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的理论内涵与现代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内涵论文,理念论文,理论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典自由主义教育大家纽曼曾说:“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的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1](P6)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更有甚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常人而言,大学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在那里,一个人获得成长、接受知识、学会生活,甚至第一次萌发伟大的思想,思考严肃的问题,第一次面临为一项艰巨的事业做准备。到了今天,大学又面临着新的重任和挑战,它不仅要赋予受教育者技能、教养和思想,还必须承担文化传递、思想创新的艰巨任务,必须为改善地区经济、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服务。当大学不能如人们所期许的那样完成这些繁多而艰巨的使命时,人们就将对它的依赖转变为失望。那么,大学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陷入这种困境中的?有证据表明,在社会对大学的期许和大学看待它自身的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和谐[2](P148)。但也正是因为对大学的理解和期许的不和谐,恰恰成为大学不断反思自身、走向成熟的内部动力,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大学理念的理论内涵与走出现代困境的途径。
一、大学理念的理论内涵
大学理念对于认识大学世界的本质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它是人们理性思维中对大学的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我们认为,大学是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综合性或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这样就使大学区别于其他专科、单科非学历或非正规学历、非全日制的高等教育机构。
大学理念所代表的立场、观点必然会对其它教育理念甚至大学的实践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大学理念究竟是什么?应该说,作为引发或构建其他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关于大学世界的基本观念,它包括对大学的实际职能的理解——理性认识,责任使命的确定——价值认定,应然状态的把握——理想追求。
大学理念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1)它具有理想性,是立足现实,以现实的蓝本为基础,最终超越现实的;(2)它具有系统性,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本质的阐释;(3)它具有历史延续性,自身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并在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遵循这种规律;(4)它具有时代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
大学的特质决定了它始终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遗传机制,它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是任何一个时代思索、审视大学理念所必不可少的根据;同时,传统与现代的存在状态并不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消极状态,而是一种共存的过渡状态,在内涵上有交叉性和连续性。因此,理解与探求大学理念,就必须明确大学理念应回答的三个问题:大学应起什么作用的理性认识,大学应有什么使命的价值确定,大学应是什么的理想追求。以下就这三方面,具体阐述大学理念的理论内涵。
1.大学的实际职能意味着大学的作用、功能,这是对大学社会功能的一种理性认识。大学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势必会影响大学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人们对大学的期待和看法的改变。纵观大学的发展历程,随着大学及其成员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作用不断得到新的认识和强化,大学逐渐获得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每一项职能的获得都是大学的一次革命,也是人们对大学价值和作用认识的突破与飞跃,更是大学理念的革命。其中,人才培养职能体现的是中世纪和近代大学传统的古典主义大学理念;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重体现了近代德国大学理念和新人文主义大学理念;三项职能兼备则是美国古典主义、新人文主义、实用主义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产物反映了当前大学理念的主流价值取向。
2.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事实上就是对大学的价值认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日趋成熟,大学主要表现为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三种价值取向,受到这些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使命就集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强调,对真理的探索和知识追求的强调,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强调。大学的使命不仅为大学的存在和发展明确了责任和方向,同时,每所大学的使命都反映出了大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因此,对大学的价值认定应该说体现了大学理念中较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内涵。特别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会与不同类型的大学发生各自独特的反应,产生出多元的、富有时代感的价值取向,进而反过来赋予大学理念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
3.对大学的理想追求实际上就是探讨大学应是什么,是对大学的应然状态的一种把握。大学应该是一个为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提供巨大的承载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的机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追求学术自由。但值得深思的是,以传播、创新知识为主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准则,外界对他们的介入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他们自身的发展逻辑或影响到他们的独立性,而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大职能,恰恰是应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而提出的,它要求大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势必就会带来学术价值与功利价值、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3](P98)。成熟的大学理念其要旨就在于巧妙地协调和应对这些矛盾与冲突。
大学理念在发展中既有可变因素,也有不变的内涵。这些不变的内涵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始终,是大学理念的核心支柱;而那些可变因素则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大学中,正是这些可变因素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理念的内涵,同时更为广博的拓展了大学理念的外延,带来了大学理念的兼容并包之势。
二、大学理念的现代困境
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联,大学理念的发展也必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理念正面临着现代困境。而困境的核心就是如何认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鉴于大学与社会的紧密关联性,对困境的分析就必须追溯社会的潮流及弊病对大学理念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进步将大学推向了社会的中心,大学在服务社会、走向社会中心的同时,也步入了功能主义的误区,丧失了独立的立场和品格,淡忘了批判与引领社会前行的神圣使命。当代大学存在着多重关系,担当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实现着多重目的,是集教学、研究和服务于一身,知识利益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进程中,大学似乎越来越被动,变成社会现实生活的适应者和世俗要求的提供者,逐渐丧失了反省和批判的意识。
社会批判缘于大学内在品性,大学在本质上是指向批判的,批判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大学在教学、科究和社会服务之外的第四大职能。大学的社会批判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价值整合功用。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特别是其对社会的批判和预警,并以此来体现“社会的良心”。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不能没有批判和预警。没有批判,社会就缺乏自省,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的谬误;没有预警,社会的发展就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而对于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进行适当的批判和预警,更是其良性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上,大学常常扮演着对社会的批判和预警的角色,这是由大学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品格这一性质和社会对大学的角色期待,以及大学所拥有的扮演这一角色的必要基础等因素所决定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和期待现代大学充任这一角色,并使之成为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4]。
大学知识性质与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大学批判性弱化的原因。因为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知识和视野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导致大学对社会公共问题整体批判能力的下降。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模糊与社会批判意识的淡化,还源于大学直接利益的诉求。大学不再是超脱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大学也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并使利益最大化[5]。
在大学批判意识减弱和批判能力降低的同时,大学陷入了对功能主义价值取向追逐。在现代社会,人被“抛入”了一种功能主义的生存结构中,这种功能主义不仅仅针对人自身,也针对人所面对的世界,自然也包括大学。功能主义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带有浓厚的工具主义色彩,因为在它的世界里,人不再是目的,人沦为了工具和手段。海德格尔认为,在现代性所塑造的存在方式中,“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临一种日益增长的危险,就是要变成单纯的材料以及变成对象化的功能”[6]P80。可见,功能主义的态度逐渐被泛化为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层面的一种普遍价值取向。这种态度自然也殃及对大学和大学理念的理解。
功能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底蕴被世俗的实际效用所忽视和拒绝,对教学的要求仅仅集中在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以及大学的社会有用性。克拉克·克尔把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称之为一座“城市”,一个充满无穷变化、混乱、各种人群斑驳相杂,人们的生活样式千姿百态的“城市”;与之相仿的还有社会的“加油站”、“核电站”、“社区服务站”等名称。显然,在功能主义的导向下,人们所赋予大学的象征意蕴,不仅仅是一个世俗化了的机构,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的动力枢纽。在这个大学被日益工具化的过程中,大学对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就如同“象牙塔”这一概念在当代坍塌一样,在功能主义主宰的世界中,大学理念只能成为一个精神废墟。
为什么社会对大学的不合理要求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已经放弃了对自身进行价值的认识,拒绝了进行价值评判的必要。在缺乏辩护和缺乏反思的双重错误中,大学自身已经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失去了价值的指引,这样的大学不再追求培育人的精神,而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大学自身经历了双重的经济化:大学自身的经济化和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的经济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理念的困境是大学理想的贫乏,是大学价值的迷失。大学理念对大学现实关注的出发点是为了超越现实,大学理念的功能在于辩证地审视大学现实,并从现实而上升到“应当”。所以重新思考大学理念的理论内涵,正确看待大学理念的现代困境,在当代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与此同时,大学的发展史也一再表明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大学之所以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根本原因在于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而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动力,依然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生产力,使大学在对待知识以及大学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态度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它促使大学改变传统观念,容忍和接纳科学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样,现代大学的发展,也必须以科学技术教育为其主旋律。一味的拒绝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学就可能永远停留在中世纪大学的传统理念和模式上。如果丧失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这一社会基础,大学也就丧失了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为了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大学已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向社会开放,将自己纳入科学、市场、社会一体化的轨道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和证明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也日趋强烈,这是大学教育功能不断扩展,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一体化的产物。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一体化,大学与社会的结合已是不可避免和无可争辩的事实。
然而,大学的现代困境恰恰就在于此,如果真的丧失了内在价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气度以及俯视众生的终极情怀,那么大学就仅仅成为一个抽离了精神的功能主义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而已;但是同时,如果拒绝呼吸现实生活的鲜活空气,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抽身隐退,大学同样也会丧失自身,而沦为一个历史名词。这就是塑造现代大学理念所面临的困境和两难选择,而走出困境的途径在于寻找二者结合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