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品旷达人生论文_王蓉

从诗词品旷达人生论文_王蓉

—读苏轼作品有感

王蓉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家。读苏轼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他的豪迈,还有经历过人生风雨跟挫折之后仍旧持有的那一份旷达和洒脱,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洒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诗词散文里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苏轼的性格及其生平经历

苏轼的一生以他的四十三岁为分界线。四十三岁以前的他,一直受到宠爱而自己不知。四十三岁以后命运坎坷曲折、屡遭贬谪,不断被外放。为什么说他在四十三以前受到宠爱而自己不知道呢?苏轼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林语堂先生曾经在《苏东坡传》中如此评价过苏轼:“他的主要魅力在于,他是一个经常让他的妻子或者最爱他的人操心的奇才,不知道是该敬佩他大无畏的勇气,还是该阻止他免受他人的伤害。显然,他性格中有一种力量,谁也挡不住,这种力量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合上他的嘴巴不再让他谈笑才停止。这种力量即我行我素”。林语堂还说:“苏东坡的人格特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丰富、广博和幽默感,具有超绝的智力和无邪的赤子之心,犹如耶稣所描述的,兼具了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顺。不可否认,这种罕见的结合,世间少有……他终其一生都让自己保持全然的自然与真诚。”从林语堂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性格其实就是天真、任性,说话做事从不计较一切后果。苏轼对自己的性格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自己性不耐烦,遇到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意思就是说他看到不平的人和事,就像看到食物中有苍蝇一样,非得把它说出来。而他在《思堂记》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意思是我的语言发自于我的内心,如果吐出来就得罪人,但吞进去就得罪了自己。可苏轼认为,我宁愿得罪人也不要得罪自己,要一吐为快。这是他非常可爱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1079年(元丰二年),也就是苏轼四十三岁时,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之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职,地位相当低微。后又被流放于惠州、儋州等地。因此,四十三岁可以看成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从这以后,他不断地被贬谪,也使得他的一生波澜起伏。

二、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曾经用贬官的经历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面饱含有无奈的自嘲,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背后隐藏不住的豁达和幽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下面,我们通过苏轼的几首代表作感受一下他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定风波》中旷达超脱的胸襟和人生理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尤其是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堪称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里没有情感上的低迷与消沉,反而表现出精神世界上的感悟与升华。读完整首词,心胸为之舒阔,心情为之振奋,心境为之豁然,心灵为之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也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二)《浣溪沙》中清雅恬淡的心境和独特情致。“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首记游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一个春日,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的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之时,与泗州知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在游览途中,那简朴疏淡的山居生活、清淡有味的茶香野菜,让苏轼顿觉身心俱清,在清淡的欢愉,平淡的乐趣中,他发现了生活的诗意,找到了人生快乐的真谛,体味到了人间最有滋味、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简单而有味的人生宴席。尤其是结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饱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被誉为“古今绝唱”,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谪居黄州时,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词句既是在写历史,也是在写自己生命的从容与自在。而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是彰显了他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从中更能够深切体会到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总之,苏轼用他的诗词生命感悟着人生、功名、事业,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保持一种快乐达观的心态,淡化苦痛,调节情感。而这样一种超越性的情怀带给我们的是理性的深刻和生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武汉出版社,2013年1月。

2、蒋勋《蒋勋说宋词》,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3月。

3、曲向红《宋词名篇的人生哲理》,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蓉,(1978.1-),女,重庆巫山,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研究生。

1

论文作者:王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从诗词品旷达人生论文_王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