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集镇发展与合理人口规模研究_江苏经济论文

江苏集镇发展与合理人口规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镇论文,江苏论文,人口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C924.24文献标识码:A

1 集镇发展的区域特征

江苏集镇建设、经济发展、合理人口规模与它所在的区域特点密不可分,分析探讨影响集镇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找出它们对集镇发展所起作用的形式、内容和强度,才能使集镇扬长避短地发展,形成合理的人口规模。

图1 影响集镇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

Fig.1

Main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own's populationscale

1.1 土地人口承载负荷大

江苏1998年末总人口7110万人,人口密度692.9人/km[2],其中乡村人口5305万人,而乡村人均耕地只有0.055hm[2]。

通过全国典型省份之间对比表明(见表1), 江苏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列,乡村人均耕地与湖北省相近,比四川省多一些,而低于其它省份。土地与人口的反差和不协调,给江苏形成巨大的内部压力:(1 )农业增产的潜力有限,在下个世纪初,在农业技术没有大的突破条件下,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0亿kg左右,不会有较大的突破;(2)乡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游离出来,出路何在?人口向集镇转移是一个主要方向,这就要求集镇规模适度的扩大,这种扩大包含空间形体和经济发展内涵两层意义。

表1 全国六省份人口--土地关系对比(1998)

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land of 6 provinces in China(1998)

人口密度 耕地面积

省名/万人·km[-2] 乡村人口/万人 /万hm[2] 人均耕地/hm[2]

河北省 345.4 5319.3

434.5 0.082

山西省 199.3 2278.7

243.0 0.106

辽宁省 282.5 2219.9

225.9 0.102

江苏省 692.9 5305.0

296.6 0.055

湖北省 310.8 4027.2

223.9 0.055

四川省 201.6 9387.4

412.6 0.044

1.2 发达的区域经济

我国经济按其发展程度可粗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江苏占据东部沿海中间位置,经济发展具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集镇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发展明显比中部和西部层次高,规模体系相对完善。集镇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1990~1998年的经济发展,以城市增长为1, 县域集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是1.74,比城市增长快74%。对江苏7 个县市(苏南的吴江、江阴,苏中的溧水、海安和盐都以及苏北的宿迁、沛县)进行相关分析,集镇经济发展水平与集镇规模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区域经济和集镇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各个方面,尤其在经济方面,激发和强化了集镇经济与人口规模的迅速成长和扩大。

1.3 资源的配置优势

集镇和城市发展不完全相同,城市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而集镇的发展更多的是靠资源的最佳配置,拥有资源的集镇未必繁荣发展,资源只有经过选择定向,才产生优势,在沿海与内地,“资源滞后”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尽管自然资源良好,但因缺乏配置能力,资源仍然只是“资源”而已。现实表明,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不是自然资源的占有率,而是取决于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广度与质量。这里隐含着一条资源优化定向运动的过程:资源的转移、定位、整合与再生。

资源转移就是资源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从一部门转移到另一部门。乡村的改革,把农民从束缚于土地的状态下释放出来,江苏农民在全国开导先河,从单一种田改变为亦工亦农或经商,促进了集镇内部发展机制。资源从一产业部门分离出来到另一产业部门,便形成资源定位,它是资源转移的继续。江苏乡村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迅速,与有选择地投入到消费工业、加工工业、开发性农业定位密切相关。资源定位正确,便能与其它要素整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促使经济迅速发展。江苏乡村绝大部分地区资源配置是比较合理的,即选择自己所在区域的集镇。因此,江苏集镇具有向新的层次发展的内在机制。

2 集镇人口规模扩大的标准与测度

2.1 集镇人口合理规模评判的标准

江苏省人口密集,若按国家统一的2000年人口指标,则大多数集镇都可以设镇,若此就不能正确反映集镇规模的层次性。为此,江苏民政厅在人口幅度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标准。具体规定:以苏南聚集人口在5000人以上,苏中聚集人口在4000 人以上, 苏北聚集人口在3000人以上作为设镇的基础条件。但这一标准仅从人口数量指标来规定的,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各级集镇人口规模的范围应表现在这个范畴集镇所固有的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和建筑规划特征等方面。所以,所谓集镇人口合理规模,是一系列的最佳规模的组合。主要包括:(1 )行政管理开支的最大节约;(2)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3)居民生活水平的城市化;(4)生活环境的优美;(5)空间结构的合理化。

综合考虑各种最佳规模,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集镇的可持续发展,消除城乡重大差别。集镇——农业人口分布的中坚、吸引农村居民的最近中心,在大工业化城市和农业地区起着媒介作用。因此,集镇容纳剩余农村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是评判集镇人口合理规模的重要指标。

2.2 乡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集镇转移分析集镇应容纳的人口。集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自然增长;二是乡村劳动力的进入。1998年江苏乡村劳动力2780万,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536万左右,耕地为296.6万hm[2]。目前,平均每个劳动力可以负担0.25~0.3hm[2]耕地,因此,仅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中就有500万左右劳动力剩余, 加之乡村其它行业中的400万劳动力剩余,整个江苏乡村约有900万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6%。

预测2000年剩余劳动力采取以下公式:

S

L=[P[,t]-P[,u](1+r)[t]-──×(1+K)],

J

式中:L为2000年末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P[,t]为2000年的总人口;P[,u]为1987年非农业人口数;r为1987~2000年非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S为2000年末耕地总面积;J为2000年末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数; K为农业劳动力的负担系数(负担系数是指0~14岁和65 岁及以上人口占15~64岁人口的比重);

S──×(1+K) J

表示农业劳动力及负担的人口。

江苏总人口根据1987年以来非农业人口变化作回归分析:Y=5969.03+108.5×(t-1987),2000年末江苏总人口为7379万左右。1987年非农业人口为1175.3万。

耕地面积随时间不断减少,根据80年代以来变化情况,得出以下回归分析方程:Y=7005-219.5×(t-1987),根据该方程,2000 年耕地面积S=287万hm[2]。

每个劳动力可负担的耕地数量,2000年取J=0.27hm[2]/劳力。1987~2000年r取7‰。农业劳动力的负担系数K在1987~2000 年期间将会增加,根据江苏人口普查数据预测,取值2.5。 把以上变量代入公式,得到2000年剩余劳动力L=950万,比1988年多50万。

对90年代以来江苏省典型市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全部剩余劳动力的20%进入市或县城镇;50%左右进入乡集镇;进入村镇的只占剩余劳动力5%左右,其余25%就地参加农业。 据上述劳动力转化比例以及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今后几年江苏集镇规模应呈扩大之态势,平均每个集镇要增加0.16万劳动力(这里忽略了乡村集镇的适度集中和劳动力带眷系数)。

2.3 集镇人口与经济效益分析

选取“人均社会总产值”、“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工业企业产值利润”、“镇区人均工业产值”、“镇区社会总产值”、“商业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六项指标,对江苏省7个市县的184个镇199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论:1.2万人口的集镇经济效益最高; 次高的是0.8万的集镇;第3位是0.5万的集镇。总的来说, 经济效益与集镇规模成正比。只不过江苏省集镇人口规模一般不超过1.5万。 所以,从经济角度来说,集镇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但我们要关心的是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将全乡(镇)社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即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变量; 将表示镇区人口增长量作为因变量Y,即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用江苏7个县市的乡镇数据建立统一回归数学模型(时间从1978~1996年,集镇数N=184):

镇区人口增加量=1161.8+3055×[全乡(镇)社会总产值变化值(亿元)]

这一模型说明,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对集镇影响作用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000万元,镇区人口将增加305人。 江苏集镇社会总产值从1978~1996平均每年递增26%,根据上述数学模型,平均集镇人口规模到本世纪末要达到0.8万人以上方能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2.4 集镇人口规模与社会商品销售额的关系

从社会商品销售额与人口规模关系分析,在一定经济地理环境中,集镇的人口规模与社会商品销售额之间,有着某种带规律性的相互关系。选择江苏苏北、苏中、苏南的沛县、盐都市、江阴市的集镇,进行社会商品额与集镇人口规模关系的研究,并把3 个县市集镇的社会商品额与人口规模的关系绘制成曲线可得出:苏北的沛县社会商品额与人口规模关系曲线在0.55万人有明显的转折,苏中的盐都市在1 万人左右有明显的转折,而苏南的江阴市在1.2万人有明显的转折。 转折点说明了满足不同集镇层次服务业所需的门槛人口,即落后地区如沛县0.55万人是保证社会商品销售额获得快速增长的门槛人口数;而1.2 万人是发达地区如江阴市社会商品销售额再上一个台阶的门槛人口数。因此,为保证江苏集镇商业功能的充分发挥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集镇商业功能完备,集镇规模应在0.5万人以上。

3 集镇容纳能力

从剩余劳动力、集镇经济效益和服务功能三个方面论及江苏集镇应扩大规模。但规模扩大的程度还要从集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集镇的容纳能力。

集镇的容纳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镇区人口应占整个乡镇人口的多大比例才有利于乡村和集镇的发展。选取江苏7 个市县184个集镇作样本, 用全乡镇人均拥有社会总产值这一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如下的回归数学模型:

集镇人口的数量=-0.160+5.261×[全乡人均拥有的社会总产值(万元)]

该模型表示,人均社会总产值1万元,集镇人口一般以0.5万人左右为宜。目前江苏人均社会总产值已超万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集镇到本世纪末应在0.5万人以上。江苏省平均乡镇人口大约为3万人,那么镇区人口占全乡镇总人口的16%左右为宜。

另外,还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背景来分析集镇的容纳能力。江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居全国首位,但内部仍存在着巨大差异。土地面积不到全省1/3之一的苏南地区,集中了江苏省主要生产能力,从而也使其他经济要素高度集中于此;相反,苏北地区,尽管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生产能力不高,经济要素集中指数相对分散。因此,集镇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人口规模要因地制宜。如苏南地区,集镇人口占全县(市)总人口的比重在80年代末就已占1.5%~20 %左右,本世纪末,这一指标将要提高到25%以上(见表2)。

表2 苏南地区典型市的集镇人口规模预测万人

Table 2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 of typical towns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10[4] persons

1989年 2000年

指标 张家港

昆山张家港昆山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总人口 78.9

100

55 100

89.6

100

60 100

集镇人口15.820

7.71431.435

15 25

4 国外集镇发展与人口规模变化的启示

把针对省情得出的基本分析,放入国际乡村集镇发展过程,可认清江苏省的发展目标是否正确合理,并可借鉴各国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提高选择起点,扩大选择范围,评价江苏省集镇人口规模扩大的可行性及后果,即是否有利于乡村集镇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1900~1980年间集镇人口变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1900年0.5~1万和1~5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定为基数100, 绘出80年间集镇人口规模结构的指数变动曲线(见图2)。

图2 美国1900~1980年集镇人口规模变动曲线

Fig.2 Changes of population scale of the towns in the U.S.A during 1900~1980

从上图可看出美国1~5万的集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1980年已上升到130。 如根据数据进一步分析1~5万的人口集镇还可得出:从60年代开始,1~2.5万的集镇人口在城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最多;其次是2.5~5万的人口集镇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60年代后才略有上升趋势。所以,1~5万的美国集镇在60年代后的上升趋势主要受1~2.5万的集镇上升趋势的影响。而0.5 ~1万人的小集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不同人口规模的集镇发展走势说明:1~2.5万人的中等规模集镇在美国城镇体系中占的数量最多,并且在60年代后还得到迅速发展;2.5万人以上的大集镇在60年代后, 虽有上升趋势,但变化较小;美国集镇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给我国集镇发展的启示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镇人口规模应适度的扩大,但不宜过分扩大。

从前苏联小城镇人口的职业结构分析,发现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就业人口的多少和小城镇规模之间也有着规律性关系。位于农业区的小城镇,当其人口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人口就业数量指标才发生明显变化;位于新兴发展中的工业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以后, 人口就业数量指数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而位于旧工业省份里的工业小城镇,人口规模超过2万人时,人口就业数量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在这以后,基本领域就业指标就相对稳定下来。这说明集镇人口规模要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对人口就业数量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当集镇人口数量没有到达一定规模时,集镇经济功能不健全且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能有效地吸纳许多人口。如集镇人口规模较小时,集镇的许多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设施就很难建设。加拿大的研究表明,小城镇人口规模只有增加到1.5~2万人时,才能维持其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比世界上一些国家乡村集镇规模合理域,从而论证了江苏乡村集镇人口规模适度扩大是符合乡村集镇发展的。1996年集镇平均人口规模为3100多人,2000年后江苏苏北的集镇平均人口规模应扩大至0.5 万人以上;苏中的集镇平均人口规模应扩大至0.8万人以上; 苏南的集镇平均人口规模应扩大至1万人以上。 但集镇规模的扩大不能超过其自身的容纳能力,一般应控制在1.2~1.5万人以下,这有利于集镇的行政管理、耕地的集约和环境保护,即有利于集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1999—01—09;修订日期:1999—09—05

标签:;  ;  ;  ;  ;  ;  

江苏省集镇发展与合理人口规模研究_江苏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