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现象的诊断与纠正_数学论文

“假象”现象的诊断与纠正_数学论文

对“伪情境”现象的诊断与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境创设是个老话题,很多教师能够对教学情境有一定的理解,并能举出几个成功的教学情境的事例,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仍有教师在创设着“伪情境”.现列举几种常见的“伪情境”现象,与大家商榷.

一、巧伪趋利——“伪”在情境生搬硬套

案例1:[“牵强附会式”的伪情境]搭配问题

整堂课教师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创设了多个情境.

1.课前谈话,喜欢去公园吗?为什么?

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公园玩好不好?

2.引出乘车车票问题,5个一角,2个二角,1个五角.

3.要进公园必须进入密码门,1和2组成两位数的密码.

4.恭喜穿过密码门,进入了数学广角,同桌相互握手,祝贺,引出三人握手问题.

5.三人握手后,又打算进行乒乓球比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学生失望),发现衣服不对,要换衣服,引出衣服中的搭配问题.

[诊断]

整堂课为情境而创设情境,教师为把多个毫无关系的情境组织在一起,编成一个所谓的“情境串”,其结果却让学生失望(没有去公园),又摸不着头脑,这节课在一个去公园的大情境里,分别有买车票、密码门、握手、打乒乓球、换衣服等情境,买车票和密码门还算去公园的一回事儿,揭开密码锁、胜利握手,继而又想打球,发现衣服不对要换衣服,这样的情境可真是难为了学生.整节课为了编制一个整体大情境,生搬硬套把一些毫无关系的情境串起来,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使自己这堂课的目标达成大大打了折扣.

活泼花哨的小情境辅以多彩的动画,刚开始让学生们蠢蠢欲动,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但随着课的深入,学生的激情消耗殆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新知,后果就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去伪方法]

“搭配问题”这节课设计情境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折,可以回到真实的搭配,这节课可以出示一个小朋友有2件衣服与3条裤子,问学生这位小朋友有几种穿法呢?以此来直接切入主题,进而引出其他方面的搭配问题,这样反而更加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也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学习新知.

简单明了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而且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就不会形成扎实的知识,更谈不上培养什么能力,因此我们创设情境时应避免多个情境拼凑的复杂局面,要“做到位而不越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发挥情境应有的价值.

二、矫言伪行——“伪”在情境脱离目标

案例2:[“削足适履”式的伪情境]路程问题的导入——动画(新“龟兔赛跑”)

谁能说说为什么乌龟会赢?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习上我们千万不能骄傲.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看新龟兔赛跑,兔子输了不服气,要求和乌龟重新赛跑.

动画再放,播放的内容是:乌龟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练习跑步……兔子开着一辆车带着一家人在兜风……

正当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突然暂停动画,说道:

在新龟兔赛跑中,兔子和乌龟都遇到数学问题不能解决,请同学们来帮忙(旁边还附有孙悟空的头像):

1.乌龟跑步的“时间”与“跑了多长”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2.兔子汽车油箱中的油量与行驶里程又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还沉浸在刚才精美而生动的动画片中,一时难以回到严肃的课堂上.

[诊断]

案例中龟兔赛跑的动画是毫无目的的应景之作,同时在课件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反感.新“龟兔赛跑”的引入,只是为了引入而引入,先播放动画,再引出相关知识内容很牵强,导致学生摸不着头脑,脱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后果可想而知.

情境设置的目的一般在于: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二是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数学.也就是说“情境”创设应顺应学生的需要,课堂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情境的设置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去伪方法]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因此,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教师在确定了教学主题之后,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情境.本案例中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未尝不可,可以在课开始阶段,播放简短的动画,然后提问,谁跑得比较快呢?你指的是什么比较快?从而引出“速度”概念进而教学其他相关的行程问题知识.

三、化性起伪——“伪”在情境为了“装饰”

案例3:[“动画漫天”式的伪情境]认识图形

一位教师教“认识图形”一课时,首先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旁边有3个孩子喜欢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教师点击一下屏幕: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长方形.师问:这是什么呀?学生:拉拉.不久,教师又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正方形.师问:这是什么呀?生依然回答:这是丁丁……

[诊断]

上述案例中,教者利用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将知识点“融合”在所谓的动画形象中,以为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殊不知将认知的图形和动漫形象连在一起,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区,干扰他们的数学学习,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有学生认为正方形就是丁丁的后果.

作为教者,我们要清楚“情境”不是装饰,也不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装饰过于华丽,以为动漫式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的情境往往导致学生的兴趣被转移.教者原意是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结果学生注意力却转到了“拉拉”、“丁丁”、“皮皮”等动画人物上.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根据实际需要去创设情境.

[去伪方法]

情境创设首先要体现数学价值,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吸引学生而创设漫天动画的情境.

可以这样教学: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摸摸它们的面,说一说摸的感觉,把它们描述下来,并将描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让学生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生活中找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追求“兴趣化”而脱离“数学化”的教学情境是没有实际教学价值的.

四、不辨真伪——“伪”在情境起点错误

案例4:[“自我中心”式的伪情境]认识人民币

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购物的情境,然后定格在小明和售货员付钱的画面上.

小明:阿姨,我买支圆珠笔,请问几元?

阿姨:小朋友,这支圆珠笔1元.

小明:阿姨,给.(边说边递上1角,课件显示)

阿姨:这不是1元啊?

小明:啊……

阿姨: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

[诊断]

这位教师苦心经营的这个购物环境,仅仅是教师导入新课的工具而已,没有起到情境应有的价值.事实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不认识人民币,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创设,又怎能成为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呢?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

[去伪方法]

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人民币的认识”一课,鉴于学生对人民币的已有经验,可以直接出示各种各样的钱,问“是什么?说一说,你都认识了哪些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以此来揭示课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情境创设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要明确,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顺应“数学”的需要,摆脱无效的“伪”情境,重视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创设抓住数学本质的“真”情境!

标签:;  ;  

“假象”现象的诊断与纠正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