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郑 燕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

摘 要: 近年来,儿童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内容从单方面探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顺序转变为从多角度解释其成因,并关注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发现儿童语言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儿童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两个方面对国内汉语儿童的习得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 国内儿童 语言习得 语音 词汇 语法

1.引言

1980年10月22日,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会上敏锐地指出:“幼儿学习语言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很有成绩,在我们这里还几乎是空白,要急起直追。”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儿童本身具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语言习得做出了假设并进行了研究。我国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最早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1920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根据西方教育心理学对自己的长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实验,对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所创作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可以说是对儿童跟踪调查研究的开创之作。我国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出现。笔者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

2.国内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现状

笔者主要利用CNKI,对有关儿童汉语习得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共删选出179篇文献,关于汉语儿童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来,这179篇文章全部是“正常发展儿童”的语言习得研究,其中有关词汇习得研究的数量最多,占比达到总数的50.8%,其次是关于语法习得的研究,占比达到41.9%,关于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薄弱,达到7.3%。汉语儿童习得研究起步较晚,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总体上不平衡。

3.语音习得方面

语音习得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与词汇、语法习得相比,数量相对较少。早期研究是从儿童出生之后的所有发音开始,如陈鹤琴(1920)、吴天敏、许政援(1979)、曹井香(2003)等人都是从婴儿出生就开始记录,认为婴儿出生后所进行的哭、打哈欠、打喷嚏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在锻炼发音器官并为以后用于交际的发音做准备。迟立忠、许政援(1997)称这段交际前的发音为“前言语发展阶段”,并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前言语发音与早期言语发展之间存在连续性。吴天敏、许政援(1979)对5名3岁以下婴儿语音方面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对他们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缺点是婴儿各个阶段的记录不完整。之后许政援、郭小朝(1992)用同样的方法(但加录像)对7名3岁以下儿童的语音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正式说话前(一岁前)儿童的发音顺序与儿童舌唇部运动发展有关,同时也证明了前言语阶段儿童的“咿呀发音”对儿童早期发音有着重要意义。

后期的研究侧重以儿童一岁后正式进行交际的发音为起点进行研究。石锋、温宝莹(2007)、徐亮、杨巍、戚国辉(2010)分别对儿童元音、辅音的习得顺序进行调查研究。二者都采用横向研究的方法,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二者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大量的语料收集,并且语料的收集必须在自然环境中,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客观反映被试者的真实语音水平。虽然这种研究能够快速得出儿童语音的习得顺序,但是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不能反映语音习得的历时性变化。

司玉英(2006)是以纵向描述的方法,以一个儿童两岁到五岁期间语音产出的数据为依据,对一个完整的语音系统(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语音系统整体的习得顺序是“调位—元音音位—辅音音位”,这与李嵬、祝华等(2000)采用群体分阶段调查的方法,以一岁半至四岁半儿童的口语资料为基础,得出的“正常发展”的普通话儿童在语音习得过程中音位的习得顺序类似。这样的纵向研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选取的儿童一般是自己的孩子,还需要记日记、录音等,操作起来不如横向研究方便,但是儿童处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研究结果不仅更客观,而且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变化。

李嵬、祝华等(2000)、司玉英(2006)对相同的儿童语音习得顺序的成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前者提出用“突出性”观点解释,不同的突出性,在儿童习得语音系统时会有不同的完成速度。后者强调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儿童认知能力的复杂程度和儿童的发育程度会影响儿童的习得,随着认知程度的发展,儿童习得的音位越难。

除了对某类词的习得研究外,也有对某个词进行的习得研究。如周国光等(1993)对儿童习得动态助词“过”进行了研究。周国光、孔令达、李向农(2002)调查分析了否定词“不”及其相关否定结构在儿童语言中的使用情况。从对单个词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词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对词的掌握程度随着认知程度的增长而增长。周国光等(1991)采用话题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取样方法,对从安徽师大附属幼儿园和托儿所中随机抽取的90名儿童习得介词“给”的过程进行了纵向描述,并对相关句法结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得出儿童是先习得动词“给”和较简单的动词“给”字句及相关的语义知识,后习得介词“给”,而介词“给”用法的出现是从简单到复杂。

周国光(2000)、傅满义(2002)等人对儿童习得副词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李向农、周国光(1991)在对介词“比”和比较句的考察分析中发现儿童在对比中有一种趋好倾向,即对比点倾向于积极意义。究其原因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体现了儿童思维与语言的一致性。在周国光(2000)对儿童副词的使用情况的考察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4.词汇习得方面

Wij表示元素组Ci和Cj之间元素的相对重要度矩阵。以元素组Cj的元素ejl (l=1,2,…,n)为准则,构造判断矩阵,将元素组Ci中的各元素与ejl的重要度进行比较。通过一致性检验,即得到网络元素的权重向量,从而形成矩阵Wij。例如,矩阵Wij中的第一列表示Ci中各元素相对于Cj中第一个元素的重要度归一化后的结果。如果Ci和Cj之间无影响,则Wij = 0。

具体而言,这些力量可以是:自主学习,提升自身能量——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有效积累组织各种培训的知识,整合系统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宝库,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时间管理,明晰自身问题,通过时刻地学习成为跨界专家,为自己的深度赋能;转化角色认知,实现自我管理——从“雇员”向“伙伴”的角色转化,将个人的使命与组织的使命交相呼应,主动参与到组织活动中,体验企业主人翁的愉悦感,使自身发展的驱动力得到提升,更有机会发挥自身才能,为自我发展赋能;培养敏锐环境洞察力为自主创新赋能;保持心态开放为与他人合作赋能等。

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无形之中也加快了我国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的进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降低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本,而且也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时间的合理运用。所以,把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技术运用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需要有专业的机构人员来进行培训,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现代化与专业化,实现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有范莉(2007)、吴庄(2017)、符晶(2008)、彭小红、武红莉(2015)分别对儿童的同音名词、多义词、时间词等习得过程进行研究。

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煤制化肥项目是坐落于东北黑龙江鹤岗极寒地区条件下的第1套煤气化装置,该煤气化装置设有3台气化炉,为“2开1备”,采用GE水煤浆气化技术[1-2],以水煤浆为原料,用空分装置供给的氧气作催化剂,在温度1 400 ℃,压力6.5 MPa左右的条件下,在气化炉内进行气化反应,生成以氢气和一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粗合成气,经冷却洗涤后的粗煤气送至合成氨装置。气化炉和洗涤塔底部黑水通过角阀控制进入高压闪蒸罐。

词汇习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任务。在儿童词汇习得方面,主要研究集中在对某类词的习得研究。如肖丹、杨小璐(2003)、穆亚婷、邓永红(2009)对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儿童最早习得的动词是动作动词,而且动作动词的数量最多。二者还得出儿童在双词句阶段,词序基本上都是“主—动”或“动—宾”,出现省略主语或宾语的“零论元现象”。彭小红、崇慧芳(2008)从范畴化视角看儿童的名词习得,表明儿童认知结构和语言输入影响儿童早期名词习得。彭小红、李尤(2010)从意向图式看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并探讨影响儿童方位词的习得的因素,与影响名词习得的因素类似。

从学者们对儿童语音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声调是最先习得的,最初通过“妈妈”音调的不同去表达不同的意思,之后是元音、辅音。但是在不同学者的调查下,对于相同的音位具体在哪个年龄点习得,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儿童语音习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儿童的认知能力、音位的复杂程度有关。

张云秋、赵学彬(2007)通过对一个北京话早期儿童的个案研究,从不同角度得出副词习得的优先顺序:语义上,语义范畴相对简单的副词优先习得;句法上,与谓词形成相对简单的句法结构的副词优先习得;频率上,出现频率高的副词优先习得。傅满义(2002)对副词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副词内部由具体到抽象、由实义到虚义的习得顺序。以上研究都承认副词的习得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儿童对某些词的习得顺序还可以看出儿童对时间、空间意义的理解。 周国光(2004)、饶宏泉(2005)、张云秋、王赛(2009)都对儿童时间意识的出现和汉语时间系统的习得状况进行了考察。三者对于时态助词“了”的习得过程的探究,发现儿童是先习得语气词“了”,后习得动态助词“了”。对“Le1”“Le2”的习得反映了儿童对汉语时间的系统掌握。纪悦、杨小璐(2015)对儿童早期语言中的“来”和“去”的使用情况及儿童对空间意义的理解进行调查分析。

词汇的研究离不开对词义的分析,杜映(2003)从词义的角度进行个案研究。还有一些研究进行了英汉儿童对比,欧伶伶(2009)、车艳(2009)分别调查说英语儿童和说汉语儿童习得名词、副词的情况。通过跨语言对比,找出不同母语背景儿童的语言习得规律。

这些研究尽管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基本可以得出词汇的习得与儿童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呈现一致性。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对词的习得从简单词到复杂词、从具体词到抽象词、从对语义同化再到慢慢分化、从基本用法再到特殊用法。整个词汇的习得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儿童认知程度、词汇复杂程度、语言输入等。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材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如2004年,初中《思想政治》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表明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教育;2011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用相关规章规则来规定中学生应达到的德育标准。2016 年,为更好的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方面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 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的大环境发展紧密相连,让中学生的课堂与时代接轨。

5.结语

以上研究讨论了儿童语言习得在语音、词汇方面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数量、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关注。近二十年来,不论是期刊还是博硕论文,在儿童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的。但从现有的研究看,内部发展不平衡,而且角度较少,比较单一,大多是从结构、认知角度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而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对正常儿童的研究,缺少对非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不够全面。此类研究对儿童语言习得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正常儿童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对非正常儿童的语言学习也有帮助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把我国语言学科推向前进[J].中国语文,1981(1).

[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3]孔令达.儿童语言中的述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4]李嵬,祝华.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2).

[5]李宇明,陈前瑞.儿童问句系统理解与发生之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7(4).

标签:;  ;  ;  ;  ;  ;  

国内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