曹达”(即苏打soda),“三鞭酒”(即香槟酒champagne)等。我们的英汉词典把cashew 译作“槚如”,等于把soda译成“曹达”,把champagne 译成“三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读者莫名其妙。所幸新近出版的英汉词典逐渐纠正了这种错误,如1993年出版的陆谷孙《英汉大词典》,cashew就译作“腰果”。但也并非全部如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大英汉词典》中,cashew作名词时有两个义项:1.腰果,2.腰果的坚果。而作形容词时则为:漆树科的树和灌木(包括阿月浑子,槚果树和漆树)。且不说“漆树科的树和灌木”并不是形容词、“腰果的坚果”应该是“腰果树的坚果”等,读者看了这样的解释,总以为槚果树所结的槚果跟腰果是不同的东西。更何况“槚果”这个词也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开心果

改革开放以后,开心果跟腰果差不多同时进入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它的英文名称是pistachio,但是, 英汉词典里的中文译名却是阿月浑子,而不是开心果。至迟在唐代,阿月浑子就已经传入中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胡榛子、阿月生西国,蕃人言与胡榛子同树,一年榛子,二年阿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果二·阿月浑子》集解引陈藏器曰:“阿月浑子生西国诸蕃,与胡榛子同树,一岁胡榛子,二岁阿月浑子也。”又引李珣曰:“案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可见阿月就是阿月浑子,是波斯语的译名。别名又叫无名子,是无名木结的子。

留学

曾有友人说,出国留学怎么叫“留”学?从字义上考虑,似乎应该叫“流”学,也就是“流”出去学习。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留学这个说法是日本人发明的。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日本人努力学习中国文化,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遣隋使”、“遣唐使”。这些使节团的成员中有许多有僧人和学者,他们在中国参观学习之后,大部分都随团回国了,这些人叫“还学僧”、“还学生”;另有一些人“留”在中国继续学习,他们就被称为“留学僧”或“留学生”。日本古籍中最早记录“留学”一词的是《续日本记》:“(宝龟六年十月壬戌)从使入唐,留学受业。”宝龟六年即公元775年,相当于我国唐代宗大历十年。

《汉语大词典》的“留学”一条,分立为两个义项:一、留在某处求学。例证是金元好问《刘景贤墓铭》:“……景玄留学陵川,已能自树立如成人。”二、留居他国学习研究。例证是《孽海花》第三十一回:“陈骥东是福建船厂学堂出身,在法国留学多年。”这样的义项分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硬要把“某处”细分,还可以分出“他省、他县、他市”等,但是谁也不会这样做。他国也是某处。两个义项应该合二为一。同书又有“留学生”一词,释为:谓留于他国学习的学生。例证是《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二儿子,叫他出洋,做留学生,将来放外国钦差。”例证似嫌太晚。《旧唐书·东夷传·日本》:“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免势、学问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夏人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此例证当可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周日

把星期日叫做周日,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了。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却没有这个词,连最近出版的修订本也一样。《汉语大词典》有“周日”一词,但释义是“满一天”,即二十四小时。连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周日支动”这个义项也没有。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钱江晚报》1996年9月19 日《省外文书店将办夜市》这则消息说:“这是省外文书店继上周末、周日特价书展之后,推出又一项方便读者的活动。 ”香港出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 把weekday释为“周日”,却是指一周中除了星期日之外的日子。 也就是把我们所说的周日以外的日子叫做周日。但是现在真正把weekday 叫做周日的,据说只有新加坡。香港人所说的周日也是星期日,跟内地一样。如《民报》1996年8月21 日《日汉警局内吞厕纸自尽》:“此人于周日被警员发现他在囚室内的厕所自杀,……男子其后被送院接受治疗,至周一不治。”

阑尾

谁都知道阑尾是什么。但是为什么要叫阑尾,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辞书都收有“阑尾”一词,但是都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叫阑尾。几种常见的外国语中,“阑尾”一词的读音跟汉语的lanwei都毫无关系,汉语外来词词典也没有收列“阑尾”一词,那就只能从汉语本身去探索它的词素意义了。“阑”字有“尽头、残余”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酒阑,就是酒喝到尽头,快结束的时候。而阑尾正是盲肠的尽头、“尾”端。古书中没有见到“阑尾”,却有“蓝尾”、“婪尾”。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诗:“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太平广记》卷四二九引唐无名氏《河东记》:“媪自外挈酒壶至,于火前暖饮,谓澄曰:‘以君冒寒,且进一杯,以御凝洌。’因揖让曰:‘如自主人。’翁即巡行,澄当婪尾。”阑尾、蓝尾、婪尾,都是末尾的意思。

“阑尾”一词最早出于何书,现在不得而知,《汉语大词典》在“阑尾”一词下并未给出例证。1915年出版的《辞源》、1936年出版的《辞海》和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都没有收入,但是,笔者所藏1915年出版的《英华合解辞汇》,appendicitis一词即已释为“阑尾炎”。

标签:;  ;  ;  ;  ;  ;  

查找来源的俗语(抵押贷款,大班,白兰地,堤坝,腰果,开心果,出国留学,星期日,附录)_腰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