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
从“功能建构”到“文化认同”:我国瑜伽文化的历史沿革
邹 然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瑜伽起源于古老的印度,2000多年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瑜伽发展为最热门的健身方式之一。在我国瑜伽运动和瑜伽产业兴起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瑜伽功能导致瑜伽运动“物化”、“异化”现象的出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和历时性角度出发,通过梳理中国瑜伽运动的发展历史,总结现阶段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得出在瑜伽“功能建构”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认同”,是我国瑜伽运动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找到瑜伽运动“功能建构”和“文化认同”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把“功能建构”和“文化认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功能建构”达到“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继续发展“功能建构”是瑜伽运动和瑜伽文化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瑜伽文化;历史沿革;功能建构;文化认同
随着瑜伽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瑜伽运动也越来越关注,瑜伽产业已经遍布全国。我们对瑜伽的研究不仅仅要停留在“身”的层面,利用瑜伽的某些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诉求,这仅仅是瑜伽功能的建构,只是瑜伽文化的一部分。以文化的视角探析瑜伽运动对“心”、“灵”的教育意义和文化认同才是瑜伽运动的核心价值。通过瑜伽运动达到身体健康,以瑜伽为教育手段来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在发展瑜伽“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向“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更深层次推进。由瑜伽的“功能建构”向“文化认同”发展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主流文化体系意义重大。
移动机械手由受非完整约束的移动平台和固接在其上的机械臂构成。理论上它拥有无限大的操作空间,冗余度高[1],同时兼具工业机械臂的灵活性和移动机器人的快速到达特性[2]。但是从运动学的角度看,平台受到的非完整约束为整个系统引入了冗余的自由度。系统的控制输入增多,动力学耦合复杂[3]。基于运动学模型设计的控制器在高速的场景下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对它的动力学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使用牛顿-欧拉方法计算了在末端执行器轨迹已知的情况下机械手的逆动力学模型,并使用ADAMS对样机的三维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为样机的结构优化和动态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1 关于瑜伽
瑜伽起源于印度,至于瑜伽是何时产生的,至今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明。但是学者Vivian Worthington认为:“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便已经开始流行这种灵修方式”[1]。按此推测瑜伽运动已经有至少5000多年的历史了。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词,“Yoga”是由 “yuj”和“ghaln” 两个梵文字根组成的组合词。公元前15世纪古印度典籍《The Rig Veda》是瑜伽最早的文字记载书籍,古印度典籍《Both the Bhagavad-Gita》建立和充实了瑜伽理念和瑜伽运动体系,对瑜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Patanjali所著的《Yoga Sutras》把瑜伽解释为结合、联系、连接、融合之意。瑜伽运动的宗旨和目的使精神、智慧和身体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状态,使得身心、生命和自然和谐统一。
对于瑜伽运动历史发展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根据有关瑜伽史料可以把瑜伽运动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瑜伽、前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近现代瑜伽。瑜伽运动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神化”到“人化”、“边缘”到“核心”、“民族”到“世界”的完美蜕变。特别是近现代的瑜伽运动,与宗教、哲学和科学技术相融合使瑜伽运动进入了医学、教育、心理、艺术和体育等领域,瑜伽体系逐渐形成与完善。瑜伽的“全球化”、“地域化”特征越来越凸显。在瑜伽运动“全球化”的趋势下,瑜伽运动也实现了“中国化”。
2 中国瑜伽运动的历史变迁
瑜伽最早于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也开始了瑜伽“中国化”的历程。根据我国的年代划分和瑜伽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瑜伽运动在我国主要经历了古代瑜伽传入期、近代瑜伽推广期、现代瑜伽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
二是推进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引嫩入白、哈达山、大安灌区等工程的收尾和验收工作。全面启动西部河湖连通一期工程和松原灌区建设,加快推进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实施。
2.1 古代瑜伽传入期
然而,过分地强调和建构瑜伽的功能并不利于我国瑜伽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瑜伽的功能只是瑜伽运动获得普及的工具之一,为了追求瑜伽功能,只注重瑜伽运动的形式和物质条件,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瑜伽运动的发展。但是,随着瑜伽运动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就会阻碍其发展,会造成瑜伽运动的“物化”和“异化”结果的出现。追求瑜伽的功能和对人的价值没有错,但是,单一地追求和挖掘瑜伽的功能,放弃了固有文化和瑜伽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只重视瑜伽“形”的导引,忽视了瑜伽文化内涵的价值。习练瑜伽的目的是促进健康,养护身体,忽视了瑜伽对于人类文化生活的净化。在瑜伽练习的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瑜伽运动形式来达到目的,在瑜伽制度文化和瑜伽精神文化层面上没有进一步的养成,对于瑜伽文化和瑜伽理念知之甚少。仅仅停留于瑜伽功能追求的习练层面,这并不是瑜伽运动的全部,瑜伽运动的功能只是瑜伽文化的表征,强大的文化力量和文化影响力促使人们身心得到净化和超脱、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也是瑜伽文化向人们传达的文化信号。当然,通过瑜伽运动来获得身心健康、拓宽瑜伽运动的功能本身是瑜伽运动发展的重要表现,我们还要挖掘瑜伽运动深层次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力量,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共融以及人、文化、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 近代瑜伽缓慢发展期
调查结果统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将厕纸使用后直接丢进马桶的占66.2%,厕纸使用后丢进纸篓中的占 33.8%.说明多数人习惯于将使用后的厕纸丢进马桶中处理,这样做的理由大多认为更环保卫生,但这样的做法真的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吗?
2.3 现代瑜伽快速发展期
古老的瑜伽运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瑜伽文化体系。瑜伽文化是瑜伽运动的精髓,瑜伽文化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瑜伽的功能,瑜伽强大的功能体系是现代瑜伽运动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能量助推器。利用瑜伽功能来满足个体欲求必须要以认同瑜伽文化为前提,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来认同瑜伽文化,形成传统文化和瑜伽文化的融合,这才是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地促进瑜伽运动在我国持续、健康发展。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功能建构”才符合我国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方向。
3 中国瑜伽运动的发展路径探析
3.1 “功能建构”——现阶段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特征
纵观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瑜伽的功能是吸引人们参与瑜伽的主要因素,更是我国瑜伽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快速的生活节奏、伏案式的工作方式带来了社会文明病,给人们的身体、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需要用一种优雅、静谧、舒缓的活动来缓解嘈杂、烦躁、高压的社会环境给人们造成的压力,使人们回归“本我”、感悟“自我”、完成“超我”。通过瑜伽来增进健康、舒缓身心,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瑜伽功能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于瑜伽功能的建构促进了瑜伽运动的发展,也正是瑜伽的功能满足了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满足了瑜伽产业对于金钱和利润的追求。
式(1)中:R-扩散半径,m;γg-浆液比重,kg/L;β-有效充填系数;n-品地层孔隙率,%;C-单位耗灰量,g。将吃浆量不大的地层去除,如果单位注浆量>500kg/m,就可以满足相应的防渗要求了。
从瑜伽传入中国开始到20世纪初是古代瑜伽在我国的传入期,有资料记载,瑜伽于公元7世纪伴随着佛教首先传入我国西藏。此时的瑜伽处于萌芽阶段,具有浓厚的封建神秘色彩。随着佛教来到我国,瑜伽也随之进入。虽然我国封建社会的几位君王不认可佛教,但是多数封建帝国的统治者和人民是虔诚的佛教徒。佛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终为我国接受。古代瑜伽与“佛”、“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的推广促进了瑜伽在我国的发展。相关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易筋经》、唐朝时期的《天竺按摩法》、宋代的《婆罗门导引法》,都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瑜伽术。后魏时期吉伽夜著的《方便心论》是中国介绍瑜伽最早的书籍”[2]。大文豪苏东坡也是瑜伽的忠实习练者。我国古代的道家、儒家、中医以及中国武术等不同的领域把瑜伽纳入其中,但只是把瑜伽的动作和形式嫁接于本领域,且很长时间内瑜伽一直带有浓厚的宗教和神学色彩,人们只是间接地接触瑜伽,对于瑜伽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知之甚少。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是瑜伽在我国的推广期,此阶段的瑜伽运动是在政治、文化交错和冲突的环境中发展的。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国门逐渐打开,国外各种新思潮和新文化不断冲击着国人封闭、落后的观念。许多先进人士和学生在逐步接受和传播新文化,这为瑜伽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但是,国家政治的混乱、经济的落后,国人对于温饱和和平的渴求远远大于对瑜伽的渴望。在落后的时代和混乱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下,瑜伽运动在当时的社会快速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此时属于瑜伽在中国的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瑜伽第一夫人”拉脱维亚人Indra Devi在其老师—— “现代瑜伽之父”T.Krishnamacharya的允许和鼓励下,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瑜伽学校,并开始进行瑜伽教学。据说她的第一个学生是宋美龄。在我国瑜伽缓慢发展的同时,西方瑜伽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2 “文化认同”——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瑜伽运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瑜伽逐渐褪去了宗教的神秘色彩,逐渐被大众接受。瑜伽的重大变化在于大规模地从精神层面降低到身体层面。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有条件和能力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这为瑜伽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现代瑜伽主要以修养身心为主,摒弃了古代印度之中的宗教哲学理念,作为一种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改造身体形态的重要运动手段广为流传。198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瑜伽系列教学片,全中国人都认识了现代中国“瑜伽之母”——Waisnava Darcy(中文名字为张蕙兰)和瑜伽运动。教学片中Waisnava Darcy那清秀的形体、健康的形象和瑜伽独特的运动方式给我国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瑜伽的包容性和时尚性,我国习练瑜伽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对于专业瑜伽和瑜伽习练场所的需求催生了我国瑜伽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各种瑜伽会馆和瑜伽课程班已经遍布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国际瑜伽联盟协会(IAOYU)、亚洲瑜伽协会(SAY)、国际瑜伽协会(IAY)、亚太瑜伽教育协会(APAY)等机构的会员越来越多。至今,作为舶来文化的瑜伽在中国硕果遍地,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产业体系。 2015 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全国健身瑜伽推广委员会,并且开始培养健身瑜伽的裁判员、教练员,组织全国健身瑜伽比赛。2016年、2017年组织全国比赛8场,并设有总决赛,瑜伽文化正在逐步加入中国元素向国人推广,这一优秀的世界文化正在中华的沃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对于瑜伽运动来讲,习练者通过接触和习练瑜伽,对瑜伽的运动形式、特点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认识逐渐深刻,习练者在自身固有文化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接受并认同瑜伽文化,并由此来继续习练瑜伽。这样的习练方式既可以使习练者通过瑜伽功来满足个体“最大化”的健康需求,使接受瑜伽文化、认同瑜伽文化成为可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瑜伽健身协会和瑜伽健身俱乐部只注重瑜伽习练者的瑜伽运动的“形式”的学习,通过追求瑜伽运动的功能来获得商业利益,过度强调和宣传瑜伽的功能,忽视了瑜伽运动的“精神”。对于瑜伽文化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习练者的瑜伽运动文化素养远远落后于瑜伽运动形式学习,就造成了瑜伽运动“物化”和瑜伽产业“异化”现象的出现,这都是瑜伽文化教育缺失和缺乏对于瑜伽文化认同所造成的结果。以瑜伽运动为手段,通过瑜伽运动的“功能建构”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瑜伽文化教育。瑜伽文化提倡“身”与“心”的和谐,达到身心健康的夙愿。因此,瑜伽功能建构是瑜伽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3.3 由“功能建构”走向“文化认同”——瑜伽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
瑜伽的“功能建构”是世界性的,瑜伽文化的认同是民族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程度要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共同影响。只有人们的地域文化不断开放和发展与瑜伽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才能促进瑜伽运动的“文化认同”进程。瑜伽的“功能建构”和“文化认同”虽然存在差异,但是,瑜伽运动的“功能建构”与“文化认同”是统一体,二者并不存在矛盾。瑜伽运动功能的建构是实现瑜伽运动“全球化”和瑜伽文化世界认同的重要途径,通过建构瑜伽功能体系可以增加瑜伽运动人口,参与和习练是接受瑜伽文化的第一步,认同瑜伽文化才成为可能。
然而,对于瑜伽文化认同不仅仅是简单的瑜伽习练所能达到的,必须具备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扬弃外来文化的文化品质。认同者要认同一种文化,与认同者的固有文化、产生被认同文化的“源文化”以及认同的文化特质相关联,三者直接决定了认同一种文化与否或者认同程度。要想在一定的区域内使社会或者一类群体认同一种外来文化,认同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并对认同文化和产生被认同文化的“源文化”具有正确的认识。对于瑜伽运动来讲,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产生瑜伽文化的“源文化”——印度文化同属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加之我国瑜伽运动蓬勃开展,这为我国对于瑜伽文化的“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我国现阶段要达到对瑜伽运动的“文化认同”,以“功能建构”为手段是符合我国瑜伽习练者的习练目标的,这也是认同瑜伽文化的开始。因此,通过“功能建构”达到“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功能建构”是瑜伽运动在我国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摆脱单纯的、过度“物化”和浓厚功利性质的“功能建构”,向瑜伽“认同文化”和文化融合发展方向的转变是瑜伽运动和瑜伽文化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通过梳理瑜伽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和变革,习练者的需求和瑜伽运动发展目的直接决定了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方式。通过瑜伽运动达到身体健康为前提,以瑜伽为教育手段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瑜伽运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的视角探析瑜伽运动对“心”、“灵”的教育意义和文化认同。其中,“功能建构”和“文化认同”的角力一直充斥于我国瑜伽运动的发展过程,要求我们找到运价运动“功能建构”和“文化认同”发展的最佳平衡点,把“功能建构”和“文化认同”很好地融合。通过“功能建构”达到“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功能建构”是我国瑜伽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Vivian Worthington.A History of Yoga[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2.
[2] 黄心川.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J].佛学研究,1995(00):136-141.
[3] 毛娟.论瑜伽教育健身育人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5,13(6):84-86.
[4] 董敏辉,刘洪春,乔明.瑜伽与健身[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64-66.
[5] 林敏.清心瑜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13.
[6] 毛娟.全析瑜伽演变历程——创建瑜伽教育的思想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87-389.
[7] 张兴泉,张宏家,赵厚华.瑜伽的文化足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5):126-128.
[8] 张蕙兰.瑜伽的增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8.
[9] 艾扬格.瑜伽之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5:12-35.
From "Functional Construction "to "Cutrusal Identify ":The Hirtory of Chinese Yoga Culture
ZOU Ran
(P.E. Depart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Yoga originated in ancient India,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and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health awareness, yoga has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itness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yoga movement and industry in China, the overemphasis on yoga function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materi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of yoga movement.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ology and diachronic, through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yoga movement,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yoga m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yoga sports in our country, draw on the basis of yoga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notice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exercises of yoga wer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Find freight movemen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st balance point, the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s a good fusion, through th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to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dentity" continue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is the exercises of yoga and yoga culture effective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yoga culture; historical evolu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cultural identity
* 收稿日期: 2019-06-25;修回日期: 2019-07-31
作者简介: 邹然(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8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65(2019)04-0044-04
标签:瑜伽文化论文; 历史沿革论文; 功能建构论文; 文化认同论文;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