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商业论文,社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就近消费、综合消费为目标,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1]。从人们活动的空间和区域来说,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一半以上的时间需要在社区度过;从商业发展规律来看,社区商业也是商业层级中的最低层次。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设置在居民居住区,交通较为便利,以当地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功能为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商品和便利服务,服务人口2万人以上。 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就是要在促进我国社区商业协同发展,依托连锁化经营、信息化推动和社区消费文化培育等有效途径的基础上,打造布局科学、业态优化、便民利民的区域性与全国性社区商业网络。
一、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需要
社区商业的最基本特征在于,社区商业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最直接、最便利、最不可缺少的商业形态。以现今的城市为例,城市商业一般包括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商业副中心或区域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一般而言,社区商业在商业地段、网点面积、商品档次以及经营品位均在区域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业中心之下,但由于社区商业最贴近百姓生活,服务的人群相对固定,服务地域也相对狭窄,社区商业是居民生活最离不开的商业层级。正如百姓的心声,“我不可能经常去中高档商场消费,但却是要天天光顾菜市场”。对于百姓来说,社区商业设施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生活需要的必需条件,社区商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说,社区商业对于居民生活而言就是最为重要的商业形式。国家商务部于2005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是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同时也要求社区商业的建设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这正表明了发展和完善社区商业,对现有社区商业网点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地整合,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零售业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任。应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变革,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多种零售业态相结合、遍布全国城市农村的零售业网络。但随着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市场的纷纷抢滩登陆,城市中心区商贸业纷纷出现瓶颈,如何寻找新的零售业增长点,是发展我国商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必须考虑、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综观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来看,具有最大发展潜力的就是社区零售业和农村零售业,因为城市中心区和次中心区的零售业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有的甚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零售业水平。相比之下,同样分布于我国各大城市的社区商业,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挖掘,正因为如此,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有可能成为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又一新的增长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未来的10年中,我国社区商业的消费将占全社会商业零售额的1/3。按发达国家经验,社区商业是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产生的新型消费需求,它所占消费零售总额比例一般在40%左右,有的甚至已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而在我国,即使是社区商业相对发达的上海,社区商业也仅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30%左右,由此可见社区商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
(三)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
我们在肯定近年来城市商贸业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大规模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相对发达的市级商业和区域性商业与“散乱、低档、小规模”的相对落后的社区商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此,笔者无意说明社区商业如何重要而贬低市级商业和区域性商业的地位,只想表明仅有发达的市级商业和区域性商业,而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社区商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这样的商业一定不是和谐的商业、持续发展的商业。更何况,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党中央大力提倡“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从发展和完善社区商业的角度来建构和谐社区就具备着相当高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事实上,从我国当前社区商业的现状来看,现有社区商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和谐社区”的基本要求,比如很多小区内的商业设施配套水平低,居民日常购物极不方便;小区信息化水平低下,不能适应未来社区网络消费的大趋势;小区商铺建设与业态设置不协调,经常出现商铺空置、无序经营、商气不旺等状况。可以这样说,没有社区商业的繁荣,就没有我国商贸业的整体繁荣;没有社区商业的完善,就不可能构建具备和谐意义上的社区,就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
二、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基本特征与布局模式
(一)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基本特征
1.全局性。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是我国现代商贸流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建设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战略与策略。这里所讲的全局性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地域上的全局性,我们不仅要关注位于发达地区、发达县市的社区商业发展情况,而且要关注相对落后地区的社区商业发展情况;不仅要关注新建社区的商业综合配套问题,还要关注传统社区、老社区商业设施的改造和完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建设应该从整个国家社区商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另一个层面是从交通、商务、生活、休闲、购物、消费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考虑发展和建设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途径和对策。比如,发展社区商业应该配套公交中心站、商务会所、休闲吧等。
2.人本性。发展现代社区商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因此,在建设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指导方针。有专家把构建社区购物网称作“51015”,即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利店,步行10分钟可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要真正体现和实现“人本性”,社区商业的建设必须时刻贯彻“一切以业主为中心”的思想,做到商业设施建设(硬件)和商业服务水平提升(软件)的人性化。
3.现代性。现代社区商业网络既然称之为“现代”,就必然要求在建设社区商业网络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商业经营技术,设置先进的商业业态,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全社会。当前,传统社区商业还处于一般的“单店式”、“零散式”、“小规模化”经营阶段,离“一体化”、“连锁式”、“大规模”、“自动化”经营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如何利用现代商业信息技术打造现代社区商业服务网,是发展现代社区商业的现实课题。
4.灵活性。规模大小不同、区位地段与经营环境各异的社区在发展社区商业的模式和策略上必然具有灵活性特点,千篇一律的社区商业模式不可能满足全国各地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社区商业既有底商的形态,也有综合性市场的作法,既可以是商业街、也可以是购物中心甚至是SHOPPING MALL。因此,社区的规模、消费力、消费习惯、商业辐射性等等都会对社区商业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只有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发展好社区商业。
(二)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体系的布局模式
根据商务部2005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将争取利用3—5年时间,在全国人口过百万的166个城市中,初步完成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工作,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实现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基本满足。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要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符合社区特点的大众餐厅、社区茶馆、洗衣保洁、美容健身、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修理服务、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等现代生活服务业,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江西省为例,该省从2005年开始,将用3—5年时间,在全省11个社区市初步完成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形成“社区商业网络”,基本满足社区内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沐浴、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需求。据了解,社区商业中心辐射范围服务半径应在0.5—1公里,服务人口2—4万人[3]。社区商业布局模式有三种——独立配套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和互补错位模式。
1.独立配套模式。对于有些大型独立社区(一般在5万人以上),离市级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或区域性商业中心距离较远,居民绝大部分时间不可能前去市级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或区域性商业中心购物和消费,因此建设较为完善的独立配套社区商业网点体系就十分必要。从构成现代社区商业网络体系的业态来看,社区消费需要的服务业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购物店(如超市、便利店、百货店、专业店)、生活配套设施(如银行、洗衣店、美容美发店、维修店、书店、电信和邮政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如餐馆、咖啡厅、酒吧、电影院、健身房)等。这些商业网点的配置必须按照“科学布局,资源优化”的原则,做到“先规划,后建设”。
2.相对集中模式,也称为“邻里中心”模式。是指以大型超市、餐饮、娱乐、休闲、健身、学校、医院等大中型社区配套商业网点通过集聚和科学布局,形成大型新兴社区商业中心,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居民购物消费的需求。在国内以上海联华“邻里中心”为代表。一般而言,相对集中模式的社区商业中心业态设置以1—2家超市(总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和农贸市场(面积为3000—5000平方米)为骨干,同时发展餐饮、美发、洗染、修理、回收、代办等各类小型生活服务及金融、邮政等配套网点,使之基本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要,服务半径250—300米,社区居民步行10分钟以内可到达。
3.互补错位模式。是指有些社区本身就位于市级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和区域性商业中心之内,居民有条件到市级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和区域性商业中心进行日常消费和购物,该条件下就没有建设社区商业中心的必要,只需要在社区内建设一些与市级商业中心、商业次中心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内大型商业网点互补错位的小型商业网点如便民店和生活服务设施,构成街坊商业,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上述三种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本质上都是通过大量社区商业网点的集聚和分散,提高对社区居民商业服务的便利度和辐射度,达到既服务居民又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在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实践中,不管采取那种模式,都应该注意居住区和社区服务网点的有效结合,处理好居住区“求静”和社区服务网点“求便”之间的关系,在提升社区商贸业的服务水平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三、构建我国现代社区商业网络的几点思考
(一)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努力提升社区商业的信息化水平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不可逆转的信息化浪潮对包括商贸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挑战。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贸业的信息化革命正在逐步展开。在很多城市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已广泛采用了商品条码技术、EDI技术、EOS技术、EFT技术等,实现了商品流通的JIT管理;POS的推广应用为商场实现单品管理打下了基础;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为商品营销以有效需求为本,为建立以顾客(需求)分析为核心的MIS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工具。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客户关系进行了数字化管理,为实施E-CRM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样说,要发展高水平的社区商业,就必须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二)大力开展连锁化经营,提高社区商业网络的整体效率
翻阅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历史,如果要问20世纪末期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其组织形式是什么,答案无疑就是连锁经营。连锁让商贸业统一经营成为可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连锁经营的主要优点就是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统一采购、配送和终端经营,保证商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和运营的效率。如今,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连锁业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外资连锁商业集团与国内本土连锁商业集团的“白热化”竞争格局。当前,北京物美、上海联华、可的超市等众多大型本土连锁商业集团已经把社区连锁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社区商业的连锁化经营同时满足了商业企业、居民、社会的需求,达到了“三赢”的目的。
(三)引进和培养大量社区商业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最大的资本,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因此,解决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做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要打造一流的社区商业企业,首先要打造一流的商贸业人才队伍,而要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就必须要有人才储备。我们除了要制定预防人才流失的安全措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政治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实现管理团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气质结构的优化组合。一个企业,全靠金钱来维系自己和员工的关系,肯定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然而,如果忽视物质激励,否定员工合理正当的利益追求,单一靠精神来源激励员工,也是很难成功的,关键要以情感、事业和文化留住人,以制度管理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途径、科学合理的薪酬考核体系以及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是我国连锁商业集团人才建设的关键。
(四)努力培植“现代社区消费”文化
社区商业文化是社区居民消费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的综合反映,社区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社区商业文化与社区商业活动的关系是形影相随的关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者一明一暗共同编织着消费时尚和生活方式的准则[4]。
社区商业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社区家庭为宗旨,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是其存在的典型特征。因此社区商业企业就不应该坐等上门被动经营,而应该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提供服务,关爱家庭,关爱健康,关注社区居民深层次的需求。先进有序的社区商业文化,可以引导社区居民健康消费、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对社区商业网络建设有着精神保障的作用。
(五)适当的政策扶持
一方面应该重视社区商业网点的规划。发展社区商业建设,应将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建设工作规划中。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区商业服务资源的情况,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特别是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以及社区网点数量作出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应给予社区商业发展适当的政策扶持。社区商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商业经营环境,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应制定鼓励扶持政策。由于社区商业便民利民回报较低的特点,应在租金、税收等方面尽量予以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介入。与此同时,对有实力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其进入社区,发挥其品牌及管理优势,迅速带动社区商业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