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论文_赵洪丽

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论文_赵洪丽

赵洪丽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

【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治疗有效8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首选抗癫痫药,临床已经证实了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136-02

三叉神经痛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是一种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到1分钟左右,几乎总是在一侧(仅5%以下为双侧性发生),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对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其中三叉神经第I支痛1例,第Ⅱ支14例,第Ⅲ支8例,第II支和第Ⅲ支同时患病3例,第I、Ⅱ、Ⅲ支同时患病1例。

1.2 方法

1.2.1抗癫痫药物 ①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常为首选,首次0.1g口服,2次/日,以后每日增加0.1g,直至有效,最大剂量为1.0~1.2g/d;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找出最小有效维持量,一般为0.6~0.8g/d;有效率约70%,孕妇忌用;无效者与苯妥英钠合用可能有效。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行走不稳等,但多于数天后消失;偶有皮疹、白细胞减少则需停药;也有发生共济失调、复视、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障碍等报道,需立即停药[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苯妥英钠:每次0.1g口服,3次/日,如无效可每日加量0.025~0.05g,数日后加至0.6g/d,或可伍用冬眠灵、苯巴比妥、利眠宁等,约50%的病例有效。③氯硝安定:以上两药无效时可以试用,68mg/d,40%~50%的病例可以完全控制,25%的病例明显缓解。副作用可有嗜睡及步态不稳,老年患者偶见短暂性精神错乱,停药后即可消失。

1.2.2氯苯氨丁酸 可试用,有效率为70%,其余30%为不能耐受副作用。30~40mg/d,如能耐受可用至60~80mg/d。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嗜睡等。

1.2.3大剂量维生素B12 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12肌内注射,结果全部有效,每次1000~3000μg,肌内注射,每周2~3次,连用4~8周为1疗程;或首剂1000μg,第二次2000μg,第三次3000μg,并维持至产生明显疗效;个别病例每次需用5000μg。如复发可给予上次有明显疗效的剂量,一按三叉神经的分支注射,眼支注射眶上神经,上颌支注射眶下神经,下颌支注射下颌神经[2]。注射维生素B12之前应先行普鲁卡因局部麻醉。肌内注射大剂量维生素B12多无副作用,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及复视。

1.2.4哌咪清 通常第1~4日剂量为4mg/d,第5~9日为6mg/d,第10~14日为8mg/d,第14日以后为12mg/d,均分为2次服。副作用有手颤、记忆力减退、睡眠中出现肢体不随意抖动等,副作用出现率高达83.3%,多发生于治疗后4~6周,但均不需终止治疗。

1.2.5封闭疗法 服药无效者用无水酒精、甘油封闭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使之破坏,注射区面部感觉缺失,但可获得止痛效果。

1.3 疗效标准

有效:症状体征消失,临床疼痛得到控制或消失,半年无复发;好转:症状缓解,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疼痛间歇期延长。无效:疼痛未能控制。

2.结果

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治疗有效8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三叉神经痛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致病因子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过去认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并无特殊病理改变,近年来对该类病人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活检时发现神经节内节细胞消失,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突变细或消失;或发现部分患者颅后窝小的异常血管团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延髓外侧面,手术解除压迫可治愈。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70%~80%,女略多于男,约(2~3):1。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支或两支,以第二、三支最多见,三支同时受累者极为罕见,大多为单侧。通常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可完全正常。发作表现为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烈疼痛,为时短暂,每次数秒至1~2分钟,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为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疼痛发作,称为扳机点[3]。诱发第二支疼痛发作多因碰及触发点如洗脸、刷牙等,诱发第三支发作多因咀嚼、呵欠和讲话等,以致患者不敢做这些动作,表现为面色憔悴、精神抑郁和情绪低落。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导致面肌痛性痉挛。并可伴有面部发红、皮温增高、结合膜充血和流泪等。严重者可昼夜发作,夜不成眠或睡后痛醒。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亦可数日至数年不等。病程愈长,发作愈频繁愈重,很少自愈。病人有时可出现严重频繁发作,持续数周,伴有持续不适感、痒感及面部感觉过敏等。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三叉神经运动及感觉功能不受影响。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首选抗癫痫药,临床已经证实了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在撤药时则应每1周或2周缓慢地进行,使停药时不是落在本病的自发缓解期。苯妥英钠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非抗癫痫药物也常用于临床,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巴氯芬是常用的次选药物之一[4]。抗抑郁药氯丙咪嗪效果优于阿米替林,第二代抗抑郁药安非拉酮有效而且副作用较小。麻醉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利多卡因,妥卡尼临床实验证明有效,但妥卡尼血液方面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美西律及丙美卡因局部眼麻醉方法未获得肯定疗效。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右美沙芬临床实验证明无效,而氯胺酮用药初期有效,长期效果不理想。肌松药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疗效弱于卡马西平,目前仅可作为次选药物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培新,刘茂才主编.神经科专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2-217.

[2]王向阳,牛丽娟,李玲,栗志兵,牛爱清.两种不同药物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5:357- 359.

[3]佟幕谦,李江,汪铮.三叉神经痛脱髓鞘改变的电镜观察.口腔医学杂志,1995,15:113-114.

[4]郭京.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与展望[J].2003.8(10):433-434.

论文作者:赵洪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分析论文_赵洪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