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垄断性论文,管制论文,模型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垄断性产业属于政府定价的范围。本文将讨论在经济发达国家垄断性产业的价格管制实践中存在的两种最具典型意义,又有较大差别的管制价格模型,即传统的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和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的问题。
一、传统的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
长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垄断性产业主要根据投资回报率制定管制价格,其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为:
R(p·q)=C+S(RB)
在上式中,R为企业收入函数,它决定于产品价格(p)和数量(q);C为成本费用(如工资、税收和折旧等);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B为投资回报率基数(Rate Base),即企业的资本投资总额。管制价格(P)等于企业总收入(R)除以总产量(Q),即:P=R/Q。从上面模型的右边可见,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相对容易估算,管制者对公用企业价格管制的难点是确定投资回报率水平(S)和投资回报率基数(RB)。投资回报率水平问题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S值,使企业能取得正常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报率基数问题则是要合理确定资本投资的范围和计量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在一定的S值下的利润总额。
对于投资回报率水平问题,通常是经过管制双方“讨价还价”解决的。被管制企业往往向管制者提供详细的财务资料,以证明按照现行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制定的价格太低,强调要鼓励企业投资就应该提高投资回报率,并提出相应的投资回报率水平。而管制者往往认为企业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太高,价格不可能上升到企业所期望的水平。经过反复论证,管制者最后确定他们认为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即S值)。假定管制者所确定的S值高于现行水平,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相应提高价格。
为防治企业滥用垄断力量而进行政府管制的重点无疑是价格。传统的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是通过对投资回报率的直接控制而间接管制价格的。其中一个理论依据是,提供垄断性产业需要足够的投资,用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但这种模型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固定的投资回报率定价,几乎不存在政府管制对提高效率的刺激机制;二是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基数是企业所用的资本,这就会刺激企业通过过度投资而取得更多的利润,所以这种管制价格模型会产生A-J效应,①即企业因过度投资而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三是管制双方不仅要就投资回报率的水平(S)问题作反复的讨价还价,而且,管制者还要为正确计量投资回报率的基数(RB)大伤脑筋。
二、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对包括自来水和燃气在内的垄断性产业实行价格管制体制改革过程中,为克服传统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的上述缺陷,找到一个能科学地控制垄断企业价格的办法,委托当时在伯明翰大学任商学教授的李特查尔德(Littlechild)设计一个价格管制模型,他认为,价格管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把价格和利润保持在一个既不失公平,又能刺激企业提高效率的水平上,并设计了把管制价格和零售价格指数与生产效率挂钩的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
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采取RPI-X的形式,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即通货膨胀率,X是由管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某年通货膨胀率是5%(即RPI=5%),生产效率增长率固定为3%(即X=3%),那么,企业提价的最高幅度是2%。这个简单的价格管制模型意味着,企业在任何一年中制定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取决于RPI和X的相对值。如果RPI-X是一个负数,则企业必须降价,其幅度是RPI-X的绝对值。这样,如某企业本期的价格为Pt,则下期的管制价格。显然,在英国的RPI-X模型中,政府和企业谈判的焦点是X值的确定问题。
由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X值在产业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对自来水和燃气产品,甚至在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从英国的价格管制实践看,X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对英国的垄断性产业经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压力将不断增加,而消费者将会在企业效率提高后得到更多的实惠。
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的基本优点是,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价格的上涨幅度,这就刺激企业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才能取得较多的利润。因此,它能使企业获得因效率增长之利。同时,价格管制限制了企业的利润率,这促使企业对生产要素实行优化组合,但不至于出现在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下存在过度资本密集化的现象。此外,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也相当简便:(1)它不需要详细评估企业的固定资产、生产能力、技术革新、销售额等变化情况。(2)它不需要每年,而是3-5年作为价格调整周期。这种中期的价格调整周期具有合理性:如果调整周期太长,企业的价格就会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反之,若调整周期太短,就显得价格管制太滥,使企业缺乏对政府管制的可信性。(3)它不直接控制企业利润。企业在给定的最高限价下,有利润最大化的自由,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劳动组合,技术创新等手段降低成本,取得更多的利润。
从理论上分析,传统投资回报率管制价格模型与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具有根本性的差别,表现为:从利润水平管制到价格水平管制的转换,将会产生风险与利益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转移,在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下,消费者是提高成本引起的风险的承受者与降低成本带来的利益的享受者;而在最高限价管制下,这种风险与利益都由企业来承担和享受。这也就是说,在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下,消费者只能通过企业降低成本才能获得利益,但企业却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因为企业只有通过提高投资回报率水平或扩大投资基数才能取得更多的利润;而在价格水平管制下,由于企业受到最高限价的制约,它们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才能取得较多的利润。因此,相比较而言,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会对企业产生提高生产效率的更大刺激。
笔者认为,尽管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但我们不能照搬这种模型,其主要原因是:(1)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实质上只是规定管制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率,它是以有一个合理的基价为假设前提的,而基价的决定必然要以成本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构建价格管制模型时不能回避成本问题。(2)在近期内,中国的许多产品价格还属于价格调整阶段,零售价格变动幅度较大,而且不稳定。同时,某些非价格因素会引起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但不会导致企业成本的相应变化,这会使企业利润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3)虽然传统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模型会产生低效率的A-J效应,但另一方面,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会抑制企业投资,特别是越接近价格调整期,企业的投资动力就越小,甚至会停止投资,从而影响正常投资的连续性。(4)垄断性产业的价格变动既受消费价格的影响,也受生产价格的影响,而最高限价管制价格模型只考虑零售价格变动因素,对生产价格缺乏动态考虑。因此,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
三、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1.成本。这里的成本包括费用。主要由电费、原材料费、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工资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金等构成。成本是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构成中的主体部分。其中,一些成本(如水资源费、电价等)是外生成本,对企业来说具有外在客观性。但多数成本项目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降低成本的潜力。
2.消费价格指数(Com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与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这两个价格指数构成综合性的价格变动指数,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应和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相联系,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垄断性产业生产企业的成本变化,而且能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反应,有利于适应消费者(用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3.质量。垄断性产业(服务)质量和成本密切相关,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应与质量指标挂钩,促使企业自觉提高质量水平。其中,垄断性产业质量指标可以通过检测而获得,服务质量指标可以通过消费者(用户)抽样调查而获得。
4.价格调整周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城市对公用产品几乎每年调价,在消费者(用户)看来显得调价十分频繁,认为价格年年上涨。而对垄断性产业生产企业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把企业的收益寄托于价格调整上,从而抑制了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因此,正常的价格调整周期以3—5年为宜。近期内,由于需要逐渐将价格调整到正常水平,价格调整周期可以较短,随着价格调整逐步到位,价格调整周期应逐渐延长。
5.利润。在正常情况下,垄断性产业生产企业应取得合理利润,以满足投资的需要,实现扩大再生产,但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应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二)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现行的垄断性产业价格管制实践中,由于垄断性产业经营企业在特定的城市范围内实行独家垄断或少数企业寡头垄断经营,因此,主要是以企业的个别成本作为定价依据的,这样,企业成本越大价格就越高,具有类似于“实报实销”的性质,这种价格形成机制,对企业缺乏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降低成本的刺激。在实践中,表现为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每年要求政府提价。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对成本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政府只能在相当程度上默认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最终允许企业提价,导致垄断性产业价格不断上涨。事实上,如何控制成本一直是政府在垄断性产业价格管制实践中的难题。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制定中国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成本约束原则,其基本思路是:虽然政府不能观察企业成本的实际运行过程(它是一个“黑箱子”),但政府能发现成本的运行结果,通过控制成本的变化,促使企业自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模型设计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管制价格模型,一种可供选择的价格管制基本模型是:①
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为单位成本项,第二项为单位利润项,经整理并考虑质量系数(Q)可得:
在上式中,为下一期的管制价格,Ct为本期的单位成本;CPI为消费价格指数;PPI为生产价格指数:X为政府规定的生产效率增长率(成本下降率);Q为产品与服务质量系数;R为销售利润率。
在上面的模型中,[1+(CPI+PPI)/2-X]为成本上限控制项。在制定下一期的管制价格时,首先要考虑本期的成本情况和成本变动因素,在影响成本的众多因素中,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共同构成综合性价格变动因素,随着CPI和PPI的变化,企业的原材料、工资成本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决定下一期的成本水平时,
由于CPI和PPI是客观的,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外生变量,而X是由政府规定的,因此,在销售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要取得较多的利润,必须使企业实际的生产效率增长率大于政府规定的X值。这就会刺激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努力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的结果也能使消费者享受较低的价格,分享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带来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分配效率。
在上面模型中,实行质量系数(Q)与管制价格挂钩的办法,目的是促使企业在成本上限控制的情况下,符合政府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并向消费者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同时,在模型中,不是以投资利润率而是以销售利润率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其主要考虑是为了避免在投资利润率下企业可能采取的过度投资行为,从而产生低效率的A-J效应,而且,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资产额的正确核算也是一件比较复杂的管制工作。相比之下,销售利润率比较客观,因为销售额的大小取决于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其中销售价格受政府约束,而销售量受市场约束,企业既要增加销售量又要控制成本,就必须适度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范围,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等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从总体上说,上述模型能刺激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政府能使企业获得合理的销售利润,而且,只要企业实现的生产效率高于政府规定的生产效率,企业就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合理使用上述价格模型能实现价格管制的三大政策目标。
(四)模型中各项要素的确定思路
1.的确定。为垄断性产业基期的成本项,在第一次使用模型时,确定初始的特别重要。对于城市特定公用产品的有关成本,可以参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运用工程分析法(或技术定额法)加以确定。对于工资成本等,可根据垄断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相关行业的人均工资水平加以确定。对于进入成本的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则可按照有关政策进行核算。
2.CPI和PPI的确定。从理论上讲,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由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具有客观性,CPI和PPI的增长会引起垄断性产业生产成本的增长,因此,实行成本和CPI与PPI挂钩的办法。在统计实践中,CPI是一个常用指数,而反映作为垄断性产业生产原材料价格变化的PPI较少使用,因此,编制PPI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法是计算特定垄断性产业主要成本变化率,即:
3.X值的确定。在模型中,参数X值的确定是一个难点。X值的确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1)企业现有生产效率与垄断性产业先进生产效率的差距,如果现有生产效率较低,则挖掘生产效率的潜力越大,X值也应较大,反之亦反。(2)垄断性产业生产的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能降低成本,技术进步率应作为规定X值的重要因素。(3)管理效率。即考虑提高管理效率的潜力。X值应综合反映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应该达到的生产效率增长率(或成本下降率),它应是企业通过努力不仅可以达到,而且能够超越的,以刺激企业努力降低成本。
4.Q值的确定。质量系数Q的最大值一般为1,如果企业生产的垄断性产业完全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而且,通过垄断性产业消费者抽样调查,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也较高,则质量系数为1,否则,按照实际质量水平确定Q<1。如果管制者难以客观确定Q,也可以在价格模型中暂不考虑这一项,而根据具体情况实行经济制裁。
5.r值的确定。模型中的r为销售利润率,如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6~8%。据此,在确定初始r值时,也可以参考净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的转换值,即:
利润额=净资产额×6~8%=销售额×r
r值确定后就应相对稳定,把企业的“兴奋点”引向如何通过努力,使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X值上。
在模型中,不是以投资利润率而是以销售利润率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其主要理由是为了避免在投资利润率下企业可能发生的过度投资,从而产生低效率的A-J效应。而且,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资产额的正确核算也是一件比较复杂的管制工作。相比之下,销售利润率比较客观,因为销售额的大小取决于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其中销售价格受政府约束,而销售量受市场约束,企业要增加销售量就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范围,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等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从总体上说,这一管制价格模型能刺激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政府能使企业获得合理的销售利润,而且,只要企业实现的生产效率高于政府规定的生产效率,企业就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使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这一管制价格模型能实现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持企业发展潜力这三大价格管制政策目标。
注释:
①为简便起见,在(1)式中(CPI+PPI)/2是对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实行简单算术平均,但对特定垄断性产业来说,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对成本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对这两个指数实行加权平均,其计算公式为:α·CPI+(1-α)PPI,0<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