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LA线体埋线和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论文_袁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建设卫生院 内蒙古 巴彦卓尔 015000)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针刺与PGLA线体埋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DPN患者80例,随机分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PGLA线体埋线,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NCV、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77.5%(P<0.05)。结论:PGLA线体埋线治疗DPN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PGLA线体埋线;传统针刺疗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099-02

DPN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可累及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据统计[1]其发生率约为80%,其中最常见的是感觉神经病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以往临床多采用针刺疗法,效果欠佳。近年来临床逐渐应用穴位埋线方法,羊肠线应用较多,其成本低且操作简易,一般每周1次即可,但该材料为异体蛋白材料,有较高的过敏、感染及排异发生率,易形成皮下结节,难以吸收,而DPN患者本身四肢有较差血供,难以代谢吸收羊肠线,为此临床逐渐使用PGLA线体,其安全性较高,同时可将治疗时间缩短与治疗频率降低,对患者神经症状予以有效改善,且避免神经病变进展。为比较传统针刺疗法与PGLA线体埋线治疗DPN的疗效,现选取患者80例,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DPN患者80例,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23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为52~76岁,平均(62.7±5.8)岁;观察组21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年龄为50~78岁,平均(63.5±6.2)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PGLA线体埋线,主要取穴于夹脊穴、手足阳明经穴,上肢为手三里、曲池,下肢为阳陵泉、足三里及肾俞、关元、脾俞和肺俞等丰隆固定穴位。患者取坐位,消毒皮肤,将PGLA线剪成埋线,长度为0.8~1cm,装入埋线专用针前端,直刺腹部及四肢穴位,进针长度为15~20mm,斜刺胸背部穴位,10mm约为进针深度,轻微提插得气后推针芯同时退针管,在穴位皮下埋入PGLA线体,不可外露线头,将针孔消毒,无菌敷料外敷,用胶布固定。1次/周,共4周。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穴与观察组一致,患者坐位,消毒穴位后直刺进针腹部及四肢穴位,斜刺胸背部穴位,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时间为0.5h。1次/d,5次/周,共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监测两组SNCV(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M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分级降低超过2/3,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提升超过5m/s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分级降低1/3~2/3,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提升幅度为3~5m/s判定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n(%),卡方检验行组间对比;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标准差(x-±s)及均数(±),t检验行组间对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对比 见表1。

3.讨论

DPN发生基础为血糖代谢紊乱,同时伴随多因素作用,如缺乏维生素、氧化应激、积聚山梨醇、微血管病变及肌醇减少等。本病病理改变为周边神经轴突变性或(和)节段性脱髓鞘,可对多种神经产生累及,表现为四肢远端特别是下肢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祖国医学将本病纳入“消渴病痹症”等范畴,且将其作为重点防治内容。

中医学认为DPN因肝肾亏虚、脉络阻滞后致使经脉失养,故而早期出现肢体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等表现,晚期则会表现出肌肉萎缩等。临床诊断DPN的金标准为肌电图,研究称[3]针刺疗法可将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提升,可能关联于针刺可将神经元中神经生长因子生成量增加及轴浆逆向转运,同时将炎症源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6减少,将释放血管内皮因子减少,对微血管基膜增厚进行抑制,最终将神经组织血流改善,但动物研究证实针刺疗法需连续4周才能达到效果高峰,说明患者治疗时间较长且频率较高。近年来临床逐渐使用PGLA线体埋线治疗DPN,PGLA主要由高分子合成,为聚乳酸羟基乙酸材料,最终可将水、二氧化碳分解出来,安全性高,且无蛋白免疫反应,组织更易吸收,还可持久刺激穴位,故而被临床广泛使用。本组观察组MNCV、SNCV及临床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因PGLA埋线通过刺激穴位加快合成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的速度,再生轴突与形成髓鞘,将受损神经组织修复,日常生活中机体不断运动肢体会相应运动肌腱、肌肉,全面修复周边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且机体不断被埋线刺激可增加局部组织血流,改善神经-血管调节障碍,故而效果更优。另外,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PGLA埋线对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劲肩腰腿痛都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PGLA线体埋线治疗DPN近期、远期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邵晓梅,唐潇旖,蒋永亮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针刺补法干预效应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1345-1347.

[2]李崖雪,闫建华,王丰等.针刺六经原穴(阴经输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5,10(5):24-26.

[3]周歆,葛辉,幸冰峰等.PGLA线体埋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时效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5):40-42,46.

论文作者:袁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  ;  ;  ;  ;  ;  ;  ;  

PGLA线体埋线和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论文_袁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