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现象。发达国家自从经历六七十年代的滞胀之后,从8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率逐渐降低,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却普遍爆发了严重的乃至极端恶性的通货膨胀。其原因源于非通胀政策的各方面的主要压力,有如下几种。
一、经济发展上的压力。面对经历资本主义惨遭践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下脱胎而来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巨大差距,用什么办法缩小之,是急功近利,还是脚踏实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展中国家急功近利者较为多见,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为数不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急功近利呢?其一,发展中国家吃尽了经济落后的苦,在纷纷独立之后,都一心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以保护独立的胜利果实;其二,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后,如何能在如林强手的发达国家面前,走出一条适合于发展中国家乃至于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其三,发展中国家人民对更高水平的向往的冲动力,也迫使政府不敢放慢发展速度。
在如上主要共同作用之下,发展中国家走上了不平坦的发展道路,时而为一时的成就而惊喜,时而又被经济过热所困扰,更有甚者,有的人、有的国家把这一切的一切全归咎于某人头上或某种制度身上,由此出现更大的动摇与危机。东欧的巨变,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结果陷入债务危机,亚洲四小龙也曾有过经济腾飞的辉煌,然而最近也纷纷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所累。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直到1997年实现经济软着陆。
二、国家经济交往中的压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也带来很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1.不平等贸易条件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及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出口多为初级产品,出口产品价格低廉,而进口多为深加工产品,价格昂贵。发展中国家要用较多的本国出口产品换取一定量的外国进口品,使得国内产品净减少,使得发展中国家本来需要大于供给的矛盾更加加剧。2.资本流入的压力。发达国家过剩的资本,到发展中国家寻求出路,它们或者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办企业,或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新兴金融市场搞投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固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或项目中,要提供大量本币作为配套资金,这会给外资使用国的财政和信贷带来压力。国际游资进入发展中国家,则是大兴投机之风,它们会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给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带来沉重灾难。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深刻的教训。3.劳务输出的压力。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富余劳动力充沛,因而造成劳务净输出。输出的劳务人员,在国外赚到大量外汇,要把大部分拿到国内花销,对国内消费品市场造成冲击。与此相对照,发达国家劳务净流入,他们的本币有部分被净流入的劳务携带走,缓解了他们本国的消费品市场的压力。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富翁们,利用充足的闲暇时间,携带大把大把钞票,到发展中国家旅游、观光,把钱消费在那里,产生了“国内挣钱国外花”的效应,又进一步减少了他们本国的货币流通压力。4.外汇储备压力。发展中国家的本币因其经济实力决定,不能被普遍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接受,为了满足正常国际交往的进行,他们要保持相当水平的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所需要的外汇要靠发行本币从个人和企业那里购得。有了足够的外汇储备,才使中国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备而无患。恰恰是东南亚国家外汇储备不足,在遭受危机之时本币汇率一跌再跌。
三、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压力。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应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这方面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只能是低效益的。经济发展长期在低效益下运行,就会造成人们高收入愿望与较低劳动生产率的偏差,而一旦人们高收入的愿望变成对高收入不择手段的追求,势必造成个人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引发消费领域的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人才压力。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相对落后,而且已有的人才也不乏被国外的高收入诱惑,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2.科技开发的压力。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然而,高科技开发投资大、风险高,这对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3.国民趋利行为的压力。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受到掣肘。当人们感觉正当生产经营不能很快圆其致富梦的时候,就会挖空心思寻求其它来财之道,由此产生“重商轻工”,“重投机,轻投资”,出现经商潮、出国热、股票热、房地产热等等,而在实质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也人心惶惶,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一句空话。4.科学管理上的压力。科学管理的书容易引进,但是要使科学管理经验真正融入管理者的头脑中,并被劳动者所接受,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四、瓶颈产业发展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晚,基础产业比较落后,能源、交通、原材料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制约有效供给的形成。这些瓶颈产业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局部地区表现极端突出,甚至可以称为“针头”产业。基础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适合于靠政府投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受制于国民收入,不可能拿出很多钱大搞基础产业,因而要有一个逐渐克服的时期。
除了政府投资,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加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相应的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利用外资要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比如利用国外贷款或利用BOT方式,需购买国外设备或建成后要先交给外商经营,而后才能自己经营。国内民间资本也可以被吸引来搞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比如梧州大桥就采用了BOT方式吸引了民营资本参与建设,但其中还利用了一部分银行信贷,给信贷增加了压力。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不失为一个稳妥方式,避免了财政与信贷上的压力,也防止了外资的冲击,但其建设规模也受到建设材料供应的制约。
五、金融管理的压力。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制度建立较晚,金融调控体系尚不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很不完备,货币流通的调节与控制的难度大大加强。膨胀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普遍具有短缺的特点,因而不能火上烧油搞通货膨胀。要反对和防止通货膨胀,就需要中央银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调控。而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面临如下难题:1.经济增长与稳定币值的矛盾。如前所述,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而有通货膨胀的内在动力。然而,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短缺”环境之中而不允许搞通货膨胀。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目标就比较困难。最稳妥的做法是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结合起来。但是,如何能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结合点,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货币宏观调控经验不足。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的产生至今只有50年时间,因而普遍存在货币政策调控经验不足。货币政策本身的认识时滞和作用时滞就长,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就很难驾驭货币流通的形势。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流通调控不利就在情理之中了。3.货币政策工具不完备。中央银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储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大工具中,最不灵活、对经济冲击力最大的是法定储备政策。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法定储备制度,而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不能人为加以确定的。再贴现政策依托于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而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又依托于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商业信用票据化程度不够。公开市场业务依托于发达的金融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是新兴的金融市场。可见,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缺少运用自如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的货币调控也就成了空谈。4.面临国际游资的重大压力。前面提到过国际游资对发展中国家货币流通构成巨大冲击的情形,但最终结果取决于被冲击国中央银行的抵御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分析,我们已经很清楚,发展中国家很难抵御巨额国际游资的冲击,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先后上演,已经做出了最有利的证明。
六、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发展中国家公众收入水平较低,这就决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货币流通出现问题时,无论是公众的自我保护,还是政府的保护,都会带来不利影响。1.公众抢购商品,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而与此同时,商品供应却不能很快增加,恶化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2.公众抢购外汇,本币汇率下降,加速了本币对外贬值。3.公众抢购行为,导致银行存款滑坡,而银行贷款却不能提前收回,造成银行被动式信用膨胀。4.政府补贴行为,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促成“工资—物价”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